爲什麼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不讓老十三協助老四追繳國庫欠款?

宋安之


必須要搞清楚,康熙追繳國庫欠款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銀子嗎?



當然不是!

實質上,清繳欠款是皇權與官僚群體的一次較量,是各階層利益重新分配的試探性調整,是政治體制變動的一次嘗試,也是對未來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與阻礙的一次摸排和預估,同時,也為了將來的改革總結經驗,尋找辦法,積蓄人才和力量!

也就是說,承擔這次清欠任務的人,將成為未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導者、組織者和踐行者。

這樣的人必須成為孤臣。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康熙在內心中根本就沒有認為這件事情在短期內能夠辦成,但只要用心去辦,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當四爺胤禛猶豫不定之際,鄔先生力勸他接下這個差事。



清繳戶部欠款難度非常之大,這和賑災不一樣啊。清繳欠款牽制的人員多,地位高,數額大,範圍廣,頭緒亂,關係複雜,原因眾多,局面混亂。

能從這趟混水裡走出來,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氣,需要有堅強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厲風行的手段。

康熙四十六年,長江汛情,災民遍野,國庫空虛,救災面臨著無錢可使的悲慘局面,四皇子胤禛靠著各種手段總算勉強抵擋過去。



但這種情況能持續下去嗎?

當時戶部庫存的銀子不足五十萬兩,別說救災,萬一發生戰事,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前朝覆滅的教訓殷鑑不遠啊!


康熙懸下重賞,追回庫銀一千二百萬兩者,加封“親王”,這麼大的賞額,也沒人幹。

為什麼沒人幹,因為所有的皇親國戚,朝廷官員都欠款!

這差使不要說能不能辦成,就算辦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那親王的帽子還有什麼意義呢?



但老四胤禛接差了,目的有三:

一、不能讓父皇康熙為難。為君王者要統治天下,統領百官,不能讓康熙得罪人。必須替父分憂。

二、不能讓太子胤礽為難,太子是監國,現在的國庫空虛與他有關,胤礽還是最大的債務人。要給他留面子,擔責任。

三、從清理欠款開始,對國家政體進行初步調整,充實國庫收入。

為父分憂,為兄解難,為國擔責。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所以說,這個差事看起來糟糕,得罪了天下人,但有一個巨大的好處――符合康熙的意願。

這比什麼都重要啊。

康熙帝很高興,因為有老四胤禛來挑起這個擔子,康熙面前的局勢就是一片開闊。



胤禛想讓十三弟胤祥來幫忙,但康熙立即拒絕了。

原因是這樣的:

一、為孤臣則不黨,成王業當無私。

二、追比欠款一定會得罪很多人,皇親國戚,朝廷大員,地方官員,朋友下屬。胤禛把人得罪光了,不能讓胤祥也把人得罪光了。

三、老十三胤祥,豪俠仗義,耿直忠正,遇到事情,容易感情用事,而大家都知道,要賬最忌的就是講情面。

四、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最得力的臂助,不讓他參與進來,實則是對他最大的保護,不至於使他陷入黨爭中,被人捉住把柄,攀咬獲罪。

五、猶如水中救溺,岸上的兩個救人者不能都跳下水,必須在岸上留一個,萬一下水救人的遇到險情,岸上的人就能伸杆迅速把他扯上來,脫離險境。也就是說,萬一老四胤禛把事辦砸了,老十三能迅速為他求情解套,而不會被落井下石。



所以,看起來似乎胤禛孤立無援,實則危中取安。

六、要賬並不是僅僅靠強制,更需要採取一些非常手段,而這些事情,老十三胤祥是幹不出來的,也一定會反對的。

舉個例子,太子胤礽向老四胤禛求情,要他暫時免查黃體仁和肖國興的欠款,但胤禛很為難,就設計把消息走漏出去,讓八爺黨攀咬太子,太子無奈,只好設法還款。

再一個例子,老十胤俄欠款還不清,老九也故意不幫他,胤禛為了逼迫八爺黨還款,就與田文鏡設下苦肉計,激怒了老十,誘他犯下毆打朝廷命官的重罪。如果八爺想救老十,就必須還款,否則老十將獲罪而被圈禁。



但老十三胤祥確實狠不下這樣的心腸,他瞧出了端睨,責怪了老四,但卻暴露了老四的意圖,被府中的八爺眼線察覺,彙報給了老八,壞了胤禛的計策。

注意巧姐,當田文鏡對老十三說:“他是不想讓你也捲進來”時候,看她的表情。



綜上所述,這就是康熙不讓老十三胤祥參與追繳欠款的真正原因。


饞嘴肥貓1


康熙不讓老十三協助老四追繳國庫欠款,這要看當時情形就可知道一二,當時皇帝寵幸太子,而太子能力有限,不能駕馭全局,只能勉強靠著康熙,一心想等到大位。虎視眈眈的眾位阿哥,不能對康熙起異心,但是對付資質平庸的太子那是想法多多。康熙當然知道眾位皇子的想法,但是太子是嫡長子,品行德行不虧,只是駕馭權術差了火候,如果不是遇到這麼多如狼似虎的皇子,本來太子是可以繼承大位的,還有康熙夠長壽,還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的,那就是兩廢太子。

話轉正題,康熙不讓老十三協助老四追繳國庫欠款,是因為江南賑災案其實就是皇子老八給皇太子的難堪引起的事,好在老四和老十三能幹,把這個事辦成了,皇太子才堪堪過關,維護了太子的面子,也讓康熙的家醜得以掩蓋過去。

江南賑災只要敲敲富戶的竹竿,但追繳國庫欠款,那就是舉天下官員為敵,在當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皇太子束手無策,就是康熙本人出手也不見得太多效果,因為當時的一切,最大的責任人就是康熙自己,沒有康熙的長期敷衍,國庫不可能會欠這麼多,皇子大臣們要是沒有皇帝的默許,誰敢有事沒事欠國庫的款項,按道理,那是會掉腦袋的事。康熙皇帝承平日久,礙不下面子,早就有把這個爛攤子留給繼承人來處理的意思,因此才做做樣子,要來追繳起來。

太子是皇帝要保護的重點對象,眾位皇子只有老四和老十三敢去,那麼只能讓老四去了,不要再搭上老十三了。讓老四去做辜臣,去做連皇帝自己都知道完成不了的事,只能碰得頭破血流,影視劇里老四完美完成任務,取得皇帝信任。現實卻是,老四沒有完成任務,只有老四當了皇帝,歷經多年才勉強完成康熙沒有做到的事情。

如果不討論皇位繼承的問題,康熙最喜歡的皇子當是老十三,不然不會每次都會帶在身邊,但是老十三由於性格太過剛烈,非常不適合皇帝這個位置。加上老十三的母親是蒙古出身,在皇位繼承上就更加不可能。為什麼不讓老十三跟著老四後面去追繳國庫虧空,很大原因是老十三帶過兵,再加政事歷練,遲早會對皇權造成威脅。因此,康熙既然早早就把老十三排除在皇儲外,自然不希望老十三再出去歷練歷練,有江南賑災經歷就可以了。

康熙對於皇太子是恨鐵不成鋼,雖然追繳國庫虧空的時候是全力支持皇太子,但是內心裡肯定隱隱約約有另外選擇的可能,老四抓住機會,主動請纓,為自己取得康熙的進一步信任。這個時候,康熙不讓老十三跟著老四去辦事,有兩個好處,一個就是老四辦事不利,康熙不好親自出面維護,太子情商太低也不會維護,那只有跟老四關係最好的老十三來維護了,後面果然老十三起了很大作用。二是如果天命真歸老四,那麼先把老十三保護起來,就等於是為老四儲存人才,為大清留人才。歷史證明,老十三對於老四是忠心耿耿,唯有老十三跟老四始終有兄弟之情,這對於看不慣“九子奪嫡”的康熙,多少算點安慰吧。


大小叢生


康熙此舉目的有二,一是想鍛鍊老四做孤臣的能力。二是保護老十三以免著了別人的道。分析如下:

第一,老四和老十三江南籌款賑災回來後,康熙對他倆辦差非常滿意,老四晉封雍郡王。在康熙召見老四的時候,老四替老十三討要封賞,康熙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要讓老四做一個真正的孤臣。康熙這話不排除已將老四列為接班人培養(孤臣再往上就是孤家寡人——皇帝)。此外,康熙不讓老十三協助追繳欠款,也可能是想看看老四真正的能力如何。

第二,康熙在臨終前對老四說,圈禁老十三是為了保護他,怕他著了別人的道而連累老四。因此,康熙不讓老十三協助老四追繳欠款也是在保護老十三。老十三生性耿直,嫉惡如仇,不會權變,在爾虞我詐的奪嫡風暴中很容易上了別人的當,害了自己也連累了老四。

第三,大家可以注意一個細節。魏東亭去找老九想辦法還債,老九就藉機把魏東亭推給了老十三。這就是一個坑啊。試想如果老十三在協助老四追繳欠款的話,以老十三的俠王之風肯定要想辦法幫助魏東亭,這樣就著了老八他們的道,老八他們肯定要借題發揮,到時老十三、老四誰也脫不了干係。


琅琊清靜散人


康熙這不是刻意打壓老十三,而是想讓朝臣們看到,誰才是堪當大任,不避嫌怨,替父分憂的皇子,用康熙的話來說就是讓老四做一個真正的孤臣。話說老四和老十三到江南賑災,逼迫鹽商們捐納了一百二十萬兩白銀以解朝廷燃眉之急。兩人還在回京路上,康熙在朝會上已經明令褒獎,加封胤禛為雍郡王。眾皇子們是打心眼裡頭不服氣,一個個全不吭聲。康熙見狀當即提出一件差事,並表示如果誰能辦理好這個差事,將加封親王之位。這個差事便是追比戶部虧空的一千二百萬兩庫銀。

諸皇子們都不願接下這個得罪人的差事,可又不甘心這個親王爵位落入他人之手,典型的光想撈好處,不想出力氣。老八胤禩更是精明透頂,一看這個差事燙手,馬上便將原本負責管理戶部的差事辭掉,並舉薦四哥擔當追比欠款的差事。康熙又問其它皇子和上書房大臣們的意見,眾人皆對老八舉薦老四的提議沒有異議,誰都不願意去當這個冤大頭。雍王府中,鄔思道跟胤禛詳細分析了這個差事的難度,欠款的三類人再加上宗室王公,接下這個差事將等於得罪朝廷上下的所有文武百官。但鄔思道卻讓胤禛一定要接下這個差事,不為別的,只為做一個替父分憂的皇子阿哥,做一個為國為民不避嫌怨的孤臣。
康熙召見時,胤禛表示願意接受這個差事,大不了做一個孤臣罷了,得到康熙的讚賞,並同意讓胤禛帶回來的另一個孤臣田文鏡做為幫辦,協助追比欠款。卻否決了胤禛讓老十三幫辦的請求,並告訴他原因就是想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孤臣。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康熙的話其實是在暗示老四不要害怕得罪朝臣,因為只有成為孤臣才能更進一步成為孤家寡人。



歷史茶坊


追繳國庫欠款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康熙心裡是明白的。官員收入歷來是敏感問題,從根本上看,官員首先是人,要生活,正如鄔思道說,官員的工資很低,不借不貸就要甘於清貧,為什麼要出來當官?當官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康熙皇帝肯定明白這個道理。欠款的主要問題是有人混水摸魚,這部分人還很狡猾,還款沒問題就是隨大流,窮的人還了他們也還,問題是窮的還不了,追狠了就出問題,官員系統會不穩定,皇帝自然就會出來攔著,這就是這部分人的想法。皇帝心裡也明白,讓四阿哥辦這個事,讓他明白,事情不是非白即黑,和江南籌款不一樣,這部分人是朝堂施政的唯一力量,不能弄垮了,這樣朝廷也完了,是所謂投鼠忌器。四阿哥肯定會在這個事上載跟頭,不讓十三阿哥摻合是不能把四爺黨全部栽進去,畢竟是四阿哥在替皇帝得罪人,替朝廷背黑鍋。政治是一個複雜問題,四阿哥在這個事上漲進不少,李衛借冤案推行攤丁入畝和康熙處置幾個借國庫錢做買賣的官員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套路對套路,看誰的套路深。


傻客氣


康熙為啥不讓老十三協助老四胤禛追繳國庫欠款,這其中包含著康熙這位老父親的一片真心啊,只可惜,康熙不僅是一位父親,更重要的還是一位皇帝,涉及任何決定的實施,無法說的太清楚,其實康熙也沒人可以細說,因為康熙坐著的那個皇位太充滿誘惑了。

江南賑災,爆出國庫空虛,雖說江南賑災後來在胤禛和胤祥前往江南,通過籌集款項解決了,但國庫空虛這事兒,則需要立即著手準備,但清查國庫,追繳欠銀,可不是一件小事,這是與大臣們結怨的差事,也正因如此,康熙許諾接下此差事,並完成的人,可以給予親王頭銜,然並卵,阿哥和大臣們,積極性並不高。不僅不高,原本監管戶部的胤禩還想借口給推掉了。


胤禛將此事在府邸與智囊鄔思道等一商量,鄔思道覺得這是機會,胤禛必須得去接下來,而鄔思道給胤禛接下此差事的原因很簡單:康熙是你父親,你去辦差,則是兒子給父親分憂解難。所以,無論其他皇子如何表現,此差事如何難辦,過程中會如何得罪人,胤禛都應該義無反顧的接下此差事。

果然,當胤禛將願意接此差事的心願奏給康熙時,康熙非常高興,但康熙高興歸高興,當胤禛提出希望十三弟胤祥與他一起追繳時,卻被康熙給制止了。康熙給予胤禛的理由則是:你胤禛不是一直想做一個孤臣嗎?那就從此次追繳國庫欠銀開始吧。但康熙還是給胤禛找幫手的機會:你可以將田文鏡給帶上。


而說到康熙為啥不讓胤祥跟著胤禛一起,在酒翁看來,讓胤禛做孤臣只是原因之一,除去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保護胤祥和胤禛。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每個皇子都有很突出的性格,胤祥最突出的則是遇事膽大,易衝動。此次追繳國庫,這過程中肯定會得罪不少人,甚至有些人還是康熙朝的老臣,而倘若胤祥加入,以胤祥的性格,發生衝突非常難免,而衝突的產生,不僅會對胤禛和胤祥不利,更深遠的是,會成為胤禩他們攻擊胤禛和胤祥的藉口,而其後果,極有可能非常複雜,有可能受一些因素的限制,康熙到時候都無法保護胤禛和胤祥。

所以,為避免此情況的發生,康熙否決了胤禛想將胤祥加入的申請,而是僅讓胤禛一人去面對。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禛的信任,而對於康熙所說的孤臣,咱們也可以認為是康熙對胤禛好感度增加的體現。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康熙帝對自己的這群親兒子還是有著充分了解的,其中的老十三也就是胤祥,由於他和老四胤禛關係莫逆,所以出於對這哥倆的保護,康熙帝不讓胤祥參與到胤禛的追繳行動中去。

皇帝都討厭黨爭,當時大明帝國亡國時間並不算長,黨爭之害如歷歷在目,所以對此更為忌憚,康熙對於胤禛的“孤臣”格局比較讚賞,難得有個能辦事不瞎折騰的兒子,而且工作態度和能力尚可。但追繳國庫欠款這件事非同小可,在位多年的康熙帝自然知道這裡面的複雜和兇險,總不能因為自己讓胤禛努力做事,最後結果卻是胤禛被人口誅筆伐的搞死吧。

胤禛可沒有胤礽和胤禩身邊的一大堆簇擁者,到時候得罪人多了必然會遭人詬病,孤掌難鳴之下,他怕胤禛受屈後無法自保,而如果讓胤祥也參與其中的話,辦事的時候自然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但是收場的時候該如何迴護就是個問題了。康熙帝雖有能力迴護,但難堵悠悠眾口,這種方式太不高明,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如此做。

一旦朝堂上出現群臣攻擊胤禛的亂局,到那個時候再讓沒參與其中的胤祥出來幫著說話才是最好的方式,胤祥如果也是參與者之一,那就不方便說話了,你自己就是參與者,自己都未必能洗乾淨,還辯駁個啥。

所以,康熙帝的目的在於,胤祥作為局外人更能看到某些真相,旁觀者清嘛,關鍵時候可以給胤禛提個醒,時候如果胤禛被清算也有個場外後援幫忙說話,再者,康熙帝也非常喜歡胤祥這個耿直脾氣的兒子,雖接不得衣缽,但從本心還是比較喜歡的。所以出於對胤禛、胤祥兩個人的保護,康熙帝不讓胤祥參與進來。


古今通史


首先國家出現問題了,就像一個人剛病了,問題不大找個大夫看看就好了!但是國家和個人不一樣。康熙兒子多所以想讓兒子們為君父分憂,這個是對的,但是沒有一個兒子出來分憂,後來老四和鄔先生談論了問題,讓老四出來把問題接上,後來老四接下來處理問題,事態很短就處理完了,其實實際上就是改革利益分配,要觸動很多利益集團,所以只能這麼做!至於為啥不讓十三弟管,辦這事只有一個人去扛,人多了管理不好。康熙讓四兒子去辦也是看看她的能力,所以把最後的江山全部託付給老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