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區房——造化弄人、政策害人

我們那時雖然也是就近入學,但因為是福利分房,房子沒有流動性,所以學區房概念很淡,就算你想換也沒人跟你換。進入90年代,國家賦予了房子的商品屬性,學區房慢慢興起來了,正所謂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2000年左右南京某樓盤的廣告,該樓盤作為當時南京幾個高端樓盤之一,頗受追捧。正是受此影響,2002年我在此置業,是一套110平左右的小高層,比當時一街之隔的某花園要貴近40%。小學也是配套興建的《力小鳳凰花園城分校》。

2003年,我外派到合肥工作,並在那裡娶妻生子,再後來,等我攜家帶口回到南京的時侯,一切都變了。原來細窄的街道變得寬闊無比,並更名為《漢中門大街》,而我原來鼓樓區的房子,被劃到了建鄴區,近在咫尺的兩個學校《力小鳳凰花園分校》和《金陵匯文學校》變得遙不可及。對面的房價也反超將近一倍。我的學區變成了《江東門小學》。

中國曆來是穩定壓倒一切。聽父親說,當時小區很多適齡學生的家長組織去了教育局討說法,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三年以內的適齡學生可以進力小分校,三年後的就不管了,那時,我兒子剛出生,我們是趕不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