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圖、文 | 李凌

“它汙濁、它美麗、它衰老、它活潑、它雜亂、它安閒、它可愛,它是偉大的夏初的北平”,老舍先生曾在《駱駝祥子》裡這樣描繪北平。

我第一次與北京胡同結緣,是一個冬天。我來北京看望在這裡工作的姐姐,我們租住在海淀區北窪路一個衚衕深處的四合院裡。院子四四方方,寧靜別緻。院落裡種著柿子樹、紫藤還有冬菊。貫通東西南北大街的衚衕,以及獨門獨院的四合院,讓第一次遠行千里之外的我有一種被封閉的“安全感”。

雖然我也算半個北方人,依然不適應北京的冷,那種冷像是錐子一樣,能鑽進你的骨髓裡。那時候取暖是用燒煤球的爐子,通過一根鐵皮做的管道連接到院牆外面。姐姐雖然比我早來北京幾年,但她對生爐子起火取暖似乎並不在行,經常會不曉得什麼原因,爐子就滅了。房東是一個大嗓門又熱心腸的老太太,經常會從自家屋裡的爐子裡掏出紅彤彤的煤球,幫我們生火。後來,為了響應政府提出的“無煤化”,實現清潔能源全替代,這種既能取暖又能做飯燒水的燒煤採暖方式,在2015年最先從東城、西城退出衚衕人家的生活舞臺,海淀區直至2017年冬才基本實現無煤化清潔能源供暖。

白天姐姐去上班,我就一個人留在出租屋裡,覺得時光很漫長。有時趴在窗前,一邊看書一邊看外面低矮的天空,不一會就睡著了。臨近傍晚,總是被衚衕巷子裡的極富穿透力的叫賣聲驚醒。其實,這樣的吆喝聲,從早晨到傍晚,似乎從沒有停止過,從不覺得它驚擾,反倒覺得親切。早晨有“油炸果(鬼)”,上午有鏗鏘有力的“磨剪子嘞——戧菜刀”,下午有一個平調嘶喊到底的“衛生紙……衛生紙”,而那咕咕嚕嚕,婉轉悠揚中透著脆甜帶著滿滿畫面感的“冰糖葫蘆……剛蘸得”,讓人想冒著凍掉耳朵的風險跑上前去買一串回來細細咂摸。

天氣好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在衚衕裡逛逛,一群群鴿子從頭頂盤旋而來不時又盤旋而去,別有一番時光安逸,怡然自得。常常一邊走一邊看,未聽見鈴聲在某個拐彎處撞上迎面而來的自行車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那時的人似乎不會生氣,雖然會大聲喝道:看車咧,您哪!但臉上是平和的,想來心裡也是無實在怒氣的。

天氣惡劣的時候,會趕上沙城暴,天像犯了瘋病,敞著像燈油紙一樣蠟黃的天空臉,不知起於何處的風揚起漫天黃沙,席捲著地下的落葉,撕打著衚衕裡的一切。房東太太和老伴,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早早的下班回來。趁著天色將晚,打開煤氣罐,架上黃銅製的氣鍋,取出手切鮮羊肉、牛肉,配上精心調製的麻醬,端上冬儲大白菜、羊肚、凍豆腐、爆醃蘿蔔……捏來兩頭糖蒜,拎出五、六個烤燒餅,拿出半瓶二鍋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其樂融融。這是那個冬天我所見過最有情義最溫暖的一幕。

而讓我心生悲涼的時候,是夜幕降臨,伴隨著衚衕裡的喧囂,“一盞”、“兩盞”,數著遠處亮起的街燈。那時站在衚衕口等待姐姐下班回來的我的身影,以及在焦急、孤寂、期盼中纏繞著想家的心情,讓背井離鄉的我有一種身處夢境的破碎感。甚至現在,已經定居在北京的我還時常從深夜的睡夢中驚醒,回想起那段光景,心底便升騰起既懷念又難過的情愫。細細想來,那是一個異鄉人的堅強和孤獨,也是一個新北京人的迷茫與失落。

2017年,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文件中提出:保護老城原有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衚衕格局,保護1000餘條現存衚衕及衚衕名稱。實施衚衕微空間改善計劃,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衚衕,發展街巷文化。保持老城傳統色調,以大片青灰色房屋和濃蔭綠樹為基調,烘托金黃琉璃瓦的皇宮及綠、藍琉璃瓦的王府、壇廟。

站在繁華的西單街頭,問及果匣衚衕在哪裡,很多人連連搖頭,但要問明珠商場怎麼走,路人會熱情指點。其實明珠商場西側的小路就是果匣衚衕,只不過果匣衚衕的名字已消失多年。今年,市規劃國土委在對第二批無名路命名中,恢復了果匣衚衕等25條老胡同的舊名。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如牛毛。”關於“衚衕”一詞的來源眾說不一,但衚衕的出現始於元代卻是一致共識。從元大都至今,北京城歷經滄桑鉅變,北京的街巷衚衕也在更迭不休。衚衕成為北京的古老文化現象正在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和普通市民的保護。

雖都叫“衚衕”,氣質、韻味、氣息都不相同。每一條衚衕就像一個裝滿老酒和故事的容器,每一次開啟都是一次歷久彌新的重逢。曾經,多少帝王將相的榮華富貴在這裡灰飛煙滅,多少才子佳人的愛恨情仇在這裡夢斷香消,多少官宦騷客的利祿功名在這裡歸於塵土。如今,回首前塵,不勝唏噓,只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千百年如一日地繼續著,成為這個城市脈搏裡最富生命力的血液,永不停息地流動。

然而,穿梭在衚衕裡,離衚衕越近,越是讓人心生懷舊的傷感。日久年深,蜿蜒不平的青石路變成了水泥路,斑駁的牆壁,或漸漸風化崩塌,或被重新修葺,粉飾一新。那些隱藏了的或者依然挺著的磨圓稜角的石頭、石獅,有的煥了新顏,毫無生氣;有的汙跡斑斑,面目全非。很多人都說老胡同一旦變“新”了,心底也覺著味道變了。衚衕看似被保護中,但事實上已是另一種意義和形態上的衰敗,敗落,消失。如果不對衚衕進行保護,因為受歲月風雨侵襲,老胡同的牆體根基如果不翻修,也將面臨著崩塌、消失的危險。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巷子裡沒有了吆喝聲,天空中沒有了鴿子翅膀劃過的鴿哨聲,往昔熱鬧的衚衕變得異常安靜。能在衚衕裡遇見喊一嗓子的,更多的是風馳電掣和時間賽跑的外賣小哥,和騎共享單車的年輕遊客。老胡同人似乎又極易滿足的,看那衚衕深處一片景緻昂然,門前窗外種上了向日葵,或不知名的小花,或日常可以食用的絲瓜、葡萄、青椒長勢大好。也有怡然自得的老哥倆坐在門前,說著近日的快於不快,一隻黑色的眼線貓和潔白如雪球的京巴兒依偎在各自的主人腳下,令我突然異常想念兒時的夏日傍晚,作為故鄉應該有的景象和樣子。

在這次拍攝中,我一共拍攝了七個衚衕,都是北京市第二批無名路命名恢復老胡同舊名中的幾個,有的衚衕找不到位置,也找不到掛牌;有的雖然掛牌了,但是在“十有十無一創建”方面還處於未達標狀態。

西堂子衚衕是我第一次拍也是唯一拍過兩次的衚衕。西堂子衚衕位於燈市口附近,東起東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長539米,寬約6米。西堂子衚衕的名字最初是在明代時就定下的,“堂子”屬於明代蘇滬妓院的方言之稱。明代初期,燈市口商業繁華,妓院較多,衚衕因此得名。“文化大革命”中曾經改為“瑞金路十一條”,之後又重新複名“西堂子衚衕”。 這條衚衕曾經住過清朝大學士英和,後賣於清末軍機大臣左宗棠。明國時期,畫家、音樂家清宗室傅雪齋將宅院買下。1990年,25號至37號四合院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尋訪那裡,卻已是破敗不堪,除了北京基督教女青年等單位,只有三五戶為居民住宅,四合院也成為公安部直屬公司中國京安總公司的辦公之地。與衚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於衚衕南側的高樓大廈,以及只有一巷之隔的金寶街。衰敗與繁榮,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西堂子衚衕只是衚衕文化與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不管它如何掙扎,很顯然,曾經屬於它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的房地產開發浪潮,很多保存完好的衚衕和四合院遭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為了發展商業,許多衚衕已經成為歷史名詞而從北京市地圖上消失。

在西堂子衚衕拍攝的時候,遇見一位82歲的老人正站在家門口。他從1974年搬到這裡,住了40多年,原本這條衚衕上的住戶就不多,到現在老街坊鄰居幾乎都搬走了,兒孫輩們也不在身邊,只有他還留戀著這些個漸漸失去“人氣兒”的老胡同。和他說話的時候,一個電工進入他的院子裡,他對我擺擺手說:“不認識嘍,這裡沒有熟臉,做買賣的,上班的,旅遊的,人來人往,好多租戶還沒打幾個照面就又搬走了。”

路過東牛角衚衕的時候,碰見送兒子和外孫回去的郭阿姨。郭阿姨告訴我,她也是從小住在這裡,已經住了六十多年了,雖然這裡相比城裡要安靜許多,卻也有許多的不便,眼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停車,衚衕裡面車進不來,衚衕外邊又不讓停,兒子、媳婦和孫兒只能住到媳婦孃家。

在尋找蓮子衚衕的時候,生活在東興隆街衚衕裡的趙女士說他們平靜的生活正在被不斷的拆遷,整頓治理打破。推開門,這裡已經不像自己的家了,北京也變得不像北京,她真心希望不管北京怎麼變,衚衕不要變,這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心底的情結。

東牛角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生機盎然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門口晾曬的衣服和毛絨公仔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晾曬的被子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的老人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被遺棄的沙發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一直生活在這裡的郭阿姨

果匣子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停在路邊的警察

蓮花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大門緊閉的蓮花寺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老字號店爆肚馮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騎三輪車的女人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側影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法源寺后街

牛錄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不足100米的牛錄衚衕

西堂子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側景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的出租房的天空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北京基督教青年會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的小賣部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的小院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生活在這裡44年的82歲老人站在自家門口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傍晚的天空

西中胡同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掛在牆上的鳥籠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鴉兒衚衕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衚衕裡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廣化寺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路邊理髮師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看棋

七條找回舊名的北京胡同

落滿槐花的沙發

—— 完 ——

李凌,現居北京。混跡在醫療圈裡, 喜歡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