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招警申論綜合分析題技巧:觀點明確

綜合分析在國考和省考中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一類題目中,考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觀點”、“觀點偏頗”或“觀點模稜兩可”。今天,中公教育專家為廣大考生詳細剖析如何巧得綜合分析的觀點。

綜合分析題目的評分標準中,往往有“觀點明確”。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觀點正確,即提出的觀點應與材料觀點一致,不能含糊不清、立場不堅,應統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第二層——位置明顯,即將觀點放在答題開頭。就其關係而言,觀點正確是基礎,位置明顯是保障。故而,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得到正確觀點。

1.“關鍵詞彙”巧提醒

【示例1】 據“資料三”所述,楊成毅被免職並引發各方熱議,請闡述你對此的看法。

所謂“關鍵詞彙”,是指專家學者、領導人、學術論著等詞彙。對於“楊誠毅被免職”,考生切忌主觀發揮,大肆揮灑自身“同情”。需立足材料清仁鄉鄉長、清仁鄉黨委書記、蘆山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蘆山縣抗震救災督察組的看法得到觀點。此類“領導人”出現較多可比較誰更“權威”。誠然,相較“鄉”而言,“縣”級別更高(蘆山縣抗震救災督察組是該鄉的地震救災督導“領頭人”),應遵從蘆山縣抗震救災督察組“楊成毅抗震救災工作不利,責任心不強,造成了嚴重的工作失誤,決定將其免職”和蘆山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楊成毅主要是沒有按照我們的規定在相關的地點工作,這就是違規”的觀點。兼顧兩點,突出重點,故“楊成毅即便平時工作努力,但地震被免職無可厚非”。

2. “言語傾向”巧暗含

【示例2】 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根據“給定資料2”,談談你的看法。

“給定材料2”中,“大學社會學系G教授”的觀點可謂“百轉千回”,但我們只要靜下心來,把握其中言語傾向,就能得到正確觀點。在闡述新技術對農民工積極作用時,G教授用到了“曾經”、“可能”、“按道理來說”、“理論上說”、“只是一定程度或相當程度”等詞彙,而用“但經過實際研究”、“也不可因此過度誇大新技術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等詞語,表明新技術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作用有限,實際作用並無理論大。“新技術能否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還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觀察”,說明“新技術雖有利於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但目前尚未穿透”(考生若斷言能突破社會結構屏障,就是“過度誇大”信息技術目前的作用)。

3. “政府角度”巧借力

【示例】 結合“給定材料”,談談對“豐產不豐收”的理解。

當材料中無權威詞彙和言語傾向幫助考生把握命題人觀點時,可巧借政府角度得到正確觀點。糧食產量豐產,但糧農並未獲得經濟豐收,不僅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也讓我國大量從國際購買糧食,違背國家獨立自主的糧食方針,政府肯定不希望此種情況出現。由此看來,這種現象是“非正常現象”,必須“採取措施加以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