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養生,何爲「養生」?

本文導讀

養生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嗎?從古至今,天氣冷了穿多點衣服是養生,喉嚨剛開始上火趕緊吃點降火藥也是養生,平常煲點湯喝也是養生……

總而言之,保養身體就是養生,本來就應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何來的中老年人才應該養生呢?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養生吧!

養生的正確概念

中國人歷來注重預防,在中醫學上的體現更是很明顯。早在《內經》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預防,對於健康人來說,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對於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那麼養生,到底是什麼?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即調攝保養自身生命

的意思。

其意義在於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自身的體質,提高正氣,從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禦病邪的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

另一方面,通過調攝保養,使自身體內陰陽平衡,身心處於一個最佳的狀態,從而延緩衰老過程。

因此,養生對於強身、防病、益壽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常說養生,何為「養生」?

養生以增強正氣

養生,主要是未病時的一種自身預防保健活動,從預防的角度看,可增強自身的體質,提高人體的正氣,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精闢論述。

1. 順應自然

《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說的就是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是相適應的。

從養生的角度而言,人體自身雖具有適應能力,但人們要了解和掌握自然變化規律,主動地採取養生措施以適應其變化,就好像我們天冷穿衣,天熱減衣,大雨要來了就帶傘一樣……

這樣才能使各種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節律相應而協調有序,保持健康,增強正氣,避免邪氣的侵害,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學倡導的順應自然,即從衣著飲食調配,起居有常,動靜合宜等方面著手。

2.養性調神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的情志活動與身體健康的關係,七情(怒喜思悲恐驚憂)太過,不僅可直接傷及臟腑,引起氣機紊亂而發病,也可損傷人體正氣,使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減退,引發一些情志病證如失眠、痴呆、抑鬱、躁狂等。

所以,調神,或說修心養性,是養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是說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安閒清淨、沒有憂思雜念,正氣、元氣就能順從而調和,精氣和神氣存留在體內,體內保持充沛的正氣,哪裡會生病呢?

除此之外,通過養性調神,還可改善氣質,優化性格,增強自身的心理調攝能力,起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功用。

現在人們大多從外部攝取知識和養分,來使自己的身心靈達到平衡,殊不知,這個過程本來就是養生。

也就是,養生不僅僅是一個人健康長壽的必學大法,而且可以讓現代人更好地適應現社會,適應職場,更好地平復自己的內心。

因此,我們要做好養性調神,一要注意避免來自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二要提高人體自身心理的調攝能力。

我們常說養生,何為「養生」?

3.護腎保精

中醫歷來強調腎精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因為精是形氣神的基礎。體現在養生上,即有護腎保精的主張。

《金匱要略》談到養生時說「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說性生活要有節制,不可縱慾無度以耗竭其精。

男女間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所需,對身體是無害的。但如果性生活得不到滿足,易形成氣機鬱滯之證。

性生活要消耗腎精腎氣,而腎精腎氣,關係到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功能及機體陰陽平衡的調節。

性生活過度,必致腎精腎氣虧損而使人易於衰老或患病,因此中醫學將房勞過度看作是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護腎保精除節制房事外,還有運動保健、按摩固腎、食療保腎、針灸藥物調治等,從而使人體精充氣足、形健神旺,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4.體魄鍛鍊

古人養生,注重「形神合一」、「形動神靜」。

「形動」,即加強形體的鍛鍊。

中醫學認為鍛鍊形體可以促進氣血流暢,使人體肌肉筋骨強健,臟腑功能旺盛,並可藉形動以濟神靜,從而使身體健康,益壽延年,同時也能預防疾病。

不同於現代西方的健身術(只放不收),傳統的健身術如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以及一些偏於健身的武術等,都具有既放且收,既動又靜等特色。

傳統的形體鍛鍊要點有三:

一是運動量要適度,要因人而宜,做到「形勞而不倦」;

二是要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

三是要持之以恆,方能收效。

我們常說養生,何為「養生」?

5.調攝飲食

調攝飲食主要包括注意飲食宜忌及藥膳保健兩個方面。

(1)注意飲食宜忌:

一是提倡飲食的定時定量,不可過飢過飽。

二是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防止得腸胃疾病、寄生蟲病或食物中毒。

三是克服飲食偏嗜,如五味要搭配適合,不可偏嗜某味,以防某髒之精氣偏盛;食物與藥性一樣,也有寒溫之分,故食性最好是寒溫適宜,或據體質而調配:體質偏熱之人,宜食寒涼而忌溫熱之品,體質偏寒之人則反之;各種食物含不同的養分,故要調配適宜,不可偏食。

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此外,從預防的角度看,某些易使舊病復發或加重的「發物」亦不宜食。

(2)藥膳保健

藥膳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中藥,以及食物的輔料、調料等相配合,通過加工調製而成的膳食。

這種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作用。藥膳常用的中藥如人參、枸杞子、黃芪、黃精、何首烏、桑椹子、蓮子、百合、薏米、芡實、菊花等,藥性多平和,所以較其他中藥常用,有些可以長期定期服用,適應面較廣。

當然了,正確的食用方法還應做到因時制宜,藥食結合,辨證施膳等。

我們常說養生,何為「養生」?

6.針灸、推拿、藥物調養

藥物調養是長期服食一些對身體有益的藥物以扶助正氣,平調體內陰陽,從而達到健身防病益壽的目的。

其對象多為體質偏差、年齡較大或體弱多病者,前者則應根據患者的陰陽氣血的偏頗而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後者則以補益脾胃、肝腎為主。藥物調養,往往長期服食才能見效。

推拿,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效果和保健強身的一種方法。

其原理有三:一是糾正解剖位置異常,二是調整體內生物信息,三是改變系統功能。

針灸包括針法和灸法,即通過針刺手法或艾灸的物理熱效應及艾絨的藥性對穴位產生特異刺激作用,通過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及調節機能,而使人身氣血陰陽得到調整而恢復平衡,從而發揮其治療保健及防病效能。

我們常說養生,何為「養生」?

互動

說說你的養生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