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每日一練】一個勝利者不會放棄,而一個放棄者永遠不會勝利

1.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具有不穩定性,沒有專設的教育機構,教育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具有這種特點的教育屬於( )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未來的教育

2.王小明同學是個學霸,但瞧不起成績不良的同學,也很少與其他同學交往。班主任張老師讓王小明擔任班級學習互助會會長,負責輔導三個同學的英語。對此,王小明很有牴觸情緒,但很快就發現與同學們一起學習既能幫助同學又能使自己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慢慢地他開始樂於與同學交往,並養成了尊重他人的習慣。這裡張老師運用的德育原則是( )

A.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

B.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C.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原則

D.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原則

3.春秋戰國後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即( )

A.《禮記》

B.《學記》

C.《論語》

D.《春秋》

4.新課程改革強調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是實現( )的轉變。

A.課程功能

B.課程內容

C.課程結構

D.課程評價

5.由於遺傳素質的差異、環境和教育以及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有的人“聰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這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 )

A.階段性

B.互補性

C.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6.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職業角色的( )

A.崇高化

B.專業化

C.多樣化

D.單一化

7.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個別教學

B.小組教學

C.班級授課制

D.複式教學

8.科學知識在未用於生產之前,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或潛在的生產力,要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人能掌握並用於生產的現實生產力,必須依靠( )

A.自學 B.訓練

C.培訓 D.教育

9.德育過程即思想品德的實施過程,它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A.德育環境、德育內容

B.德育環境、德育目標

C.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D.德育環境、德育方法

10.班級所有成員在保證集體正常運轉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都民主平等地參與班級事務管理。這種方式稱為( )

A.目標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規管理

6.12每日一練】一個勝利者不會放棄,而一個放棄者永遠不會勝利

參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沒有穩定的教育內容、活動場所和設施。題幹所述內容正好體現了這一內涵。

2.D【解析】題幹中的張老師充分發揚王小明成績好的優點,讓他輔導其他同學學習英語,進而使他樂於與同學交往,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克服了他之前瞧不起人,不善於與人交往的缺點。這體現了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3.B【解析】《學記》(收入《禮記》)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成文大約在戰國末期。

4.A【解析】題乾的描述體現了課程功能的轉變。

5.D【解析】題乾的描述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6.C【解析】略。

7.A【解析】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和道爾頓制等。其中,個別教學制是古代學校的主要教學形式。

8.D【解析】科學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科學知識在未用於生產前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或潛在的生產力。必須通過教育才能把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9.C【解析】德育過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0.B【解析】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