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不是鬧著玩的!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進入伏天后,

濟南氣溫持續走高,

“氣溫橙色預警”成為最近人們聽得最多的詞兒。

為了降溫,不少人在家把空調開得足足的,

冷飲雪糕吃不停,或一家三口外出嬉水。

可是這些行為往往為健康埋下了伏筆:嬉水歸來突發憋喘,小心是乾性溺水;胸悶氣短疑似心梗,小心是隱形中暑;易怒易焦慮,小心情緒中暑……面對炎炎夏日,我們該如何應對?

夏季中暑不是鬧著玩的!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乾性溺水

每年夏天因為嬉水導致溺亡的新聞屢見不鮮。更令人震驚的是,近日一例10歲男童在泳池嬉水回家後,在睡眠中突發憋喘,無法呼吸臉上被海綿狀白色泡沫覆蓋,被緊急送醫後,最終診斷為乾性溺水。

針對於這類少見的溺水現象,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急救分中心主任王立軍介紹,臨床上乾性溺水的發生率極低,在所有的溺亡事故中,發生的概率只有1%,乾性溺水的重點是喉部造成急性窒息,不過由於氣道開口被封閉了,所以肺內幾乎沒有什麼進水。不過由於吸入液體刺激到器官黏膜或冷水刺激皮膚,會導致喉頭部產生痙攣,這樣聲門關閉,防止肺部進水出現窒息,此時人體會缺氧。

乾性溺水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身上,發病突然,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如若遇到疑似乾性溺水的狀況,該如何急救呢?王立軍介紹,如果發現孩子乾性溺水,家長們要把握住黃金急救時間。首先要清理口鼻異物。如果孩子已經昏迷,要立馬撥打120,並清理口鼻異物,讓孩子保持側臥位。第二步人工呼吸。乾性溺水會令氣道封閉,所以家長最好先做人工呼吸,幫助打開孩子氣道。第三步胸外按壓。如果孩子沒了心跳,要先做胸外按壓,然後送孩子到醫院搶救。最後,如果孩子的呼吸心跳逐漸恢復,可以喂他們喝點熱茶或其他營養湯汁,並讓孩子靜臥。

另外,與乾性溺水有別的是,遲發性溺水也是孩子嬉水後才會發生的意外。那麼這兩種溺水有什麼區別?王立軍解釋,遲發性溺水是患兒吸入水一段時間後死亡,主要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受阻,肺泡功能有障礙,肺泡重要的表面活性劑流失。即使救活了也要嚴加觀察,避免肺部由於水分未排空令孩子面臨“二次溺亡”威脅。簡單地說,乾性溺水是由憋氣導致的;而遲發性溺水是由於肺部吸入水,導致肺水腫,從而令孩子溺亡,危險性更高。

隱形中暑

急診日前接診了一位患者李先生,他因為諸多基礎疾病長期在家臥床。老人長時間不活動,肢體的循環系統減緩,對於溫度的感知就有誤差,雖然家裡沒有開空調,但是炎炎夏日老人依然感覺冷,家裡門窗緊閉,空調不開,李先生還蓋著被子。

在這種極端的“保溫”措施下,沒多久李先生就出現了心慌胸悶,意識喪失,高燒不退。患者家屬害怕是突發心梗趕忙送到醫院,患者在醫院測量體溫時,直接爆表到42℃,但是心電圖等指標顯示並未心梗。排除器質性疾病後,最終診斷患者為中暑,及時降溫就會有好轉。

王立軍介紹,李先生是典型的隱形中暑患者代表,一些長期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在出現胸悶頭暈等中暑症狀時,仍然習慣去心內、神內等專科就診,如果專科醫生沒有及時對中暑進行處理,反而會延誤病情。比如患者覺得胸悶,只知道做個心電圖,做完發現沒有大問題就不在意,耽誤病情。或者病人肚子疼,外科醫生只能想到是腹膜炎,但其實中暑患者也可能肚子疼,出現腸痙攣的現象。

夏季遇到病人身體不適,專科醫生檢查之後沒有大問題,還應通過詢問,看有無疑似中暑的可能,發現疑似中暑病人,應立即將病人送往急診科,在急診留院觀察。王立軍強調,避免中暑最重要的就是預防,針對家裡有高齡患者和有基礎疾病的人,要幫助其控制室溫,若是老人在房裡不願開空調,客廳的空調要打開。另外,在高溫天氣下的進水量要比平常多,可比平常多喝800-1000毫升。每天要攝入2000—2500毫升水,可用小杯多次飲用。如若排汗多,可以服用少量淡鹽水補充。日常居家,也要備些防治中暑的藥,例如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情緒中暑

在持續高溫下,人們情緒容易變得不穩定,甚至還有人變得暴躁不安。在街頭巷尾因小剮蹭而惡言相向,拳腳相加的事件明顯增多。這其實就是“情緒中暑”的表現。有調查顯示,在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溼度高於80%等情況下,人體會處於“易激惹狀態”,“情緒中暑”發生的比例會明顯上升。

“情緒中暑”的人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情緒煩躁,常會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家人或同事鬧意見,而自己則覺得內心燥熱,頭腦糊塗,不能安下心來思考問題,經常丟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同事和家人缺乏熱情。此種情況清晨稍好,下午變壞,晚上更甚。三是行為古怪,常會固執地重複一些生活動作。針對於這三類表現,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厭食症的人,或性格內向而又脾氣倔強的人,更容易“情緒中暑”。

對此,專家提醒應從清淡飲食、調整心態等方面預防。夏日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吃葷腥、辛辣食物,多喝水,這些都有助於清心解暑。在心理方面,要保持心態平和,要學會心理調適,有情緒問題時,多向朋友、親人傾訴,努力做到靜心、安神、息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