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老師、洋課堂、洋同事……, 「洋旋風」刮進三亞村莊

洋老師、洋課堂、洋同事……, “洋旋風”刮進三亞村莊

三亞市美麗鄉村工作人員實用英語培訓在青塘村開課,外教正在給工作人員和村民上課。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通訊員 宋二龍 攝

洋老師、洋課堂、洋同事……, “洋旋風”刮進三亞村莊

黃淑梅在她的攤位前。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詩婷

細長翠綠的椰樹葉,在三亞市天涯區西島漁村村民周祥營手中來回“穿梭”,有規律地被整齊編織、造型,不一會兒功夫,一頂時髦、實用、特色的椰葉帽便大功告成。“Hi(你好)!Look(快看)!”周祥營舉起帽子,興奮地向來自加拿大的文創課老師克雷格展示。

三亞市海棠區青塘村村民蒲秋仕這幾天面對“洋老師”史蒂夫有些緊張,初學英語的她需要複習關於海南熱帶水果及美食的英文單詞,並與老師進行日常口語訓練。

在鹿城西側,依山傍水的黎家山村中廖村中,村民黃菊金與鄉親們正緊鑼密鼓地排練竹竿舞、拾螺歌等民俗表演,準備在旅遊旺季與來自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的“洋同事”共同為遊客奉上精彩瓊味演出。

隨著海南國際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三亞鄉村裡也悄然颳起“洋旋風”,“洋老師”“洋課堂”“洋同事”等新鮮事物逐漸融入當地村莊,村民的工作與生活氛圍也越來越“國際範”。當“土味”遇上“洋味”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一系列村莊趣事接連上演……

小秀英語做“跨國生意”

最近,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村民黃淑梅成了村裡的“明星”——她用英語成功向外國遊客售出水果特產。“外國人說的話你都懂了?”“用英語交流緊張不?”……茶餘飯後,每當村裡人聚在大榕樹下乘涼休息、嘮家常時,常圍著黃淑梅問起五花八門的問題,“如何成功賣水果給外國遊客”的故事聽了一遍又一遍,大家仍聽得津津有味。

其實,遇見“洋麵孔”在中廖村也並不是新鮮事,尤其這幾年,隨著三亞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這座依山傍水的美麗鄉村迎來的國內外遊客越來越多,黎家民俗文化、秀麗的山野美景吸引著“洋客人”。

而這次黃淑梅用英語成功促成了一樁“跨國生意”,卻成為爆炸性新聞。“雖然常能看見外國遊客身影,村裡人幾乎不會說英語,不敢和外國人交流,更別說跟他們做生意了。”中廖村村民藍朝玲道出黃淑梅“走紅”原因。

中廖村距三亞市區20多公里,此前受交通條件、教育程度制約,當地村民靠種田自給自足,對外交流相對閉塞,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陌生。如今,黃淑梅卻能開口說英語,主動與外國遊客交流,為什麼會有如此轉變?

原來,三亞正著力推進國際語言環境建設,並在農村設立英語角、開辦英語課,讓更多的村民學英語、說英語,與國內外遊客溝通交流。去年10月,中廖村成為三亞首個設有全域英語角的美麗鄉村。不僅如此,今年3月,三亞還請來外籍教師進村授課,面對面教村民學習英語口語,激發村民學習英語的熱情。

開辦英語課的消息一出,村裡頓時沸騰了,大夥“摩拳擦掌”重回課堂,對這門陌生而又熟悉的語言產生濃厚興趣。不過,激動歸激動,零基礎的村民學員們,初學英語時便深受打擊。

“英語課太難了!記單詞、練發音、組句子等課程,對我來說就像學‘天書’!”剛接觸英語時,一口蹩腳的英語發音常引得村裡人捧腹大笑,這令藍朝玲有些灰心。

不過村民明白,這些“天文亂碼”是吸引“洋客人”的重要“法寶”,是能發展旅遊、發家致富的“秘密武器”。為了學好英語,村民總結出五花八門的方法,藉助拼音學習法、中文諧音法記憶單詞,而藍朝玲則向其6歲的女兒藍秋玉“拜師學藝”,與女兒一起學英語。

“how much(多少錢)?cheap(便宜的)!我專門學習了做生意時會用到的單詞,以後可以多多跟外國遊客‘砍價’。”中廖村村民黃淑梅在村裡經營小賣鋪,她希望學好英語,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光顧。

文創課上學“魔法”技藝

取細長青翠的椰子樹葉為原材料,周祥營通過獨特的編織手法、奇妙的設計巧思,配上小石子等裝飾物點綴,一頂時髦與實用兼備的帽子大功告成,不僅頗有一番“漁家味”,還頗有時尚感。

利用廢棄物、樹葉等環保材料製作創意產品,這是周祥營日前在加拿大環保藝術家克雷格面向村民開設的文創藝術課上學到的“魔法”技藝。今年4月,周祥營與20多位村民成為“洋老師”的首批徒弟。

事實上,對於像周祥營這樣靠海而生的漁民來說,利用廢棄物、木棍、竹子、樹葉製作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其實並非難事。但與“洋老師”學習製作的椰葉帽有很大不同。

“平時我們自制的日用品主要考慮實用性,學習文創、藝術、設計的課程後發現,打造實用性、設計感強的日用品,可以變成手工藝品,能有大市場!”西島漁村村民陳昌純說,在三亞國際化進程中,漁村發展也要跟上國際化,發展文創產業能讓村子更有內涵,吸引更多國內外客人。

“帽子更時尚了,更符合市場審美了,遊客也特別喜歡。”周祥營將在文創藝術課上學習製作的帽子、手機架、帆布袋等手工藝品裝點在其經營的民宿客房中,文藝範十足,深受遊客喜愛。

位於三亞北部山區的村莊——天涯區臺樓村,村民們近日也上了一堂“時髦課”——花藝造型。三亞請來專業老師進村授課,提高村民對花卉的認識及管理能力,更好地轉產轉業。

隨處可見的三角梅、芭蕉葉、野菊花,經過藝術巧思設計,能變出什麼花樣?看遍鄉村田野裡生態、原始的自然風光,村民不知道,原來還可以給花花草草做造型、做設計,讓植物更有美感與藝術性,成為市場上、展覽中的搶手貨。

課堂上,花藝老師鍾奮冠展示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花藝作品,向村民展示花藝園林的魅力。“沒想到花卉與藝術融合也是一門學問吶!”與莊稼打了大半輩子交道,村民麥如師擺弄這些嬌嫩的花花草草還有些不習慣,卻學得非常認真,“我想努力考取花卉上崗證,發展花卉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洋同事”表演黎家歌舞

“啊哩哩……”日前,在中廖村內,響起了歡愉動人的黎家樂曲,打破了村子裡的寧靜。伴隨著徐徐山風、鳥鳴花香,以青山為屏,以碧水為景,一場精彩紛呈的民俗表演在這座黎家山村拉開帷幕。

在黎家小院表演點,勾腿、扭腰、碎步……嫻熟的舞步,專業的颱風,十餘名身著黎族傳統服飾的青年呼朋引伴、載歌載舞,淋漓盡致地展示竹竿舞、拾螺歌、樹葉鳴奏、織黎錦等特色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徜遊鄉景、品味民俗。

令諸多遊人意想不到的是,呈上這道繽紛“文化大餐”的演出團隊,是當地的鄉親父老。換上黎族傳統服飾,能歌善舞的村民們成為閃耀的演藝明星。

“月娘光光靜靜照在石榴園,樹上石榴心酸酸……”演出驚喜仍在繼續,不遠處,村裡大榕樹旁的小院裡,傳來悠揚婉轉的海南話歌聲。走近一看,演出團隊竟都是金髮碧眼的“洋演員”,來自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他們身著傳統黎族服飾,運用吉他、架子鼓、電子琴等西洋樂器,現場彈奏演唱一曲曲經久不衰的瓊島民謠。

瓊島元素結合國際文化,本土演員牽手外國樂隊,中西跨界合作產生的奇妙效果,令這場位於山水之間的民俗表演贏得超高人氣,這座黎家村莊更旺了。

卸下繁重的農活壓力,成為村裡的固定表演班底,為國內外遊客表演,在家門口載歌載舞就能賺錢,這是村民黃菊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夢,如今美夢成為現實。三亞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引入國內外優質演藝、文化、旅遊資源,帶動村民融入發展,打造民族味與“國際範”兼備的鄉村。

“以前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現在成為村裡的演員,向國內外遊客表演黎族歌舞,推廣海南民俗文化。”這份工作令黃菊金樂在其中。

更讓黃菊金開心的是,他們的演出陣容越來越國際化了,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合作,一起唱海南歌謠、跳海南舞蹈。“以前在村裡見到外國遊客,都感到特別驚奇,與他們交流時非常害羞。沒想到現在能與‘洋同事’同臺合作演出,表演海南傳統民俗節目,成為好朋友,這神不神奇?”村裡的變化,黃菊金感受明顯。最近,她和村民們開始學習英語,要向更多的外國遊客傳播黎族文化。(轉自海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