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英雄出山西——中國射箭隊科研教練王霆寫真

提起山西的射箭運動,大家自然會想起世界名將楊建平、方玉婷,全運冠軍祝姍姍的名字。

然而,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些閃亮的名字和她們創造輝煌成績的背後,還站著一位成就了山西射箭運動,乃至助力中國射箭項目登上世界高峰的幕後英雄,他,就是體育學博士、中國射箭隊科研教練王霆。

隱身幕後,是一種付出

要認識王霆,還是先看看兩場驚心動魄的射箭比賽吧!

幕後英雄出山西——中國射箭隊科研教練王霆寫真

一場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8月14日下午,中國選手張娟娟與韓國選手樸成賢在女子個人決賽中狹路相逢,打得難解難分,氣氛緊張得令人窒息,直到戰至最後一箭,張娟娟打出一個漂亮的九環,以高出對手一環的總成績,為中國隊奪得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另一場比賽是2009年,在山東青島市舉行的第11屆全運會女子射箭決賽場上,19歲的山西選手祝姍姍,在突遇大風的情況下,沉著冷靜,以平均9.1環、109環的總成績,力拔頭籌奪冠。

兩項冠軍都轟動了賽場,張娟娟打破了我國射箭項目在奧運賽場逢韓不勝的神話,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祝姍姍把山西幾代射箭人的期盼變為現實,改寫了山西女子射箭項目九屆全運會長達半個世紀無金牌的歷史。兩塊金牌光彩炫目,獲得了歡呼的喝彩,吸引了羨慕的眼光,更罩上了榮耀四海的光環。在輝煌的成績之下,讓我們還是聽一聽運動員是怎麼說的吧。

張娟娟在奪冠之後接受採訪時說:“與韓國頂尖選手樸成賢拼最後一支箭的時候,我只要打到九環就贏了,但這時候壓力非常大。射這支箭前,我根據平時科研人員的方案做了幾次深呼吸,這看似簡單的幾次深呼吸,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訓練的成果。”祝姍姍話語不多,卻很幽默:“大風來了誰都緊張,誰都想要這枚金牌,但我按教練平時訓練的心理調整,就覺得這風是專為我刮的。”

運動員的話出自內心,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賽場上關鍵時刻制勝的原因,也讓我們在朦朧中看到了從賽場幕後走出來的王霆。

山西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武永勝在介紹王霆時說,射箭項目對運動員的心理控制力要求很高,王霆作為科研教練與射箭隊合作,就是幫助運動員在平時進行心理調節訓練,這也是我們中心抓射擊、射箭項目的總體思路和重點方法。眾所周知,隨著科技訓練手段的介入,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運動員間的成績差距日益縮小,競爭愈演愈烈。對於實力相當的對手來說,得失往往取決於心理能力的高低,因此,競賽心理已成為運動員取勝的決定因素。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作為心理學分支的體育心理學和心理訓練,在我國雖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處於探索期,仍存在差距,這就註定王霆的科研之路還需要艱鉅的付出。而王霆恰恰於艱難挑戰中,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成長,以及帶給國家隊和山西隊的累累成果。

王霆的年齡不大,1980年生於榆次,200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體院後,工作于山西省體科所。2003年,省體科所接到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員選材的一個課題,將他推到了以腦電肌電為特色選拔優秀射箭人才的前臺。2005年,在與體科所同行完成國家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下達的運動員技能測試課題任務後,他進入了國家射箭隊科研教練的行列,並在之後三次擔起了國家射箭隊科研團隊負責人的重任。

王霆一跟國家隊就是13年,這也是他起步之後為事業拼搏的13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他的付出,用他的一句話和一件事就可以印證。他說:“科研工作很辛苦,需要工作者能夠沉得下心,有時候一個課題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有時候你千辛萬苦做出來的東西可能還會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對此,沒有興趣和耐心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記得在倫敦奧運會備戰的關鍵階段,王霆基本上沒有回家的時間。遠在太原的孩子還不到兩歲,家庭的所有事情,王霆都扔給了妻子。有一次到太原開會,王霆在“家門口”待了三天,但卻只跟妻子見了兩個小時。由於身體素質本就不算太好,加上帶孩子、上班的勞累,王霆的妻子在當時患了面癱,右半邊臉病得很嚴重,連續紮了50天針灸也沒見效。

俗話說,自古忠孝兩難全。王霆一提起家就覺得愧疚,眼圈忍不住泛紅。他說:“我最對不起的是妻子,我欠家裡的太多了,只要有時間我一定想辦法彌補。”然而,他對國家和山西,卻交出了優秀的答卷:作為科研教練服務國家射箭隊共獲得1枚奧運會金牌、1枚亞運會金牌、2枚奧運會銀牌、2枚亞運會銀牌、2枚奧運會銅牌;服務山西省射擊隊、射箭隊共獲得7枚全運會金牌、4枚全運會銀牌、1枚全運會銅牌。他也因此在2008年獲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個人一等獎;2012年主持的科研攻關項目獲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項目貢獻二等獎,論文獲山西省第十六屆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2012年備戰倫敦奧運會期間接受中國體育報頭版專訪;2013 年獲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個人三等功一次。

比賽場上,從來看不到王霆的名字,但我們卻感受到了他智慧的付出;金牌銀牌銅牌,沒有掛在王霆的胸前,但我們卻看到了他多年不懈努力的奉獻。

苦學致用,是一種責任

不瞭解王霆的人,恐怕沒有人會想到,運用運動心理學為國家和山西創出優秀成果的他,當初在畢業後剛參加工作時,學的本科專業竟然是足球。從足球專業到“心理諮詢師”,這樣大的跨度是怎樣實現的呢?王霆回答得很乾脆:“學”。

一個字很簡單,卻讓人看到他極不尋常的成長過程。王霆初到體科所時,還屬於那種綠茵場上撒歡奔野的足球小子,整天除了為自己得到一份工作高興外,還真沒有什麼其他想法,甚至都不知射箭為何物。初隨大家執行科研任務時,也只是當了名小測試員。到2003年與同行接受了具體的科研課題時,他才發現自己在科研環境的薰陶下,已經逐漸喜歡上了射箭項目的研究,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知識不夠用,於是下定決心學習新的東西。2005年,他考回山西大學,師從我省著名運動心理學專家石巖教授,帶職攻讀碩士學位。

一邊要工作,一邊要學習,王霆驟然感覺到了雙重攻堅的巨大壓力,但求知的慾望讓他忘記了一切。白天到學校聽課,消化當天的課程,晚上加班加點進行課題研究。射箭是一項複雜精細的肌肉活動,對中樞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速度、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及靈敏程度要求非常高,如何對高水平射箭運動員的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外周運動系統的機能水平進行有效而且直觀的評估是研究最大的難點。王霆就從腦電、肌電測試的研究開始,每天幾乎都要忙到深夜裡才休息。提起那段時間,王霆至今感慨不已:我感覺自己就像在攻山頭,攻上去一個,看見前面還有,就又往上衝,衝的一點力氣都沒了,身體累癱了,可第二天一看前面還有山包,就又來了勁兒,再接著衝……

從足球小子到射箭迷,如同泥淖中的跋涉,他以不惜心力與體力的巨大承受力,完成了這一過程的跨越,也因此獲得了攻堅這一領域的獨特感受。在談及對科學化訓練的理解時他認為:進行心理訓練的核心問題是“大數據”,以大數據為基礎,對訓練情況作出評估才更有針對性,以往心理訓練可能大部分靠教練員口授,但現在就可以導入一些科學手段來幫忙。

為了實踐這些想法,在已有的軟件基礎上,他自己研發電腦程序,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目前他已基本完成了一套運動員數據庫的程序。這一套程序可以為教練員提供訓練和比賽中的數據分析,其中所有的代碼都是王霆自己寫出來的,而且開發這套新程序佔用的都是業餘時間。

王霆的成就得到了山西省和國家體育界的認可和高度重視,從2005年被吸收到國家射箭隊進行科技服務,到2007年被正式聘為國家隊科研教練,三次擔任國家射箭隊科研團體負責人……他只用了5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公認的體育心理學專家。在這期間,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尋找最有效的科技訓練方法上。

射擊、射箭屬技能型運動,與力量型的摔跤、柔道項目差別很大。摔柔通過生化指標就能看出運動員是否疲勞,而射擊射箭運動員通過抽血和尿液基本看不出是否疲勞,他們的生化指標和普通人的比較接近。為了尋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王霆應用多種系統數據進行印證:核磁檢測對中樞機能監測雖然很準確,但是極不方便,一般要去大醫院,並且在檢測過程中輻射很大,會造成運動員身體方面的消耗;高速錄像也能監測到運動員細小技術動作,但高水平運動員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問題和內在問題往往不是特別吻合。經過從幾方面技術對比分析,王霆認定,藉助腦電監測運動員機能技術,顯示出了對運動員無創傷的優勢,因此,目前最為理想的訓練手段應該是腦電監測技術的應用。這種技術在北京奧運會射箭賽場上得到了充分檢驗,而這種監測手段也正是當時山西省體科所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

幕後英雄出山西——中國射箭隊科研教練王霆寫真

王霆的第二項成果是,針對運動員的比賽心率問題,在訓練中應用生化反饋技術。比賽心率是運動員躲不開的問題,特別是比賽的關鍵時刻,控制與調整心率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據瞭解,射箭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心率非常高,尤其在擊發的瞬間,心率高達每分鐘180次左右,控制不好就很難發揮出正常水平,而生化反饋技術,可以讓運動員根據監測到的呼吸數據情況來調整自己的呼吸。王霆在介紹這一訓練技術時,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如何降低心率並且能使心率維持在一個較低的區間,這是比配鑰匙想進門還難解決的問題,生化反饋訓練就是通過呼吸來自主調節心率達到理想的目的,這個過程其實就像氣功裡閉目養神的調息法一樣,在喧鬧中用意念守住求靜的心。據瞭解,張娟娟對這一訓練技術非常認可,要知道,她登上北京奧運會最高領獎臺,是連過了世界霸主韓國選手把守的三關才實現的,經受的心理考驗可見一斑。據介紹,國家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在比賽後增添了一個電教室,專門配置了40多臺生物反饋設備,在全體隊員中推廣運用。

此外,王霆還進行了心理干預、腦電波測試疲勞程度等方面的科研訓練,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山西隊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山西隊在2017年的第13屆全運會上,射箭項目獲得了大面積的豐收,其中方玉婷獲得了金牌,冒出來的青年新秀呂娜獲得銀牌,任沿舟在男子項目上取得了突破,獲得了70米反曲弓的銀牌。

王霆不到40歲便從門外漢奮鬥出累累碩果,然而談起這一頗富傳奇色彩的過程,他卻認為,科研訓練得到的最大收穫是溝通。王霆說,他初入隊伍開展工作時,遇到的主要矛盾是:項目教練員不理解科研理論手段,採用的訓練方法有時無意或有意對科研手段產生了牴觸的情況;科研人員不懂項目,不知該怎樣把科研手段融進具體訓練之中……技能訓練和科研訓練成為“兩張皮”,這是他曾經最痛苦的事。“不過,再難也不能放棄。”他的話讓我們讀出了科研教練在實際工作中的苦澀與忍辱負重。王霆採用的辦法是先當學生向教練學習,深入瞭解項目;再與隊員們交朋友,有什麼心裡話讓他們說,很多隊員在比賽或訓練中產生壓力或困惑,王霆就主動上門讓他們盡情地傾訴。王霆還風趣形象地將自己比喻成一隻“垃圾桶”,運動員們的負面情緒可以全部倒進桶裡。

“但我又不能是一個普通垃圾桶,而應該是一個智能垃圾桶。”在隊員們傾訴了自己的情緒垃圾後,王霆就要思考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然後以什麼樣的合適方式反饋給教練,給教練提供一種怎樣的參考。“其中的原則是不能把運動員告訴我的話直接引用給教練,也不能人為製造出教練和隊員之間的矛盾,溝通的方式方法很重要。”王霆如是說。

也就是在真誠的溝通中,王霆與教練和隊員之間,建起了相互的信任關係,使科研訓練工作在國家隊和山西省隊生根開花。可貴的是,在這種接觸中,王霆始終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上,不但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也使他更摸準了教練員、運動員訓練比賽時的心理脈搏,能夠根據隊員的具體情況,研發實施科研訓練程序,更精確地指導訓練比賽。

2011年,他再次考入山西大學,師從我省著名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生導師李建英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備戰時期,他全力以赴實施心理訓練的教程,他內心的目標是“女子團體奪冠,創造新的歷史”。結果,以山西隊員方玉婷為主力的中國女子射箭隊,與韓國隊戰至最後一箭,還是以一環之差惜敗,只獲得銀牌。只差一環,雖然這一成績已實現了預期目標,但王霆還是深感遺憾,他又一次深深感到山外有山,藝無止境。他通過新學的訓練學新理論認識到:訓練學和心理學是交叉學問,只有把訓練學理解得更深,心理學才能應用得更好。理論上的提升,帶來了對心理訓練認識上的昇華,他的總結也具有了新的高度:這一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差別,更是心理上的差距,中國女子團體幾次與韓國打決賽,表面上差距不大,實際上並不是一兩環的差距,而是整體實力上的差距,要完成超越,就必須加大力度繼續全方位攻關。

如今,他已主持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技服務項目、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項目、山西省體育局科技服務項目、山西省科技廳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等科研項目8項,在《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首都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21篇,但他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在新目標的激勵下,繼續著理論上的研究,探索著更完美的訓練方法。

學問是成果的良田。王霆對學習的追求,是一種對事業的責任感。

推廣禮射,是一種擔當

初見王霆,是在山西省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的射擊推廣中心訓練館。他給我的印象是中等個兒,敦敦實實的體格,面露憨厚,一副黑框眼鏡後,閃著一雙睿智的眼睛。當時他帶領著包括楊建平、祝姍姍、霍瑞萍等十幾位運動員正在進行射箭動作訓練,還不時地糾正著她們的動作。看著記者一臉疑惑,剛剛上任為省射擊隊總教練、也是全國射擊隊最年輕的少帥王智偉表示:“這是管理中心正在舉辦禮射展示培訓,目的是為普及射箭運動培訓更多的人才。射擊和射箭有相通之處,王霆的課啟示性強,我非常喜歡聽。”這時記者才發現,學員們用的是類似於古代竹製的傳統弓,而王霆訓練的口令也很特別:持弓、執弦、行禮、禮射……學員們在口令中認真整齊地做著動作,很有些古色古香、莊重質樸的韻味兒。

一位現代科研教練操起了傳統弓,必然會在運動舞臺上演繹更多的故事。原來,在山西大學體育學院院長陳安平的大力支持下,王霆意在大學開設弓箭課的願望得以實現。山西大學體育學院不但成為全省首家開設中國傳統弓箭課的高校,而且還組建起了全省首支高校射箭隊。2017年10月,王霆以教練員身份帶領山西大學射箭隊參加首屆中國大學生射箭錦標賽,結果獲得兩枚金牌、三枚銀牌、三枚銅牌,力壓清華、北大、復旦等51個大中專院校,位居獎牌榜第一位,創造了山西省高校參加全國大學生射箭比賽的最好成績。

意想不到的成績令王霆感受到了射箭運動推廣的價值。他從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禮射中,看到了中國射箭文化的深厚基礎,同時也看到了這一運動項目的廣泛群眾基礎和普及前景。於是他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了起源於商周時代的禮射,吸收其外修自身體魄、內修品格精神、講究禮儀行為規範的精華,按照清華大學的教程進行授課。授課中突出了禮射的程序規範、禮儀嚴謹,每個步驟張弛有度,講究謙和禮讓莊重的特點,受到普遍好評,使學生們領略到了禮射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對學生們產生吸引力的是,王霆於2017年重新回到山西大學。他已經研究了15年射箭,之所以選擇回母校授教,“一方面是責任”,作為百年老校的學生,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把射箭這樣優秀的體育項目引回山大來回報母校;“另一方面是情懷”,射箭培養了他,現在回到高校當然要推廣此項目。據瞭解,如今王霆授課已進行了兩個學年,參加的人數分兩批,已達到了50多人,為普及射箭運動儲備了師資力量。

王霆向社會推廣射箭活動的思路,得到了山西省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的鼓勵與支持,與學校共建射箭隊,也使得射箭項目的領域與互動得到了拓寬。近些年,射管中心接地氣的群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將“龍山論箭”的活動推向社會,在迎澤公園晉商博物館開展的面向廣大學校和學生的射箭遊戲活動越來越火,王霆連續兩年帶領學校射箭隊參加了管理中心在高平市精心打造的群體射箭表演活動,由於此次活動雲集了方玉婷、楊建平、祝姍姍、霍瑞萍四位高手進行了傳統的“定四方”表演和由20人組成的“箭陣”表演,在當地引起了巨大轟動。王霆對這次活動非常看重,他認為高平是開展射箭運動的文化寶地,這裡是中國古戰場,也是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的主要發源地,在這裡普及射箭運動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定四方”是古代射禮裡的一部分,寓意祈求風調雨順;射禮和箭陣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形式,此次的表演莊重複雜,具有儀式感,讓人們重新感受到中華千年禮儀文化的厚重。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普及射箭運動的新時尚。

在高平的活動,王霆除了指導表演和接受媒體的採訪外,其餘時間全部都用在了禮射的培訓上,他精心地培訓當地人,一次又一次地講解教程,一遍又一遍地糾正動作。在兩屆活動期間,他全然忘記了勞累,共培訓了幾十人,為當地發展射箭文化儲備了資源。有人勸他休息,他說,普及射箭需培養出合格的師資來帶動群眾,傳統射箭普及率越高,競技射箭運動才能發展得越快,才能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射箭人才。

推廣禮射,王霆展示出文化傳播的擔當,因為他始終不忘初心、心中有國。

創新訓練,是一種追求

對王霆科研訓練的成果與價值,山西省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武永勝最瞭解,總結的也最到位:為國家奧運服務了四個週期,成績優異,在全國和全省射箭項目上首開先河,這是我們山西人的驕傲,這樣空前成就的取得,是因為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對創新的追求。

是的,王霆的成功正在於此。十幾年的奮鬥,使他深深理解了競技體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精髓。因此,每一次的成功,他都沒有在榮譽的功勞簿上睡大覺。13屆全運會結束後,他又開始嘗試採用“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監測與靶面數據分析服務”的程序研究應用於隊伍訓練上。原來,他又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探索新的科研訓練方法,培養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員和選手,儲備更雄厚的人才資源,為打好在我省舉辦的第二屆青運會貢獻新的力量。

據瞭解,這種新的科研訓練方法更簡單,也更容易獲取運動員的訓練負荷量與強度的有效數據,還能及時防止運動員提前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疲勞。目前這種方法正處於緊張的測試中,很快就將應用於隊伍的訓練中。

就在本文臨將結束時,我們又聽到一個好消息,王霆再一次被聘為中國射箭隊科研複合團隊的成員,開始了為國家奧運科研服務的第五個週期。

劍指東京奧運,任重道遠,王霆以新的創新,又開始了他新的追求。(李春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