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留了學的你,依然還是那麼愛抱團?

今日宜思考。

為什麼留了學的你,依然還是那麼愛抱團?

留學前,以為自己會和外國人打成一片。對自己的口語也足夠自信,能夠溝通交流無壓力,交朋友更是so easy。

但是,留了學之後才發現,其實交外國朋友並非易事。留了學才知道,留學生朋友圈的光鮮都是給別人看的,其中的苦楚就只有自己才知道。

每次朋友圈的旅行,同伴依然是中國人的面孔。朋友圈的聚餐,常常是大家圍在一起熱鬧吃火鍋的場景。

為什麼你都出國了,還是和中國人抱團?為什麼你都出國了,還是交不到外國朋友?為什麼你都出國,還不和外國人多交流一下,深入感受當地文化?

作為留學生群體,彷彿總是伴隨著很多質疑與標籤。抱團只是對留學生的印象之一,可是為什麼抱團,其實這背後也有很多無奈……

你為什麼和中國人抱團?

人本身就是一種群居動物,去到一個全新又陌生的環境,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的。對於一些人來說,本身性格就非常的外向,那麼交朋友就會相對來說主動一些。

但是,對於一些本身就特別靦腆內向的同學,在國內的時候,就不喜社交。出了國之後,交友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口語要好,這其實是一個首要的要求。不然,對方說什麼,你都聽的雲裡霧裡,就更別深入溝通交流,交換興趣愛好了。

近來,越來越多的媒體爆料中國留學生英語水平不夠。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反映對留學生的英語水平表示失望。

我們排除掉那些混日子的留學生,絕大多數留學生還是想要努力練好口語的,畢竟這是生活必備技能。

為什麼留了學的你,依然還是那麼愛抱團?

抱團的另一個原因是就交友的難易程度而言,如果非要排個名的話,不可否認的是相同膚色,相對來說同樣文化大背景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是我們最容易交到的朋友。

有時候,外國人其實並不會像中國人一樣,抱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心態對待我們留學生。

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的偏見常常會影射到中國留學生的身上,他們對留學生的態度並不友好。甚至,還有一些屢見不鮮的種族歧視。

這種情況,我們是無法避免的。所以,這也導致了一些留學生並不願意和外國人交朋友,因為文化的差異,所以溝通常常會很困難。

怎麼才能不抱團?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抱團的困境呢?如果真的很想交到一個外國朋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抱有一顆開放的心。能夠接受一些文化上的差異,對於對方文化的尊重。不僅僅是生活,飲食習慣上,還有一些宗教上的信仰也要理解。

其次,要主動一些。除了參加一些常見的社團活動,一些當地人的活動,我們也可以主動去參與。因為在這些社交活動中,你確實是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在交流後,你確實會發現外國人的思維方式確實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看問題的切入點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以美國人為例,他們會更願意講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所以最開始接觸美國人的時候,會覺得他們有時候廢話超級多,但是卻多的可愛。

聊天常常是先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全部都表述出來,最後再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或許這樣的表達方式,他們會覺得對方能夠更好的接受。

如果你交到了一個知心的外國朋友,那麼有了熟人的引薦,很快你就能擁有更多的外國朋友。

會聊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瞭解對方的comfort zone, 不讓對方尷尬,找到共同的興趣點。或者說喝上一頓酒,或許你們就能成為朋友了。

寫在最後

說到底,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為交不到外國朋友而感到難過,或者刻意的委屈自己去融入所謂的“主流社會”。

在國內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要標新立異,特立獨行,標榜小眾,所以出國了之後沒必要一定改變自己。

我們也沒必要非要抱著什麼目的性去交朋友,在國內交朋友的標準是怎樣,出了國還是一個樣就好了。

如果僅僅是想要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去交一個外國朋友,真的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他們的內心並不是很想要成為所謂的“文化交流大使”。

而且,朋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雖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遇到了稱得上摯友的人,就努力成為更好的朋友。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就隨他去吧。

為什麼留了學的你,依然還是那麼愛抱團?

交朋友這件事情,無論對方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輕鬆愉快的過程,帶給雙方的都是良性有益的提升,而不是惡性無盡的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