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收藏熱影響深遠,收藏,道不盡的辛酸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幾次大的收藏熱,比如北宋末年、明末、清末民初。而清末民初的收藏熱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也是中國封建王朝覆滅前的最後一次收藏浪潮。在晚清內憂外患、戰亂紛飛的時代大背景下,清末民初的收藏熱如迴光返照般,為封建王朝的覆滅譜寫了一曲華麗且悲涼的樂章。

外患拉開收藏熱的序幕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19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收藏: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妄自尊大、腐朽沒落、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帝國的失敗而告終,西方人終於打開了中國這扇神秘的大門,能親自看到中國古老文明的時候,他們垂涎了很久的中國文化終於擺在他們面前,所以西方人開始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藏有無數的珍奇異寶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故宮等地的文物也難逃一劫,大量文物開始外流,各地的文物亦遭到不同程度被掠奪的命運,大量文物的外流,使西方國家興起了一股收藏中國文物的熱潮,也由此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收藏熱的序幕。

清末民初收藏熱影響深遠,收藏,道不盡的辛酸

清末民初收藏熱

考古發現推動收藏熱

說到考古,清末民初有兩項驚人發現。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住持人王道士在一個個洞窟裡清掃積塵,無意中敲開牆壁,發現北宋晚期僧人們封掩起來的一個藏經洞,藏經洞裡,從地面到天花板層層疊疊地堆積著早已發黃的紙卷和絲織物。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洞窟裡,人們先後搬出了4萬多件手寫經卷、唐抄古書、唐拓碑片和歷代各類古物。另一件也是“偶然”所得,金石學家王懿榮生了一場病,結果從中藥成分龍骨中讀出了學問,導致了河南安陽甲骨文的發現。之後的百年間,人們從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挖出了多達15萬片的甲骨龜片。前幾年上海的一家拍賣會的重頭拍品就是20片甲骨,相對當時成千上萬的發掘量,自然是無法相提,當時甲骨最大的收藏家的收藏量超過萬片。此外,西安城以西、渭河以北地區也有大量的青銅器出土,地下文物之豐富,世所罕見。動輒一窖十幾器、幾十器乃至上百器。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盂鼎、大豐均出自這一帶。現在,它們都成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集中而大量的歷史發現,加上亂世無政府狀態使文物得以流入市場,軍閥用槍炮炸藥發掘的古董更見規模。1928年孫殿英東陵盜寶,慈禧棺木中堆滿珍珠,拿出來清點,所有的珍珠放滿三張並排的八仙桌。最終,盜出的珍寶都流落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文物市場。另一個軍閥在寶雞一帶組織農民成片盜墓,盜50墓,得青銅器上千件。這些都極大的推動了清末民初的收藏熱潮。

清末民初收藏熱影響深遠,收藏,道不盡的辛酸

清末民初收藏熱

沒落王族敗家助推收藏熱

文物的另一大來路則是伴著前清遺老遺少敗家的過程。文物的這一項供給,看似不起眼,但數量之龐大絕對超過地下發掘。清朝的收藏,繼承了歷朝歷代的精華,到乾隆年間,又因為皇帝對瓷器玉器的偏愛,拓展出新品類。而所有這些,在民國幾十年的戰亂中基本都要易主。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是溥儀帶出皇宮的國寶,這一大宗文物中,從天津張園帶到瀋陽偽滿州國皇宮的古書畫就達1200餘件,其中一大部分在日本戰敗時流落民間,前幾年拍賣的宋人張先《十詠圖》和隋人《出師頌》就屬於這批文物,它們的拍賣,都打破了古書畫拍賣的價格紀錄。皇帝尚不能守業,文武大臣敗家過程更乾脆,末代恭親王不僅抵押了王府,為給母親辦喪事,不得不把《平復帖》賣出。杭州號稱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八千卷樓”藏書因主人去世,後人經商失敗,最後作價7.5萬元售與他人。另一大藏書樓主人陸心源苦心經營,遠抄近訪,十年中得書15萬卷,其中僅宋版書即達200部之多,有“ 宋樓”之稱。但子孫不能守業,以1.18萬元的價錢賣給日本人。這樣的賣法,表面上是一筆頗大的數字,實質上一定不會賣出好價錢。

正因為價錢相對低廉,收藏家大有可施展拳腳的地方,於是也創造了很多令人乍舌的紀錄,比如收藏甲骨最多的能達到2.8萬片,要是在現在,幾乎無法想象。所謂戰亂黃金,盛世收藏,但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亂世反而成就了收藏家的黃金歲月。隨後,在50年代的大捐獻運動中,大部分藏品都捐獻給國家。我們現在所謂的“第五次收藏熱”所能染指的,不過是遺漏在民間的小部分,只有看著價格上漲的份,卻無緣民國期間藏家見識賞玩重器的精神愉悅。

銅鏡:

民間古玩市場成熟

清末民初的收藏熱潮的真正繁榮,得益於民間古玩市場成熟。滿清王朝的搖搖欲墜,使宮廷內大量古器文物流出宮外,流露民間。末代皇帝溥儀以賞物之名,讓其弟帶出眾多名畫,為維持小朝廷的開支向銀行抵押庫存官窯器物。眾多太監偷盜宮廷古器變賣,沒落王爺賤賣宮廷遺珍。因古物賣家與買家出現,形成古玩群體市場,故清末年間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一度興旺,日本歐美古玩商聞風而動尋覓商機。民國初年,上海五馬路(現廣東路)古玩市場也興旺,上海灘著名的“盧吳公司”是出口古玩的大商家。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主流的收藏項目金石碑帖書畫依然流行,日本歐美古玩商熱衷於收購中國的宋至明清的官窯及歷代石刻佛像等,故也帶動了本土的買辦、資本家、醫生、律師們收藏瓷器及古玩雜項。這一時期是中國曆代民間古玩市場真正的成熟期。也就是說,中國的收藏史從魏晉到唐宋流行收藏賞石,北宋至南宋流行收藏字畫,再經過明末古玩概念的逐步形成期,康乾盛世古玩雜項的逐步流行期,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已沒有主要流行的收藏大項,但歸結起來,所有收藏品都可歸類為兩個收藏大項:即古玩書畫。“古玩”,包括瓷器、青銅器、竹木牙雕等雜項器物收藏品;“書畫”包括歷代碑帖、書畫、古籍等紙質收藏品。

古玩典籍的出現也從一定的側面反映了民間古玩市場的成熟。清末民間最有名的古玩典籍為王懿榮的《天壤閣雜記》,其本身是收藏家,精於鑑賞書籍、字畫、金石、甲骨。該書除論述傳世文物外,還有瓦當、古磚、璽印、古錢及出土古物之論述,並注重現實考古新發現,此書可以說是近代古玩考古學的發端之一。

民國年間最有名的古玩典籍為趙汝珍的《古玩指南》,趙汝珍本身是文人,嗜好古玩,致力考古,收藏文物,曾任北京朝鮮銀行理事,1939年出資數千元在北京琉璃廠開設萃珍齋,經營字畫、瓷器等。其收藏實踐與收藏理論相結合,又以自己本是古玩商的經驗,寫出一部民國時期全面系統地介紹古玩知識和傳授古玩文化的書籍——《古玩指南》。此書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古玩界的鉅著,至今仍是資深古玩收藏者的必備工具書之一。

日本侵華使收藏熱落下帷幕

這次收藏熱潮,由清末開始,至民國初年逐步達到高潮,但沒過多久,日本人開始大舉侵華,平津危機,中華民族危機,在亡國滅種的危難之際,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這次收藏熱潮,也就此落下帷幕。這次收藏熱的特點是,中華國寶散落民間;大資本家代替大地主,成為新的收藏家主體;中華國寶大量流失海外。在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慘痛代價的抗日戰爭結束後,這次收藏熱也隨之結束。相較前幾次收藏熱來說,這次收藏熱熱度較低,時間短暫,且伴隨著更為沉痛的歷史。

清末民初收藏熱影響深遠,收藏,道不盡的辛酸

收藏熱

封建體制的迴光返照

縱觀清末民初的這次收藏熱,與前幾次收藏熱略有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內需縮小而導致的。但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上的幾次大的收藏熱都發生在封建王朝體制的統治之下,對比北宋末年和明末的收藏熱,不難發現,封建王朝的收藏熱似乎都與亡國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就如同發熱與鼠疫、天花一樣形影不離。收藏熱之後,國勢便開始衰落,最終難逃覆滅,這也許就是封建王朝難以逃脫的宿命。

不過清末民初的這次收藏熱,雖然始終處在連綿不絕的戰亂陰影之下,亡國滅種的危險無時不在,但這次收藏熱之後,封建王朝體制在中國逐步走向完結,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越、前赴後進的不斷奮鬥,最終贏得民族解放,建立了新的體制,中國人民由此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清末民初的這次收藏熱,是封建王朝體制下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伴隨著封建體制的徹底瓦解,亡國式戰亂收藏熱已成過往雲煙,永不會復返了,同樣收藏熱與亡國的關係也就徹底不存在了。

更多藝術精品、博物館請參看博雅藝術網,或關注微信號公眾號:博雅藝術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