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說易經是僞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楊振寧說易經是偽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楊振寧

楊振寧做為在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一般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由於他和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在第二年迅速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速度之快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從此這兩名年輕的中國物理學家(當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而家喻戶曉。在諾貝爾獎頒獎宴會上漢學家、瑞典王家科學院院士高本漢曾用一句“唐詩”“何可一日無此君”有點不倫不類地表示了這種敬仰之情(“何可一日無此君”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是王徽之評竹子的話)。

楊振寧說易經是偽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物理學界更推崇楊振寧早在1954年與美國研究生米爾斯(已故)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

這個理論起初不受重視,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成為粒子物理學最基本的理論和方程,被譽為可與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相媲美的偉大發現(1995年首屆美國獎金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授予楊振寧時的頒獎詞)。為什麼楊振寧沒有因此再得諾貝爾獎,據說是物理學界的一件公案(一種說法是同一領域的諾貝爾獎一般不兩次授予同一個人。另一種說法是米爾斯被認為不配得諾貝爾獎,但又不能只獎楊振寧一人)。此外,楊一巴克斯特方程也被認為是對物理和數學研究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的成果,這是楊振寧在1967年和巴克斯特在1972年分別提出來的。

因此楊振寧被一些物理學家評為歷來屈指可數的大物理學家之一,也有人認為他的主要貢獻都帶著運氣的成分。不過沒有人會否認他對當代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大影響罕有其匹,雖然這種影響是圈外人所難以感受到的。但是楊振寧的影響力並不侷限於物理學界。像許多大科學家,他極為關注、熱心參與社會事務,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事務。1971年夏天,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夕,楊振寧即訪問中國,成為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籍科學家。從此他致力於中美科技、教育交流,並經常對中國時事發表評論。今年年初楊振寧回國定居後,更是成為新聞焦點人物。他在清華大學為低年級本科生上物理課,頻頻在各種場合發表多方面的演講,參與簽署《甲申文化宣言》,都被廣泛報道乃至引起爭議。年底傳出了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翻譯系碩士生訂婚的消息,更是成為中文網上一個熱門話題。2004年沒有另一位科技人物如此引人注目,是名副其實的“楊振寧年”。

“蒼蒼白髮對紅妝”的佳話雖然讓人津津樂道,卻只配做為飯後談資,而且風波會很快平息。“炮轟易經”才是楊振寧在2004年所做的最有意義、最有影響的一件事。

楊振寧說易經是偽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易經

2004年9月3日楊振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做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時輿論大譁,國學家、易學家們紛紛出來批評楊振寧不懂裝懂、說外行話,甚至對楊振寧破口大罵。

10月2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論壇”上,楊振寧再次闡明自己的觀點並與與會者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

這個問題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楊振寧說易經是偽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愛因斯坦

1953年愛因斯坦在致斯威澤(J.E.Switzer)的信中,曾經給出過一個答案: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言下之意是,古代中國學者不懂得形式邏輯體系和實驗驗證,因此沒能發展出近代科學並不令人驚訝。

楊振寧實際上給出了一個類似的答案,只不過他把原因進一步歸結為《易經》的影響。

他認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有五條,其中兩條與《易經》的影響有關:中國傳統裡面只有歸納法而無推演法(即演繹法)的思維方法:“天人合一”的觀念。

歸納與推演都是近代科學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維方法,但是貫穿《易經》的精神,都是歸納法,而沒有推演法。

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把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分開,而《易經》的“天人合一”觀念卻將天道、地道與人道混為一談。

楊振寧說易經是偽科學,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看看科學家的無煙戰爭

周易

許多國學家在批評楊振寧時,甚至連楊振寧的意思都沒有搞清楚。

例如著名易學家、山東大學哲學系劉大鈞教授批評楊振寧的演講“有很多常識性錯誤”,舉例說:“眾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書,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舉一反三,怎麼能說沒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書’。從這個角度,也是一種廣義的‘推演’。”

但楊振寧所說的推演法指的是邏輯推理,根據一些已成立的一般性命題嚴密地逐步推出較特殊的結論,例如在歐幾里德幾何中,由公理,定理,然後到證明等等。

這顯然和劉大鈞說的周易算卦的推演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用了相同的名詞。

可見,楊振寧和愛因斯坦一樣,把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視為近代科學的源泉之一,並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缺少這個源泉:“中國傳統對於邏輯不注意,說理次序不注意,要讀者自己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

實際上,中國傳統中不僅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歸納法。

楊振寧認為易經的“取象比類”、“觀物取象”是歸納法,其實這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觀念指導下的不合乎邏輯的類比法。

例如:“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萎的楊樹生出新芽,老年男子娶了年齡可當其女兒的年輕女子為妻,沒有不利的。)、“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枯萎的楊樹開花,老年女子嫁給年富力強的男子,沒有禍害也不值得稱道。)在“枯楊生稊”和“老夫得其女妻”、“枯楊生華”和“老婦得其士夫”這種天道和人道之間只有模糊的相似性,並不存在任何合乎邏輯的必然關係,由此歸納出的“無不利”、“無咎無譽”的結論更是站不住腳的(可以舉出無數的反例加以推翻)。

這種“推演”無非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的反映,或許還有一些生理上的道理,但是與邏輯推理無關。

中國傳統的說理方式不具有邏輯性,是許多中外學者都已指出過的一個事實。

個人見解,請勿對號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