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美稱的江南古民居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岳陽分別約150公里和70公里,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張谷英村,以其始遷祖張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稱。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的樞紐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當大門。儘管當大門不是張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築,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

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門上方的橫樑叫“戶”,表示一戶人家,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二者合起來就叫做“門當戶對”。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被稱為"煙火塘"。塘中水波盪漾,堪稱一道景觀。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世業崇儒”四個大字,讀書隆禮成為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於是,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希”;“遺子黃金滿瀛,不如一經”;“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寒可無衣,飢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接江西和嶽州的古驛道。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裡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從那些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

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這橋又叫“張谷英橋”。百步三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群中部,橫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迴環曲折之勢,搭起三座花崗岩石板,平橋。橋隨水轉,人在橋上過,腳如水上漂:同時,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因為橋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共二十七塊長條石,正好“張谷英”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這橋的的設計,寓巧於拙,視石如術,打眼穿榫.巧奪天工。可見當年是多麼的繁華。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異姓鄰居,與鄰村人關係友善,互相幫助,許多老人主動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白天勞力出工後,屋場裡也沒有關門閉戶的現象。

張谷英村人以讀書為光榮,以不識字為可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40多人取得過功名。則有85人從大專院校畢業,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詩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2015年8月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了策劃“修身齊家,中紀委又推薦了傳統家族“湖南嶽陽張谷英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