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衝山這個名字很少聽聞,可是全國寺廟的神佛雕像幾乎都來自這條太湖邊上小漁村。衝州的百來戶人家祖祖輩輩都在傳承佛雕手藝,從家庭的小作坊到現在滿街的工廠。

走過牌坊就能聞到淡淡的樟木香,聽到叮叮咚咚的敲鑿聲。湖岸邊上、草叢裡、小院裡到處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佛像。生意好的時候,佛像比村裡的人還多。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1.2|劉曄 ©

衝山的佛像是活的。都說女媧仿照自己用泥土捏出了人,吹了一口仙氣泥人就活過來了。佛雕恰好相反。衝山的匠人把心中的眾生相刻出了佛像,匠心賦予了佛像一種人的靈性。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清溪 ©

佛雕這個行當從入門到出師要花很多的功夫和時間。在衝山,許多工匠從小就跟著父輩在樟木堆里長大,小佛手小佛頭就是他們的玩具。工棚裡面的每個工匠要達到出師獨立完成一件作品至少也要花個三年五載。

既要弄懂桌面上大小不一的刻刀、斧子、鑿子怎麼用好,又要把每尊佛像的容貌和服飾都爛熟於心裡,心中才有了佛,才能跟木頭對話。一刀一鑿子就是佛像的一顰一笑。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時光影者 ©

雕佛如同修佛。修佛就是從一個無知無覺的混沌狀態,通過修行一點一點地放下心中各種的紛擾和執念,最後悟出生命的本真。

做佛雕也是一門減法的學問,一刀一鑿地削掉多餘的木,從模糊的雛形經過把斜面越雕越細漸顯佛相,本來無知無覺的木頭在匠人們的琢磨下就變成了充滿靈氣的佛像。

有人問過一個在衝山的佛雕匠他信不信佛,那個人回答說,“我們天天跟佛在一起,你說信不信?”佛早在不知不覺間刻進了每個衝山人心裡。他們這輩子對佛雕手藝的尊重和虔誠在每天的雕刻勞作中,潛移默化地變成了對佛的信仰和敬畏。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1.2|秋山葉紅 ©

雕佛讓衝山人慢慢雕出了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只想一心沉下來把整個人交給這門手藝。把一塊木最後雕琢成一尊有靈魂的佛像後,匠人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剎那,彷彿是自己用慈悲感化了眾生。

用一輩子時間去表達對一門手藝的尊重,這種堅持比得上任何一種信仰的虔誠。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易之狐 ©

衝山最多的除了佛像就是船帆。衝山佛雕雖然是門古老的技藝,但在以前是聞名在外,家鄉的衝山人大多以捕魚為生。到了解放後,陳翰彪才把這門手藝帶回到了衝山。

因為躲避戰亂或者為了生計,衝山的許多佛雕藝人都離開了家鄉。陳翰彪12歲就離開了這個小漁村到了蘇州學藝謀生。

以前拜師學藝比現在耗的功夫和時間都多得多了。“幫三年、學三年、幹三年”,就是頭三年給師傅當下人、伺候師傅一家,之後才能真的開始學功夫。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秋山葉紅©

陳翰彪反而很珍視“幫三年”那段日子,因為在雕佛的時候十分講究心境平和,一旦心有雜念,那一刀下手就會過重,或者線條就會刻歪了,不像畫畫那樣可以把紙撕了重來,一塊珍貴的好木材就廢了。

19歲就離家的少年,生活的學問、做人的禮儀和做事的態度都在這三年慢慢培養出來。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1.2|秋山葉紅©

陳翰彪經常跟徒弟講一件逸事。在抗日的時候,有一次被日本兵攔下了。看了他帶著的刀具立馬對他生疑,再看到他手上的老繭,那個日本兵認定他是當兵的,就把他抓回去審問。他希望這些晚輩在平和的年代更加要練出更厚的繭。

雖然已經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了,但現在許多衝山的年輕工匠在家裡學有所成之後,都樂意像爺爺他們那樣到外面闖闖。南下福建學習“武派”佛雕的塵世味,更遠去到東南亞學習那裡佛像的素雅。

只有天地的寬廣才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格局。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飛鴻留影 ©

一個做了佛雕四十年的衝山老工匠說,“尤其是老一輩的,最初選擇進這個行當都是為了生計,哪有這麼多想法。都是做久了,看多了,才知道這門手藝的講究。”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一財攝影記者-高育文 ©

這位老工匠當初跟了師傅10年,師傅總覺得他不夠火候,不讓他出師獨立做作品。他一氣之下離開了師傅,自立門戶以後他比以前更勤奮。可是忽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根本不會雕了。看著佛頭模糊的雛形,心裡就是想不出佛的面相。

他厚著臉皮回去請教師傅。師傅看見他很開心。他看見師傅那張慈祥的笑臉後,心裡面很清晰地浮現出了一張佛臉。師傅告訴他,一尊佛像好不好,就看你想不想跟祂說話。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1.2|劉曄 ©

現在他的工作臺上還一直放著他師傅雕的一尊小佛像。他的師傅前幾年走了,現在有什麼要請教的就只能對著這尊佛像了。

“佛像的面相和規格只有一個,要讓每個人看到你的佛像都會感動,靠的不全是手藝,要靠自己感悟。我現在雕彌勒佛的時候就想著我爸,他很有福相,村裡誰都願意跟他說話。”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1|秋山葉紅 ©

匠人在為佛像開相時,心裡除了模型,還有那一張張在自己生命中留下過痕跡的眾生相。匠人們通過佛像在跟我們對話,他們把對生活的感悟刻進佛像,佛像撫慰芸芸眾生。

佛雕是機器難以取代的一門手工藝。機器的速度再快、工藝再怎麼精湛,都刻不出誰都想跟祂說話的相。沒有人的靈性,造出來的終歸還是一堆沒有溫度的木頭。

從佛像微微俯視的眼神和慈祥端莊的微笑會讓我們感到,佛對眾生的尊重遠遠超過了眾生對祂的尊重。衝山的工匠對待佛像的那種專注和講究,似乎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對這門手藝的尊重。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圖|劉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