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有神祕的畫像,令現代人迷惑不解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絢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於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巖壁中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有神秘的畫像,令現代人迷惑不解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裴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複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樸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臺地上的紅巖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製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巖壁內,與巖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性變化,溶為一體,因而畫面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豔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有神秘的畫像,令現代人迷惑不解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划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乾旱。

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有神秘的畫像,令現代人迷惑不解

在今天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有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立足於考察非洲遠古氣候的變化。據考證,距今約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約6000多年前,曾是高溫和多雨期,各種動植物在這裡繁殖起來。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氣候變異,昔日的大草原才慢慢變成沙漠。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制巨畫又為了什麼?至今任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