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規定了十五個「不征之國」,所爲何意?

在我國古代明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在他建立國家之後,害怕後代胡作非為,把國家給整治混亂了,這樣他之前的基業就功虧一簣了,於是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的發生,這位皇帝專門寫了一本類似於《皇帝行為規範手冊》的這樣一本書,留給後世皇帝,要求後世即位的皇帝都按照這裡的要求進行行動,這樣,這個龐大的明帝國才能一直延續下去。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皇明祖訓》,寫這本書的作者,名叫朱元璋,他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前後做了7次刪改,寫了這本書,專門留給他的子孫,以約束他們的日常行為規範。

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規定了十五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

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皇明祖訓》,其中特意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朱元璋吸取元朝窮兵黷的教訓,“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這十五個“不徵之國”是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不過朱棣即位後,違反了朱元璋的祖訓,曾對安南用兵。

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規定了十五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大明朝,國家剛剛經過戰亂,民不聊生,明朝正處在修養生息階段,需要慢慢的穩定持續發展,在保證內部絕對統一的情況下,就不要對外節外生枝,招惹是非啦!所以,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總而言之,就是對內穩定平穩發展,對外和平共處。其實明朝對於不徵之國的說法也只是在國內頌行,卻並未通知這些國家。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單方面的想維持互鄰友好,吸取元朝對外盲目擴張的教訓,導致國內空虛!

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規定了十五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

當年元朝就兩次遠征日本,遇到頑強反抗,無功而返。其實明朝也不是一味忍讓,卑躬屈膝,例如萬曆年間爆發了壬辰倭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妄圖攻打明朝。萬曆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受這種窩囊氣,當機立斷,決定發兵朝鮮,命令遼東總兵李如松率軍入朝,抗日援朝!明朝的不徵之國,地位相當於現代的友好國家和貿易伙伴國。明朝單方面向其保證,不對他們使用武力。這種保證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因為明朝隨後就派出大規模的海軍艦隊遍訪各國。有了這種單方面的安全信任保證,明朝海軍艦隊所到之處,就不會引起不安。有利於開展同諸國的貿易,有利增進同諸國的友誼。鄭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功就拜其所賜,為明朝的海外貿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規定了十五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