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民級奶企被其代工廠收購,進口嬰配奶粉在中國的任性不再?

文丨食品商業觀察(FBC)記者 李珂

瑞士嬰幼兒配方奶粉百年老店赫爾達夫近日宣佈收購瑞士嬰幼兒食品公司賓博,旨在逐步擴大賓博在瑞士的市場份額,並將品牌和產品擴展到國際市場,主要是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

值得注意的是,赫爾達夫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為賓博代工生產各種嬰幼兒食品。

瑞士國民級奶企被其代工廠收購,進口嬰配奶粉在中國的任性不再?

公開信息顯示,赫爾達夫集團自1908年開始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2006年以前,其產品主要在瑞士市場銷售,截止2016年年底,其身份還是自有品牌奶粉生產商。

賓博則是佔據瑞士同類型產品40%份額的“明星公司”,其產品在瑞士的各大藥店和零售店中被廣泛出售。據外媒報道,賓博2017年銷售額達7859萬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約為20%。

瑞士國民級奶企被其代工廠收購,進口嬰配奶粉在中國的任性不再?

近幾年,赫爾達夫一直致力於“和消費者走得更近”,並通過逐步收編瑞士知名嬰兒配方奶粉品牌,從幕後走向臺前。

2016年10月,赫爾達夫收購瑞士著名嬰幼兒營養品公司法瑪萊斯旗下兩家公司51%的股份。和賓博類似,赫爾達夫自2008以來,也一直是法瑪萊斯的奶粉製造商。

在中國市場,目前瑞士僅有三家嬰幼兒奶粉工廠獲得註冊資格,其中雀巢佔據1席,編號為CH2439,剩下的兩個名額全歸赫爾達夫所有,分別是CH2429、CH2412。

據媒體報道,赫爾達夫先後生產並向中國出口的嬰幼兒奶粉品牌超過了10個,比如百立樂natrapure、賓博bimbosam、瑞樂恩、智靈寶、Primalac(雅睿)、康喜、領瑞思寶、天賦力、Alpreen(愛普安)、Babina(芭比納)、優賦、優賦力等。

2013年,赫爾達夫收購Natrapure百立樂品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彼時,當被問及中國對乳業監管日趨嚴格,瑞士赫爾達夫集團如何面對時,CEO Thomas自信地向媒體表示:“我們非常認可中國對乳業政策越來越嚴的趨勢,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將會促進整個乳業產品品質的提升,同時,對於瑞士赫爾達夫集團來說,這也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因為我們有信心,通過全球也包括中國對奶粉質量各項嚴格的檢驗。”

看上去,赫爾達夫在中國市場有成為瑞士嬰兒配方奶粉代言人的“味道”。可實際上,近幾年,赫爾達夫的生產線“黑料”頗多,可謂屢戰屢禁,屢禁屢戰。

2017年4月,質檢總局網站公佈14批次進口乳製品不合格,赫爾達夫旗下的思寶優、思寶智系列奶粉赫然在列,被入境口岸做退貨處理。質檢總局網站顯示,未予准入的事實為“未按要求提供證書或合格證明材料”。

瑞士國民級奶企被其代工廠收購,進口嬰配奶粉在中國的任性不再?

2017年7月底,質檢總局再次點名赫爾達夫,其代工的賓博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1批次11208公斤被指不合格,原因是“細菌總數超標”。半個月後,赫爾達夫生產的另一嬰幼兒配方奶品牌瑞樂恩被質檢總局認定菌落總數超標。

同樣的問題,先後出現在同一家生產商的產品上,其中的原因,究竟是工廠加工環境不好還是奶源存在問題,眾說紛紜。這直接導致了赫爾達夫的安全管控和嚴謹性,屢遭質疑。

質檢總局隨後宣佈,暫停赫爾達夫在華註冊資格,雖然官方並未提及原因,但業內人士均認為,接連兩起菌落超標事件,赫爾達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今年1月,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公佈,赫爾達夫旗下一個工廠恢復在華註冊資格。然而,隨後的3月,賓博再次因膽鹼不達標被拒絕入境,並在境外做全部銷燬處理。

事實上,赫爾達夫的“黑歷史”並非近期才凸顯。

早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跌入谷底,洋奶粉大行其道的時候,赫爾達夫就被曝出是業內知名的雜牌“洋奶粉”三大代工廠之一。

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國內八成進口奶粉為貼牌生產,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在國外註冊牌子,再找其他企業代加工,然後只在國內銷售的奶粉模式,成為了眾多貼牌奶粉的標準流程。

多年來,赫爾達夫靠代工+群狼戰術,在中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市場可謂風生水起,但其為何試圖通過併購合作的品牌商,從幕後走向前臺呢?

2018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奶粉新規緩衝期正式結束,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要想繼續生產並在中國銷售,不僅要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註冊,同時還必須獲得配方註冊證書。歐洲代工廠們“多子多孫”,新政的推出使得代工品牌面臨不小的壓力,如果不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註冊,很有可能面臨在中國停售的局面,換言之,一旦錯過時機,就會跌倒在“新的起跑線”上。

中國市場作為這些品牌最為依賴的市場,顯然無法就這樣輕鬆放棄。當然,對不少“投機者”而言,曾經自己打造一個品牌,然後找個工廠生產,再在中國實現銷售的時代或將由此一去不復返了。

瑞士國民級奶企被其代工廠收購,進口嬰配奶粉在中國的任性不再?

隨著國家一系列管控政策的出臺,未來的奶粉市場,如果企業沒有穩定的供應鏈,無法對上游供應鏈形成有效的控制,就難以在奶粉市場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可以預見,受中國奶粉政策影響,赫爾達夫以及傳統的奶粉代工巨頭們收購合作嬰兒配方奶粉品牌的動作,在未來興許會更加常見。

新的市場格局下,“賓博”們漸漸藏到了幕後,而“赫爾達夫”們逐步走向臺前。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講,無論什麼樣的“形式”,“內容”無非是想賺取他們荷包中的人民幣罷了。

好在國產嬰幼兒奶粉在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劇痛後,在2017年迎來了強勢回暖,飛鶴、澳優、伊利、君樂寶等國產奶企都營收頗豐。那些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們在中國還能“率性任意”多久呢?(文中部分信息源來自Dairyreporter, Global Data, 奶粉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