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房神

《我不是药神》很热。

电影中慢粒白血病是真实的,现实中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电影中的程勇是真实的,现实中叫陆勇,只是他未像电影中那样被判刑,而是无罪释放;电影中的格列宁是真实的,现实中治疗这种病的药叫格列卫;电影中的药品选择是真实的,格列卫是这种慢粒白血病的唯一治疗药品,想活命就得吃;电影中的药品价格也是真实的,现实中售价2.5万/盒,一盒吃一个月,3年吃掉郑州一套房子的首付款!

我也不是房神

电影为什么火?因为真实。你为什么哭?因为太残酷,可你忘了,世界一直都很残酷。

一部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找一个我理解最深刻的点来和大家聊一聊。

【1】

作为唯一治疗慢粒白血病的药物,瑞士格列卫在韩国售价9700元,在美国售价13600元,在日本售价16000元,在香港售价18000元,在中国大陆售价24000元,谁说中国的人命不值钱?为什么这种救命要在中国卖这么贵?真的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是因为瑞士格列卫无良吗?

显然不是。我们知道,研治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就像在沙漠里打井找石油,如果打一头井需要10万元,你打了999头井之后,在第1000头井里打出了石油,表面上,成本是10万,实际上是1亿,这很好理解吧。

格列卫是一种“原研”药品,来自原创研发、最早拥有专利的公司,它们价格昂贵理所当然。

第1步:高成本起步!

这些公司在研发药物的时候投入了巨量的资金,之后当然要从市场讨回成本。那么这种成本有多大呢?全球每开发一种新处方药的平均成本是26亿美元,即170亿人民币。举个例子,假设全球10万个人得了某种病,而且有钱吃这种药,一直吃好。为了治疗这10万个人,研制这种药就需要170亿人民币,可能生产这种药的原材料只有1块钱,那么每个人就需要花费170001元。

这只是开始!

第2步:高成本追加

药研究出来了,一天吃几次啊,一次吃几粒啊,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啊,需要继续研究,再来3亿美元,每个人的花费再加2万,即190001元。

第3步:高时间成本。

假设这10万人的发病期是40岁,平均活到70岁,他们要吃30年,但是这种药企的这种药的真实专利保护期只有15年。那他们必须要在15年内把成本和利润收回来,于是药价就是380002元。即:38万零2块。

千万不要用药的成本去衡量药的价值,药的制作成本对于药本身来说就是笑话一样的存在。得病绿越低越是富贵病,同样是艾滋病,绝大部分人都必须死,魔术师就康复了。

我也不是房神

不这样做不行吗?真不行,不这么做,就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千万亿资金去研究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没人去研究,所有患者只能等死!

第4步:高成本定制。

按照国内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药物即使已经在国外安全上市了多年,但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一个烧钱的事,需要收集大量临床数据,动辄耗时三五年。这些多出来的科研投入、行政支出,势必最终要病床上的中国患者来买单。

第5步:高税收。

一个税是关税5%,目前已免除。5%的关税,对于那些挣扎在生存和贫困里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第二个税是增值税17%,英美澳等国的药物增值税为0%,中国一分不少,和普通商品一样。第三个税是15%药物加价,国产药没有,进口药有。所以,医生喜欢开进口药,进口药就成了医疗机构的盈利产品,在国产药物零加成政策后,进口药占比逆势增长。

第6步:灰色成本。

以上是透明的合法加价,从出厂到抵达患者手中,药物的流通,还需要巨大的灰色成本。据估计,药企运营在药价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0%到30%,注册方面要和药监总局打交道,药价上要和国家发改委打交道,进医保要和劳社部打交道,进医院要和各地招标办以及医院的院长、药剂科主任打交道。

第7步:劣币驱逐良币。

在进口原研药保持高价格的同时,让国产药由于指导定价太低而消亡。曾经治疗甲亢的基础用药他巴唑,一瓶1.8元,吃两月,听起来很好,但极端的价格压缩,导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于是企业放弃生产,结果,病人只能去买贵30多倍的进口他巴唑,据统计,全国共存在284种廉价药物的短缺现象,供应不上,患者只能选择进口药替代。

我也不是房神

印度的药为什么便宜?研发成本没有,临床成本没有,专利期成本没有,各类关税税费加成没有,它有的或许只是那2元钱,如果全世界都用印度格列卫,那么瑞士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倒闭,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当下一种疾病慢粒绿血病出现并流行时,所有得病者将无药可吃,坐等死亡。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他们大多靠直觉去判断事物的优劣,生命的灾难太过沉重,大骂无良药企是他们发泄情绪的唯一途径,不然呢?

【2】

楼八是谈房地产的。

按照这个逻辑聊一聊,我们聊一聊房企和房子。

第1步:高成本起步。

如今郑州的地到底有多难拿?郑州很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没有被某个开发商盯了多年的。城改的地,你碰不起;合作的地,你伤不起;招商的地,你玩不起;拍卖的地,你买不起。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从拆迁、安置、补偿到摘地,到规划、到建设等,复杂、资金量大、耗费精力大都不是城改的重点,城改碰不起的主要原因是中间的利益平衡,太难了,谁改谁知道。合作的地,如果合作方不介入项目管理还好,如果介入,有利润的项目都能搞赔。招商的地多难玩,恒大、融信和世贸应该知道了,先垫50亿,开始土地整理,后期凭本事招拍挂拿地,拿不到前期垫资的钱分期归还,这中间过程,政府的政策随时变化,你只有接受,无力反抗,这么玩,一般企业玩得起吗?拍卖的地,如果没有熔断,你买不起,金茂府的地,都记得。金茂府,这个郑州售价最贵的项目,一定不是郑州最赚钱的项目,而且能不能不赔钱还不一定。

典型案例:金茂府。

第二步:高成本追加。

房屋建筑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高成本追加,随着建筑科技的进步和客户对居住品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带来的建筑材料的巨大上涨,以及人口红利消失后人工成本的巨大增加,都将使得房地产项目的高成本追加项目的成本继续高成本增加(有点绕),这是一个只能一直向前,一直上升的成本。

典型案例:上和院。

第三步:高时间成本。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对时间成本的诉求向房地产行业这么高。碧桂园为什么追求高周转?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行业就是房地产。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高额的融资成本带来的就是开发商对时间的拼命追求,如果没有融资成本,我相信没有一家房企再去追求高周转,很多项目最终的成本里近2-3成都是时间成本。

典型案例:天筑。

第四步:高成本定制。

一线流水线房企没有这个问题,可以最大化的复制,而对于大多数责任房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块,不同的定位,就需要不同的产品,房地产不是玩具,不是汽车,它的每一个作品都需要定制,越精准定制,成本越高,时间成本,设计成本……

典型案例:泰和。

第五步:高税收。

可以肯定的是在16年以前拿的地,17年以后销售的项目,其利润在面对要缴纳的税费时,必须低下高贵的头。2017年,130家A股房企的净利润总额为2134亿元,同期“支付的各项税费”指标则达到2628亿元。净利润与纳税的比例为1:1.23,相当于房企每挣得1元钱利润,同时也缴纳各项税费1.23元。

典型项目:海马。

第六步:灰色成本。

业内的各类灰色成本自不必说, 炒房炒号卖楼花,大家都碰到过,接触过,听说过,了解过,就是这样。

典型项目:鲁能。

第七步:劣币驱逐良币。

最被客户认可的房企绿城曾经一度差点被收购,即使如今,仍然举步维艰,想做好一件事,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多,你合法经营,就会被市场上大部分非法经营的房企在时间上,在速度上,在产品上所淘汰。

典型项目:绿城。

我也不是房神

结语:

如果说15年前说房地产是强势群体,是暴利行业,可能还是对的。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房地产已经是弱势群体,是微利行业了,据统计,2017年中国房企500强里,约近40%的利润已经出现负增长。

天价的房价里,房企到底拿走了多少利润?20年前是得意,10年是平静,如今是无奈。

有时候,挺同情郑州的很多开发商的:房价上没有北上广深贵,地价上却与之看齐;地价上几何倍等级高于地市,房价上越被地市看企。

你看,地价五六百万的许昌售价都破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