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音樂給人以力量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Music

__

1.

村上春樹最開始的職業不是小說家。

而是一家爵士樂小酒館的老闆。

那是1974年,他25歲。

因為瘋狂地迷戀爵士樂,希望音樂和生活能共同交織在一起,從早到晚可以聽音樂。

所以他和妻子拿出積蓄,向銀行借了一筆錢,把這個小酒館給開了起來。

店裡每天都播放著他喜愛的音樂,夜色漸起,燈火慵懶地和音樂纏繞在一起,酒的味道也在夜幕中醞釀發酵,還有凳角下趴著的貓,桌子上攤開的還未看完的書籍……

每天和喜歡音樂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喝酒,總感覺白天黑夜怎麼聊也聊不完。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村上春樹的小酒館

雖然,後期他關閉了小酒館,致力於寫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的小說家。

但是這些他生活的日常畫面:音樂、貓、酒、書、不夜的酒館……日後都構成了他小說中典型的元素。

其中,音樂,更是與他的文字緊密聯繫在一起,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音樂節奏的律動,暈染出書中人物場景的幀幀畫面。

音樂和文字合二為一,一同打造出了村上春樹的異想世界。

2.

據不完全統計,在村上春樹已出版的小說集中,提及的音樂家和音樂共有八百多次,其中還不包括隨筆和遊記。

我們耳熟能詳的小說名稱,如《挪威的森林》、《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舞·舞·舞》等都是取自於歐美流行音樂。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他還專門寫了關於音樂的書籍,分享自己的私人音樂空間,《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爵士樂群英譜》從中足可窺見一番。

另外,他還收藏了幾千張的音樂唱片,家裡擺得滿滿當當,以致後期買的唱片都無處下腳。

大學的時候在新宿的唱片行裡打工,因為員工有折扣優惠,於是發的工資也一股腦兒的全拿去買唱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發燒友。

他說:

“書和音樂在我的人生中式兩個關鍵物。

父母也並不是多麼愛好音樂的人。我小時候家裡一張唱片也沒有,儘管這樣,我還是通過“自學”喜愛上音樂。

零花錢統統用來買音樂,只要有機會就去聽現場演奏。”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只要是好音樂,什麼音樂類型都無所謂。

古典也好爵士也好搖滾也好,都不挑挑揀揀,只管一路聽下去。但凡好的音樂,無關乎類型,都主動側耳傾聽。

而若是優秀音樂,也會深受感動。人生的質地因為感動而得到明顯變更的時候也是有的。”

從少不更事,到成年漸老,音樂始終伴隨著村上春樹,如同他小說裡的主人公經歷的孤獨、渴望、愛情、路途、選擇……

不管是未道真名的少年卡夫卡在被告知的命運和自我的掙扎抵抗中朝著向未知方向前行;

還是在《挪威的森林》裡渡邊和直子、綠子之間的愛念糾葛與成長的故事;

以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關於友情和尋找答案的自我救贖之旅……

音樂始終伴隨著書籍中的主人翁,訴說著他們內心最深的纏綿世界。

可以說,因為音樂,村上春樹得以在自己的意境中暢遊。

在他所構建的音樂空間和文學世界共同交融出的奇妙色彩的氛圍中,創造了一個無法用物理元素來計量的藝術世界,也帶領我們開啟了一場多彩的巡禮之年。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3.

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為什麼村上春樹的文學可以跨越種族和國界,像萬金油一樣得到了全世界書迷的喜愛。

大凡有形之物終將消失,惟無形永存。

而音樂是無形的,是可以超越隔閡阻障,文字的立意染上音樂的賦予,是可以製造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共鳴,引領我們找到世俗生活中的那一抹思考。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在村上春樹的書籍中,我們可以聽到各種流派類型的音樂,彷彿正在經歷著一場盛大的音樂狂歡。

不管是從小學習古典樂但立志成為爵士樂手的塞達沃爾頓的躊躇滿志;

還是The Beach Boy的音樂激情浪潮;

還是柔軟混沌彈奏出D大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的舒伯特;

亦或是英國最著名的搖滾樂團The Beatles的創造多元……

村上春樹聆聽音樂涵蓋範圍如此之廣,他有自己一套的音樂方式,這是別人無法干預的。

同樣,他也不會把自己的音樂喜好強加於別人身上,儘可能不帶偏見地大面積地聽音樂是他的日常性想法。

這是專屬於他的獨立空間,音符跳躍,樂器彈撥,在音樂的世界,只有自由。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亦是如此。

他曾坦言他在日本的文學圈內並不受歡迎,他不想他的文字去追求日本主流文化的主題,符合其他人期待的表達。

相反,他僅僅把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在使用,作為能夠卓有成效、純粹的工具,用這個工具寫自己的故事,僅此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之豐富的原因,自由的意志決定自由的漫遊。

關於旅行,讀書,音樂、還有他的生活方式,我想借用他的書《日出國的工廠》中的一句來概括,那就是:

“較之定於一尊,我更想追求自由”。

4.

在《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的一書中,他總共寫了10篇關於音樂人的文章。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其中放在整本書最後一章的音樂人,他重點談及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美國民謠之父——伍迪·格斯里。

伍迪格斯里在上世紀初動亂不安的美國為社會弱者奉獻了一生,在徒步美國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不公。

這些苦難的記憶為他的創作旋律奠定了基調,帶著一把木吉他開啟了他追求愛與和平的榮光之路。

其中,他創作的《This land is your land》更是被稱為美國第二國歌。

翻唱版無數,感興趣可以去聽聽

如果有一首歌永遠沒有流行,也永遠不會過時,那就是民謠。

民謠看似簡單,但實則蘊含著震懾的力量,他的音樂在時間浪潮的推動下,並沒有消失殆盡,甚至影響了無數的後繼者。

例如布魯斯·斯普林斯、鮑勃·迪倫、比利·布瑞……

而在村上春樹青春歲月的時候,正值美國音樂是當時世界的潮流,那是風起雲湧的上世紀60年代。

暗殺、戰爭爆發,動盪不安,社會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下,鮑勃·迪倫《Blowing in the wind》的反戰歌曲吹遍了整個世界角落。

當愛與和平的口號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上空吹響,也深深影響到了千里之外的日本大學生,村上春樹。

他認為,音樂是具有作用於靈魂的力量的。

能夠撫慰、安頓、和搖撼我們靈魂的,在很多時候應該是藝術。

而音樂,是除了詩、詩歌以外最接近神,接近靈魂的藝術形式。

他愈發熱愛音樂,音樂也是意念的一種表達,是可以作為一種武器,也可以成為一種撫慰。

而後,他走上了文字道路,他認為音樂和文字在很多地方是具有相同的氣質的,一個有形,一個無形。

但是都是自由的一種表達,釋放出自我和感染人們的一種不具名的力量。

5.

今年村上春樹已經69歲了,但是看起來依舊年輕,如同他的小說裡的主人公一樣永遠年輕。

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像戀愛般的聽音樂,他的內心總藏匿著我們還未察覺的天真,在文字和音樂的縫隙中一點點滲透出來,總讓我們突然驚呼,還有這樣可愛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跑步中的村上春樹

在音樂中尋找蘊藏的節奏和韻律,對於村上春樹來說,總是一種莫大的樂趣。

會因為一首歌獨有的音樂張力而拍手叫絕,也會因為聽一首歌而感人肺腑,顫動心靈……

他是滿足的,幸福的。

這我想起了村上春樹曾經說過一段話,他說:

“我是小說家或許也是一個原因——以音樂為媒介更加密實地瞭解周邊人生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感情。

看了這樣的書又聽了這樣的音樂,我的心情變得很愉快,好像撿了一個什麼便宜。

但願你也有這樣的音樂品聽方式。”

但願你也有屬於你的音樂品聽方式。

作者 | 阿楠

圖片 | 網絡

村上春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音乐给人以力量

稿費優,有意向者請加mu-mutong

添加請備註:作者,且附帶作品

掃碼關注,每日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