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airena


大家好,我是有書君。

在回答“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或者說“什麼是祖籍”之前,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什麼是籍貫?

每個人在填寫各種檔案資料時都或多或少需要填寫自己的籍貫,最起碼在戶口本里,都曾登記過個人的籍貫。

那麼,究竟什麼是籍貫呢?

根據官方的定義(公安部出臺的文件):

中國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換言之,如果想要嚴格按照官方規定,去填寫個人籍貫的話,應當以祖父的戶口所在地為準。

當然,個別人希望從母系,也可以改為外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至此,我們已經理順了籍貫的概念。然後再來討論什麼是祖籍,就輕鬆很多了。

祖籍,顧名思義就是祖輩的戶籍,和籍貫相似,都是特指某一個地方。

一般情況下,也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曾長久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而不必參考母系或外祖父的居住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偉人的傳記或官方介紹上。

譬如:毛澤東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實是浙江江山;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則是江蘇宜興。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父系祖先、祖輩”究竟應該從哪一代算起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確切的數字。

眾所周知,祖先與祖輩不同。祖先,是一個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脈相承的族群所公認的先祖。

假如把祖先的長久居住之地作為祖籍,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根據姓氏來斷定一個人的祖籍。

比如,方姓的先祖為方雷氏,而方雷因功受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因此,所有姓方的人,不論哪一代、哪一輩,都可以簡單認定自己的祖籍在河南禹州。

而如果要以祖輩的久居之所作為祖籍的話,通常是以一個家族的族譜保存完整為前提。

根據族譜,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輩,他的戶籍所在地或者說曾長久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家族所有後人的祖籍。

當然,也有人簡單地將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作為祖籍。這種情況下,祖籍與籍貫也就基本沒有區別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祖籍還是籍貫,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崇敬心理。我們常說的認祖歸宗和做人不能忘本,都是在表達這樣一種敬祖情懷。

當我們在自報家門時,特地加上了自己的祖籍,無形中更是體現出後輩對祖輩從發跡到傳承至今的一種自豪感。

同時,這也是一種心懷感恩的表現:畢竟沒有祖輩的奔波遷徙,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生活在遠離祖籍處的我們。


有書博物館


按中國傳統民俗考究,依中國習慣文化、傳承上理解應追遡三代,以爺爺所指祖籍為主導。其依據是:在中國民俗習慣文化中,其口語表達用語,其習慣用詞所據為依。在民俗中廣為流傳的諺語,俚語所指均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習慣用語“祖孫三代”,怎麼不說兩代,四代呢?“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從這些傳承下來的所形容比喻習慣用語中,足以證明前人,古人也是據此沿襲。爺爺疼長房(這個長房指就是長孫),奶奶痛么孫。從家族用詞所看,這孫子的祖籍必定用爺爺輩的。反之不以爺爺輩為標準,在中國封建家庭中則無疑是大逆不道,忘本忘祖忘宗的。

在清朝滿人入關前,中國人尤以漢人為主體,追遡祖籍更深遠。不然古人,包括現代農村大家庭、大家族為何仍熱衷修家譜呢?古代朝廷命官觸犯龍顏、犯了重罪俱是株連九族,一一問罪,發配,充軍或斬除。中國(漢人)是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農耕的特點必然是以群居為主導,才能充分體現農耕是以人為生產力。而生產所要達到所需的綜合生產力,必然生產力(人)要群居才能發揮力量。經過漫長的多次組合,分離逐漸演變成以祖籍、姓氏為主的各自家庭、家族、村莊。

滿人入關前是以遊牧為主的部落制。由於戰亂,戰荒,藉以生存的牧場資源匱乏,基本上沒有固定居住地。在流離簸箕中生存,所以他們的祖籍觀點相對淡漠。部落制是以姓氏,種族、習性、血統為主觀相同居住。這是遊牧民族以狩獵的特性而形成的居住群體。農耕群體在解決生存問題上沒有危險性,只需群體出力就足夠。而狩獵具有危險性,在解決生存問題上必須齊心,相互配合。這對組成結構成員就有要求呢!所以對祖籍,同鄉觀念相對不重視。直到康熙平三籓,收臺灣,統一中國,豪情壯志凌雲時,深感文化治國的重要性。而文化綱領對長期遊牧的滿人來說則是相對缺乏的。康熙深知滿清這一短板,於是開始重用漢人,納賢聘請多位漢人為師,並引以入朝為重臣。其中以陳廷敬為最賦盛名並主篡《康熙字典》。

漢人入朝,祖籍之風又盛並帶動滿人。但到後期,直系親屬中只有宗而無根?這是因為近代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徙所致。一是:“下南洋”,二是:“走西口”,三是:“闖關東”,再加上戰爭,災荒……等諸多原因所致而造成。封建制度下的中國,以父系為主流,從而又演化形成“五服”為直系親屬,其尋根問祖又短了幾輩。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推動社會激進、變革。以《五·四》運動為契機和而後的各種文化運動徹底顛覆了許多傳統思想。尤以陳獨秀、胡適為主的推動白化文的使用和普及,使父系社會的傳統權威受到極大挑戰。現代史上的幾次戰爭和變動,給家庭組合帶來年齡上的斷層。更由於居住地點的條件改變,讓家庭成員在流動與變動中離去。老輩人員的流離變遷,使其查證祖籍在客觀上日異艱難。

建國後,逐漸安穩,家庭成員中能構成三代的在農村還常見。在建國後的城市家庭中極少見。建國後的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城市實施票證供給制,必須辦理各種證件,這也就涉及到登記時祖籍問題。父輩填寫必用父輩,那麼第三代在登記填寫肯定用父輩的祖籍,繼而傳承就成趨勢。逐而漸之,一代傳一代至現在就一直用父輩祖籍。父輩用父輩,而現在三代均生活在一個城市巳很普遍。其中,大部分家庭都是第三代由爺爺輩照料。那麼由此試想一下,第三代在登記祖籍時,爺爺輩在世、在家、在場會如何填寫。


荊棘鳥A141018868


祖籍,籍貫,故鄉這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故鄉,指你自己的出生地。不管你呆沒呆過。籍貫,指你父親的出生地。不管你去沒去過。祖籍,古稱郡望。指你的姓氏發源地,而不是什麼你爺爺的出生地。這是一個與宗親血緣息息相關的概念。當然,這個姓氏發源地往上到底追朔幾代,一般無定論。以家譜為主。沒有家譜的,至少要往上追朔三代以上。


關小晟


“祖籍”到底從哪一代算起,眾說紛紜,在文集、小說等文獻記載中,似乎都能找到不同的含義,筆者僅從明清時期宗族的角度,來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說明。

從宗族角度來說,始遷祖以前的居住地當為祖籍地。祖籍,可以理解為祖先的居住地,對於祖先的劃分,按照親疏遠近有厥初生民之祖、始祖、始遷祖、始分祖等不同的類型,而厥初生民之祖和始祖往往是虛無縹緲的,而始遷祖以後多是明確可考的。所以明清以後,人們祭祖即以始遷祖為開始,清代袁枚也說“然則尊祖何始?曰以始遷某為始。”從始遷祖開始,人們才對祖籍有了具體清晰的認識,因此很多宗族修譜時,會到祖籍地進行追尋。這也在學術界關於名人祖籍的考證中得到印證,如清代名臣嶽鍾琪,學術界對其祖籍的考證重在辨別其父即入川始遷祖嶽升龍的籍貫,對馮子材的祖籍也是從追溯其高祖即欽州始遷祖的籍貫開始的。

不過,“祖籍”在更廣義上講,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符號,利用這一文化符號,來加強宗族之間的身份認同感。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儘管門閥士族南遷,但仍然會以原籍的郡望為標識(僑置郡縣),也即以郡望作為祖籍,以此加強宗族身份認同;明清以後,寧化的石壁、光州的固始、南雄的珠璣巷、洪洞的大槐樹、麻城的孝感鄉、江西的瓦屑壩等等也都成了祖籍認同的重要符號。


楚邾



平常心90411602


祖籍就是原來祖先原居住地、後因種種原因、如戰亂、天災、工作調動或升遷而搬到異地去居住的。原來可考、有記載的就稱為祖籍。民間有一句罵人的話、兩人在吵架時經常罵對方:我造你的祖宗八代。按此推算應該是八代。我國從前一直是農耕國家、對於結婚年齡官府從來都木存規定、所以結婚年齡較小、十多歲就結婚生子。那麼我們用折衷的辦法計算、每代為二十年、八代就是一百六十年。因此祖籍應該是搬到異地後的八代前計算。我國不是有一個名詞叫做客家人嗎?就是說、你,家搬到異地居住不滿八代的、都稱為客家人。如果居住八代以上的就可以稱為本地人。但是祖籍還是原先的居住地。比如我家原來是湖南長沙人、祖先在明末清初徒步行走數千裡搬到雲南大理定居、現在已超過八代、我們就可以稱為大理人、而不是客家人。但是、我的祖先是湖南長吵的、所以、我的祖籍就是湖南長沙了。


圓寧


祖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傳統上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有些地區習慣以祖父的籍貫為祖籍,而有些地區例如臺灣省人民則大多數是以十多代以前祖先在大陸的居住地為祖籍,海外的華人則是以父系祖先在中國的籍貫地為祖籍。祖籍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化概念,可以指祖父的籍貫地,也可以指更加久遠的祖先籍貫,即一個家族父系祖先曾經長期世代居住的地方。特別應該注意的是戶籍地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祖籍地或籍貫地.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某些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建設的新地方,大量的人的祖籍地不是戶籍地,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開放後和在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按照當時國家的分配從外地遷移到此地的。按幾千年來的

中國的傳統

的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這是戶籍與祖籍貫不同的地方。某人戶籍地和其祖籍地相同的情況:如果某人的父親的現在的居住地和其父系的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是相同,那麼某人的戶籍地和其父親的祖籍地-其祖先的居住地相同,如果此時某人和其祖父母是住在某人的家族的祖籍地,那麼此時某人的戶籍地也和其祖籍地是相同的。只有某人現住地和某人的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祖先出生地相同,你的身份證上的戶籍才能是你的祖籍地。大至省,小至縣市或村、裡、街道、鎮等聚落均可成為籍貫。現在,祖籍的使用頻率雖然不高,但作為祖籍地是籍貫地的所在地,而籍貫地在個人簡歷或介紹中是很重要的,但年輕人,由於孝順祖先的觀念淡薄和祖籍意識不強,他們普遍錯誤認為籍貫就是

戶口所在地

或出生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的一種表述,籍貫指的是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省/自治區/直轄市+ 區/縣+鎮/街道+村/居委會填寫。


為國為民為家人


這是個問題。我的爺爺親口告訴我,我們的故鄉是山西洪洞大槐樹。隨然他從來沒有去過那個地方!據我所知他老人家,就是到過天津和秦皇島和瀋陽。可是,他老人家肯定的說我們家這一支是四百多年前,由山西洪洞遷移到了河北省唐山市的。到了我父親這一代又由河北省遷移到了遼寧省的瀋陽市,這個我們家有家譜可以考據的!我小的時候還在河北省的老家待著,現在,由於爺爺奶奶的故去就多年沒有回去過了。我的祖籍一欄中寫的是河北省唐山市,我們家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籍貫也是寫的河北省唐山市,我們只是把那是當做祖籍地。下一代的怎麼寫。那個就不是我們操心的了。


愛看愛思考


居住地=你現在的常住地,

戶籍所在地=本人戶口登記管理地,

出生地=本人出生的地方,

故鄉=記住童年回憶的那個地方,

家鄉=自己家庭幾代的居住地;

籍貫=本人出生時祖父居住地或祖父去世的戶口所在地,祖父戶口不穩定以第一次登記為準。

原籍=自己遷移到此地時原先的籍貫

祖籍=只要足夠證實,儘量往前算的父系祖先最長久居住地。


泰山木32140178


一,古時候的科舉應考時,考生首先要在捲紙上寫祖父(爺爺)之名,再寫父親之名,然後填寫本人之姓名。今天的人們,大多還能寫出自己爺爺的姓名吧?如果能寫出自己太爺爺(曾祖)姓名,那可不簡單了!

二,古時候,“三"這個數字有實指和虛指。實指就是一二三的三,虛指是多的意思,即:超過三就有多的意思。如“事不過三”,“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又如詩經《氓》中說:“自吾徂爾,三歲食貧”,譯為: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過著吃苦受累日子。這裡的“三歲”不是指三年,是多年。

所以,祖藉至少應該是三代以上的祖父輩居住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