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爲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五子良將指的是曹操麾下五位能力出眾的外姓大將,分別是張遼,于禁,張郃,樂進和徐晃。五人中名氣最大的是張遼無疑;最可惜的是于禁,如果他不是在襄樊之戰中投降關羽以至於晚節不保,那麼五子第一人是他而不是張遼;大器晚成的當屬張郃,後期的張郃那是相當生猛,諸葛亮都忌憚他;最低調的是樂進這可能和他去世較早有一定關係。

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除了上述四人之外,徐晃在曹操生前地位最低,為何這麼說呢?以曹操去世前的220年來對比下五人職位就知道:于禁是左將軍,假節鉞;樂進是右將軍,假節;張遼是徵東將軍,假節;張郃是蕩寇將軍,假節;徐晃是平寇將軍,假節。五人中,于禁樂進和張遼職位都比徐晃高出不少不提,張郃的蕩寇將軍雖然和徐晃的平寇將軍同是雜號將軍,但是也比徐晃要高一點,因為張郃在升任蕩寇將軍之前是平狄將軍,以平狄和平寇來看顯然是同一級別的,而且張郃由平狄升蕩寇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可想而知蕩寇將軍的級別一定高過平寇將軍。所以顯然徐晃是曹操生前五子良將中地位最低之人,那麼為何偏偏是徐晃最低呢?主要有三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第一,曹操當初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他對新降之人都會予以重用,一來就是連升一兩級,比如張遼騎都尉升中郎將,張郃中郎將升偏將軍,徐晃也是一樣,由騎都尉升裨將軍:其實從投降之初來看,徐晃的升遷幅度比張遼和張郃都要大,官渡之戰前升到了偏將軍,這個時候徐晃的職位反而是五人之中最高的,這個時期曹操其實是委屈了于禁和樂進的。

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但是隨著曹操實力的不斷強大,投降人員逐漸減少,曹操反過頭來對很早就跟著他的元從舊部大加提拔,特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後,于禁和樂進的升官幅度都超過了張遼張郃徐晃這些投降人員,即使在官職上相差不大,曹操也會在爵位上或其他方面給於禁樂進很大補償,比如張遼張郃徐晃三人是都亭侯,于禁樂進兩人是亭侯,而且食邑多過張遼張郃徐晃三人不少。這其實也是曹操的用人之道,之前為了招攬和吸引新近之人可以委屈自己舊部,但是等塵埃落定之後肯定要對他們加以安撫。

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第二,和張遼比,徐晃的能力和戰功都比不上:自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後,徐晃的戰功比張遼差很多,張遼收復青州東萊諸縣,北征烏桓陣斬踏頓;平定陳蘭梅成叛亂;逍遙津之戰七千餘人大敗孫權十萬大軍還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江東,這也是張遼躍居張郃徐晃之上的原因。徐晃只是在打馬超和張魯時有一些閃亮點,遠不能和張遼比。

此人是五子良將之一,為何在曹操生前他的地位最低?有三大原因

第三,和張郃比也比不過:首先,張郃在投降曹操之前就是中郎將,起點比徐晃高;其次,張郃在官渡之戰中對曹操可謂是雪中送炭,以至於曹操自己都說“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這個評價實在太高;而且張郃投降之時肯定還帶來了不少部下,這也是徐晃不能比的;最後曹操平定袁紹之後,軍中肯定有不少原來袁氏舊部和河北兵,張郃人脈比起徐晃也要強上不少。

所以通過上述分析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曹操生前徐晃地位最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