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既熟悉又陌生

再前一段是一個叫切·格瓦拉名字的中國人火了,但他是個偷電車“網紅”,只是長相相似,但是其實在這之前廣大青年對他也比較熟悉,他是自由理想主義的化身,是廣大強少年崇拜的目標,所以有很多人在身上紋著切·格瓦拉,還有很多衣服上都是他的標誌,證明其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今天我們就說說切·格瓦拉到底是增麼樣的一個人。

切·格瓦拉既熟悉又陌生

切·格瓦拉是出生在阿根廷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他是一個很平淡無奇的人,但是在其上大二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決定休學一年,準備環遊南美,在五十年代其就擁有一輛摩托車,準備來個摩托環遊,在此期間他每天寫日記,後來就成為大名鼎鼎的《摩托日記》,後來也被拍成電影,因此它被全世界熟知,在日記中他寫入關於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民主的嚮往,為親迎來大量青少年粉絲,很多人把他的思想視為理想主義,在此期間他也親身經歷了北美大多國家的殘酷制度,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瓦拉開始真正瞭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產生。學業結束後,它開啟第二次旅行,這次他來到玻利維亞。

切·格瓦拉既熟悉又陌生

在玻利維亞經歷了一次革命之後,格瓦拉從厄瓜多爾前往危地馬拉。途經哥斯達黎加時,這個當時拉美唯一的民主國家深深打動了格瓦拉。1953年12月24日,格瓦拉到達了危地馬拉。當時危地馬拉正處於年輕的左翼總統阿本斯(Arbenz)的領導下,進行著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矛頭直指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馬拉,格瓦拉結識了許多由於反抗獨裁統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其中有秘魯女革命者伊爾達·加德亞(後來在墨西哥,她成為了格瓦拉第一任妻子)。格瓦拉與這些革命者一起投入保衛阿本斯政權的鬥爭,積極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務。

格瓦拉得到了他知名的綽號切”(Che)“Che”是一個西班牙語的感嘆詞,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區被廣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驚訝的常用語,類似於漢語中的“喂”、“喔”等。1954年2月12日,在給姑媽貝阿特麗斯的信中,格瓦拉第一次坦率地承認他與危地馬拉的共產黨人有聯繫。

1954年3月28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洪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危地馬拉軍官阿馬斯領導的僱傭軍,準備顛覆阿本斯政權。1954年6月,武裝到牙齒的阿馬斯的僱傭軍(共有800人,其中200人是危地馬拉人)入侵危地馬拉。6月27日,阿本斯總統被迫辭職。阿本斯政權被顛覆後,阿馬斯成為危地馬拉總統,開始對左翼人士進行殘酷地鎮壓,幾個月之內約9000人被捕或被殺害,格瓦拉也上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黑名單。危地馬拉的革命經歷使格瓦拉認識到:要用醫道去造福人類,必須首先發動一場革命,推翻反動獨裁統治。在墨西哥並在此結識了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勞爾·卡斯特羅。

切·格瓦拉既熟悉又陌生

在他們共同努力下使古巴真正獨立走上獨立的社會主義道路革命完成後切·格瓦拉多次擔任要職。格瓦拉被任命為卡瓦尼亞堡軍事監獄的檢察長,負責清除巴蒂斯塔時代的戰犯(主要是政客和警察),一些資料認為格瓦拉處死了156人,但一般認為,人數可能高達600。1959年10月,格瓦拉被任命為國家銀行行長,開始對古巴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企業收歸國有,並實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為工業部長。格瓦拉幫助卡斯特羅在古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導致古巴原有大量中產階級大量出逃,國家資本大量流失,人民生活時評不斷下降,最終他與卡斯特羅兄弟分歧越來越大,最終他選擇繼續領導革命,輾轉來到剛果,但因為條件過於艱苦選擇放棄,後來到玻利維亞領導農民起義,但是當時其手底下只有區區幾十人,增麼能和強大得玻利維亞政府抗衡呢,最後由於當地農民的出賣,其被捕。巴里恩託斯總統知道他被擒後,馬上下令處死他。格瓦拉被囚在一個破落的校舍一夜後,第二天下午他便在他的手被綁在板上的情況下被一個抽籤抽到了短秸稈的玻利維亞陸軍中士槍斃了。一些人認為那個中士是向格瓦拉的面和喉頭開槍。被廣泛認同的是,他開槍射格瓦拉的雙腿以令他的面孔完整以便證明身份,並假裝是作戰的創傷以隱瞞他被槍斃。

切·格瓦拉既熟悉又陌生

所以在我看來切·格瓦拉,是個打天下的領袖,但絕不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能手,因為他心中全是自由的嚮往,所以註定其是個坐不住的人,不可否認其的國際共產主義為世界帶來重要影響,也是很多青年人追求的目標雖然格瓦拉被許多人視為英雄,但他的反對者們在他的遺產中發現了他們眼中格瓦拉一生中不那麼光彩的部分,他們認為格瓦拉熱衷於處死古巴革命的反對者。一些格瓦拉的著作被作為這種狂熱的證據,其中的一些被AlvaroVargasLlosa(他的眾多堅決反對者中的一個)所引用。比如,在格瓦拉的MessagetotheTricontinental一文中,他寫道:“仇恨是鬥爭的一個要素,對敵人刻骨的仇恨能夠讓一個人超越他的生理極限,成為一個有效率的,暴力的,有選擇性的,冷血的殺戮機器”。所以我們對此要理性對待,信仰固然重要,但客觀看待,這些都象徵著對自由的追求和對不公平的抗爭,他活在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