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盛開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曉春長篇小說《白棉花》新疆網專訪

原題:那朵盛開在新疆的白棉花

——柳曉春長篇小說《白棉花》訪談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近日,中國文藝評論網轉載的《那朵盛開在新疆的白棉花》一文較受關注,成為全網本月訪問排行第二名,僅次於《文藝之旅 | 面向本土的“潮州情結”》。原文系新疆網記者許愛雲通過郵件專訪了湖北作家柳曉春,圍繞長篇小說《白棉花》進行創作談。幾乎同時,本微信號首發了湖北作家蔡家園長篇散文《松壪紀事》的評論文章。

一時間,新疆、湖北、鄉愁、文藝之旅等成為文藝熱詞。

本期微信陪你再探文藝創作,願咱大新疆的白棉花溫暖整個寒冬

文末還有“文藝評論家眼中的美麗中國”攝影微評入圍終評作品中展現新疆美好家園的攝影組圖哦!讓我們與“洪荒新娘”“後會有期”!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在《白棉花》中可以看到父輩們曾經的生活經歷

20多前離開新疆的那個下午,一直定格在柳曉春的記憶中。蔚藍的慕士塔格峰成為遙遠的背影。她和父母親帶著行李,乘坐拉棉花的大卡車從克州一路顛簸到烏魯木齊,直到踏上開往內地的火車。從此後,維吾爾司機慈祥的笑臉,以及新疆的一草一木成為她心中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她一直想寫一部小說,描繪克州,描繪43團加工二連,以及父輩們揮汗如雨的過往。2013年,這部深藏在她心底的小說終於開篇。

上世紀50年代末,人們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浩浩蕩蕩奔赴邊疆,守衛邊疆,建設邊疆。史載:當年湖北支援新疆建設者多達數十萬人,僅黃岡就達十幾萬。這批人猶如遷徙的候鳥,從長江流域來到茫茫大戈壁.他們紮根邊疆,歷盡磨難,無私奉獻,無悔終身。如今,他們已進入耄耋之年,柳曉春想用文學的形式還原父輩的青春。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2009年柳曉春陪父親回新疆,父女倆在克州怪柳林合影

三年時光,柳曉春沒有白天和黑夜,奮筆在電腦屏幕上書寫,她在和時間爭奪爸爸,此刻父女之間的時間像玫瑰,論秒計算。

曾經,寫作的進程與父親衰亡的速度齊頭並進。成為柳曉春心中永久的疼痛。她在書的前言中寫到:“我再次清晰地覺察到,我爸來日無多,他再無力氣長久陪伴我行走於人世。我開始在文字裡日夜兼程,我拿泣血的記憶與死神做決鬥。一如我扛著救命水,奮力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多麼想趕在我爸到達終點前,讓他看到我完成的書稿。然而,我爸還是沒有等我。”

2016年12月,長篇小說《白棉花》由長江文藝出版發行。書的扉頁寫著: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親,願他和那代支邊人在《白棉花》中永生。

有評論家說,這是第一部以支青二代的視角來解讀新疆的史詩性著作,《白棉花》描繪了新疆建設初期的歷史畫卷和時代變遷,也可以說是新疆一部工業發展史,農業發展史,兵團屯墾史。

遙遠的新疆,對於柳曉春而言,是有著濃厚故鄉情節的地方,喀什噶爾的胡楊和克州的怪柳成為她魂牽夢縈的最美風景。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2017年1月7日下午,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2017“百花迎春”大聯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工人作家柳曉春作為基層文藝家應邀出席此次盛會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柳曉春採風新疆紅柳灘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柳曉春與新疆慕士塔格冰山的當地維吾爾族大姐合影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近日,新疆網記者通過郵件專訪了湖北作家柳曉春。

新疆網:這是一部描繪新疆兵團以及新疆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史詩性的著作,其中一些關於新疆地域文化細節,作為新疆人的我感到震撼。在沒有繁瑣鋪陳的情況下,您是怎麼構架這部小說的?

柳曉春:新疆人無法全面瞭解新疆很正常,因為新疆地域寬廣文化多元。北邊的阿勒泰人不一定逛過南邊的和田,東疆的哈密人不一定去過北邊的博爾塔拉。比如,阿圖什的怪柳林很有特色,比聞名全國的胡楊更震撼人心,但由於宣傳原因,別說不少內地人沒聽說過,沒到過克州的喀什人也不一定知道。

至於如何構架長篇《白棉花》,可以這麼說,基於真實的史料。這部小說我是哭出來的。開筆之前聽健在支疆人聊天是哭,讀相關史料是哭,寫作過程中更是哭。我本能地想把感動我的人和事,讓更多的人知道,把感動讀者作為構架小說的最高技法。

新疆網:能不能這樣理解,這是向父親及所有為新疆繁榮穩定付出汗水和智慧的群體致敬之作?

柳曉春:是的。我在新疆兵團出生長大,疆域的特色記憶很深,23歲離開新疆後,有了越來越濃的眷戀。小說大背景是真實歷史,上世紀的1958—1966年間,國家動員各省570萬青年支援邊疆,其中支援新疆200萬人,湖北動員40萬。當年的熱血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得失,讓新疆短期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是不得不讓人敬仰的。每一個平凡的支疆人都非常的偉大。

新疆網:能不能給讀者分享寫作過程中的一些故事,或難過,或感動的。

柳曉春:一想到父輩們勞苦奉獻一生,就滿心疼痛。開筆前翻閱史料,心情沉重,特別是2014年大年三十整晚和大年初一整天,我反覆讀回憶錄裡的雪山伐木內容,從多人回憶中證實,的確有那麼多年輕人為建設新疆失去生命,不由得放聲大哭,根本忘了全家人都在歡天喜地過大年,而新年上歲很有忌諱。這是我之前寫作從未有過的事。

還有一件事記憶更深更痛。我父母是《白棉花》人物原型也是第一讀者,他們處世謹慎守規,怎麼我筆下“白凱”成了“不黑不白”?開始幾章,他們看到主人公在北疆,說這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工作實情。我解釋,當年支疆人九成以上紮根在北疆,如他被下放到更偏遠的南疆兵團,是少數的少數。不寫北疆,不符合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為了有更多讀者共鳴,一定要揉進更多典型事件。我再三解釋,男主角白凱只借用他做棉花加工的經歷,二老勉強接受了我的“胡說八道”。後看看到關於白凱婚戀那部分更是暴跳如雷,乾脆在紙上寫了一個正式斷絕書,說我把男女主角那清清白白的婚姻弄得烏煙瘴氣,與我決絕父女關係。這個家庭風波讓我停滯寫作一個多月。從矛盾本質看,我不傷心父母對文學作品的不理解,而無限疼痛於,他們那個年代,許許多多普通人在社會大潮下個人命運的壓抑。藉此想象,當年支疆人工作生活有多少無奈和犧牲。這也是我克服重重困難,一定要完成長篇的原因。寫這部小說,我是帶有使命感的。

新疆網:《白棉花》也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書,其中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比如:白凱就是您父親,而白小花身上也有您的影子。

柳曉春:是的。我父母在新疆工作了一輩子,一輩子都給了棉花。寫《白棉花》就是寫我父母這樣的棉花人。白小花是疆二代,我做為疆二代,當然感同身受,對人物更容易把握些。不過,就如我父母沒在北疆工作過一樣,我也沒在新疆讀過大學。小說畢竟是小說,情節得虛構得真實可信又起伏好讀,人物得鮮明,語言得風趣,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新疆網:從開篇父親撕草稿的細節中,我看到一位可敬可愛又決絕的老人形象,他是我們許多疆二代父親的化身。他們年輕時充滿了革命理想主義,樂於奉獻,甘心為新疆的建設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老了固執地活在自己的認知裡。您認同父輩們的所做所為嗎?

柳曉春:我對支疆人充滿了敬畏和同情。他們的價值觀或許與新新人類相左,也正因為支疆人被歲月拋棄在時代洪流之中,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更有責任,讓更多人接納並認同他們的奉獻。

新疆網:文章中,我最喜歡騰之欣,薛蓮,白小花這三位女性。她們隱忍,善良,同樣遭遇了命運的傷害,卻在厄運面前活出了棉花般的溫暖和潔白。

柳曉春:那個特殊年代的女性都值得敬重和同情。相比較騰之欣,我更喜歡僧寬玉,她是智慧和母親的化身。這個人物基本照搬了生活原型,包括真實姓名和真實身份,就是我的三姑奶柳妙榮。薛蓮則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為了小說有戲劇性的大起大伏,全書由她埋下懸念,扣住讀者。小說裡的白小花、吳杏蓉、田志芳、董臘梅等性格迥異,但又有共同點,那就是她們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善良,她們像棉花一樣溫暖潔白,這使得小說讀來總是暖心暖肺。

新疆網:怎麼收集到如此浩瀚的歷史資料?能講述具體過程嗎?

:首先得益於父母有保存收藏單據的習慣,無數次搬家,儘可能不扔紙質資料,家中積累了幾十年的工作生活憑單是我的第一手素材,包括父母親退休後,費盡心力收集到柳氏家譜、石刻碑文等。當然,這麼多年來,我自己也陸續買了新疆的小說散文,同時收集相關史料。

2003年,我在網荊楚東湖,掛版主湖北文壇後,網上網下結識了大批網友。第一本支疆人回憶錄從網上索要得來,是魂系天山(崔啟建)老師贈寄,他是1966年支援新疆的武漢知識青年。2013年秋,《白棉花》大綱以排名第二的成績,中標湖北省作家協會長篇扶持項目,崔老師得知我要寫支疆人小說,比我本人還高興,特意送我一大摞史料和支青回憶錄,簽約的那天上午,專門從漢口趕到武昌翠柳街會場。這批兵團資料對準確還原歷史很重要。

新疆網:文章的結尾部分出現的“長江天山集團”,終於擺脫了一些悲傷韻味的細節,這是一個光明的結尾。這是生活的真實,還是一種對美好的期冀?

柳曉春: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從新疆到祖籍湖北後,不斷失業打工又失業,人生算得困厄重重倍受煎熬,所以把夢想託付給文學,讓作品充滿希望。

新疆網:什麼時候離開新疆,經常回來嗎?

柳曉春:1995年,我以國家幹部的身份正式調動至祖籍湖北工作。2009年,陪父母回過一次新疆。專門找到我的出生地農三師四十三團,我讀過書的小學二校、我爸媽兵團奮鬥過的軋花廠址都還在,基本保留著原樣子。加工二連整排整排的住房拆建成了巴扎。一併看到了我父親調出兵團後,親手規劃擴建的克州軋花廠址。我們住在克州幸福路的整個大院拆建成一片高樓。其實,我們全家年年都想回新疆看看。今年初秋,我們武漢水運13班同學會在新疆舉辦,我還是沒能成行,經濟條件和時間都不太允許,萬分遺憾。

新疆網:這是一部兵團人的集體記憶,您個人對這本書有什麼期待?

柳曉春:希望《白棉花》變成電視劇或別的傳媒形式,讓更多的人瞭解並銘記,大西北有這樣一個龐大的支疆人群體,為邊疆發展默默無聞奉獻一切。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如果有可能,我還想續寫當下勝過內地的大美新疆。讓更多人知道,新疆有無怨無悔的支疆一代,還有無窮無盡的支疆二代支疆三代等群體在不懈守邊和建設。新疆有了他們,大中國才有了今天的穩定和繁榮富強。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作者簡介:柳曉春,祖籍湖北黃梅,出生新疆農三師,久居湖北廣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2014年入選湖北省文聯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2016年任黃岡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一部令人心靈淨化的佳作

——柳曉春《白棉花》評論

1

包涵巨大歷史內容的文學描寫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這個過程伴隨著極限的飢餓、乾渴、死亡、恐懼,吉解放、吉建設兩個小兒乾渴至喝馬尿,飢餓至掏鼠窩裡的糧食,伐木時遇上雪崩田志武、吉福壽等數十人喪失了生命,賈長生等人承受不了生存極限的磨礪意志崩潰先是當逃兵,終於在除夕之夜吞槍自殺。天山南北新疆全境興建的農場數以千百記,紅柳灘農場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是新疆開發的寫照。這是包涵著巨大歷史內容的文學描寫。

2

合乎經典尺度的藝術建構

《白棉花》敘事儼有法度,是一部遵循西方十九世紀經典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創作方法和敘事原則寫作的現代長篇小說。顯示了作者訓練有素的駕馭長篇小說的能力。《白棉花》是一部踵武西方文學史的藝術建構。既不是中篇的人為抻長、闊容,也不是若干相對獨立的故事單元的聚集,——這兩種情況是當代長篇敘事(包括電視劇)常見的現象。小說上下兩卷,十八章,76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章節不是片斷,不能獨立存在,它們是整體構成中的一個局部、側面,或一個階段,一鱗一爪、一枝一節均與其他部分處於動態的關聯中,孤立地看,許多章、節情節淡化,人物面貌模糊,但整體看,才感到它們是完整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不可或缺。

借儀式性的開端讓主要人物出場

這是現代長篇敘事當行的手筆。茅盾的《子夜》是儀式型的開端,所有主要人物藉此亮相,人物關係及其中蘊含的情節糾葛始從這兒鋪陳。美國當代小說《教父》也是這種模式。《白棉花》借鑑了經典作品這一敘事手段。小說第一章《少不出家鄉是廢人》共六節,寫的是1950年代末黨中央“支疆”號召在湖北黃梅掀起的熱潮,中心事件就是黃梅城關鎮舉行動員大會號召“支疆”。這是一個極富儀式感的事件,小說通過對這件事的鋪敘,讓主要人物都出場了,並且交代了主人公白凱的身世、背景,人物之間的基本關係。

海明威說,一個合格的講述者必須講出他提及的每個人物的結局。《白棉花》對於它提及的人物,即使是次要人物,都鬚眉清晰地交代、刻畫了各自相對完整的性格特點,人生面貌。作者對於她筆下的每個形象都是負責任的。

按生活本來的樣子和性格邏輯展開情節

《白棉花》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敘事,情節展開一如生活那般自然流動,似乎作者就是按照生活本然的樣貌記錄現實,讓人疑惑是作者的經營還是生活本來如此。然而作品所表現的社會生活,空間遼闊,時間跨度大,且人物眾多,小說乃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豐富多樣的敘事內容建構成一個渾然的整體,而不可能成於“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從創作意圖來說,作家是試圖全景、全程式地描繪新疆的現代化面貌及其進程的,但小說的主人公白凱只是一個普通的支疆人,對於這種創作意圖來說,存在不可彌合的侷限。這構成一個挑戰。從實際情況看,作品很好地實現了創作意圖,同時沒有破壞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白凱人生的主體性極其侷限,他是被時代洪流裹挾著行走的。但任何人生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景。白凱一生主要生活、工作於北疆、南疆等三處農場,小說則通過他數度人生到處的生活際遇超拔他侷限的視野,把北疆縣城、新州市、沙漠深處的兵工廠納入敘事視域。前面所說《白棉花》全景式描繪了新疆面貌,其實小說是通過若干“點”的敘寫映射“全面”的,然而這若干“點”如果只是幾個農場,儘管地域涉及全疆,但存在同質化,全景性不僅指地域面,也含多樣性情景,城市元素必不可少。

白凱與薛蓮重逢並且眼看有情人終成眷屬,卻遭團副政委插足,白凱被安排回老家探親,他在確定調動到001工廠工作的“小武漢”和“趙柺子”的挾持陪同下啟程,“小武漢”和“趙柺子”前往001工廠上班,同著一段旅程,同時執行團裡領導的安排挾持白凱探親成行。行程經過北疆縣城,他們參觀了北疆縣城,見識了一座興起的規模巨大現代城市,尤其是觀摩北疆棉花廠,給白凱種下棉花情結。老家探親期間白凱娶了親,返回途中,他帶著新婚妻子吳杏蓉特地去拜訪“小武漢”和“趙柺子”,窺見一番001廠。作者迎著人物形象固有的侷限性,完善地達成了創作意圖。

新疆現代化建設的30年,是國際風雲變幻,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潮湧浪疊的時代。《白棉花》對時代風雲著筆不多,但均留下印跡,並且是與小說敘事相結合反映出來的。50年代的支疆熱潮,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文革的極左思潮,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地富反壞右摘帽子、新時期改革開放對對新疆帶來的影響,等等,都構成《白棉花》敘事的有機成分。地域特色和少數民族風情描寫也給小說增色。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小說中存在作家干預敘事的情況。最顯著的就是“互現”法,是一種積極的敘事技巧,有效地表現了更加豐富的內容。“互現”法是《史記》的敘事技巧。《白棉花》敘事對此有成功的借鑑。

比如,小說極盡其詳描寫了紅柳灘農場創建的過程,反映了建設兵團農場創建的一般歷史情景,當白凱這些人轉戰葉爾羌,這已經是幾年以後了,新疆開發建設已有基礎,再不是直面荒漠戈壁,儘管對於白凱這些人來說,這是全新的開始,如同紅柳灘、西面邊境,但顯然不能重複筆墨,作品中因此對農場創建運用藝術空白加以表現,與紅柳灘農場創建的敘事構成互文。這樣的敘事幹預是純粹技巧層面的問題,並不違背現實主義原則。小說中一些地方的筆墨表現出自然主義敘事的色彩,顯得瑣屑,或遊離。

那朵盛开在新疆的白棉花——柳晓春长篇小说《白棉花》新疆网专访

以塑造人物形象為根本追求

《白棉花》通過支疆建設者輾轉的步伐之所及展現了新疆全景,通過他們人生到處的生活境遇見證新疆面貌。但小說根本的藝術追求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表現新疆現代化進程,作者是在後者構成的背景上完成形象塑造。

上文已提及,作者對自己作品中的每個人物都盡到了責任。作者愛她筆下的每個人物。修辭立其誠,此誠誠可感佩。小說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是白凱,很成功,具有獨具的面貌,真實可感,有血有肉。白凱不涵代表那個時代主流文化的質素,這些質素今天是被完全否定的,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化是極左思潮,鬥爭哲學。白凱身上的時代烙印是時代青年積極的精神面貌,忠實於集體、組織,他們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積極、樂觀,上進、進取,追求進步,榮譽感強。

小說通過敘寫情節,運用豐富的細節描寫,在表現白凱生活經歷的過程中,真切地刻畫出其性格。這個性格是發展的,它是一點一點、漸漸地呈現,最後成型的。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本文是我對柳曉春《白棉花》的認知:這是一部描繪新疆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史詩性的鉅製,藝術方面合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尺度。這是一個客觀判斷。海明威說只有拙劣的作者才沉迷於史詩,我很早就接受了海明威的觀點,所以稱《白棉花》是史詩,在我而言並非稱讚。當然也不是偏激的貶斥,只是說出一個事實。關於合乎現實主義尺度,也同樣無關褒貶。這部小說是符合我的審美趣味的,閱讀之際我多次被感動,也是這份感動驅使我寫成本文。但願多有如我者。但願小說得到喝彩!

白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人,能引起人的關心關切。他的境遇、命運都牽動人心,為之感嘆,為之歡欣,為他遇到不公而憤怒,同情。有的人天生有故事,所到之處總是活力四射熱鬧非凡精彩紛呈。有的人天生具有感召力,令人心悅誠服追隨雖九死而不悔。白凱不是這幾種人。但作者讓他迅速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人物。而隨著情節展開,還不斷給他加成,和薛蓮的愛情給他加成了,一個傑出工匠的練成給他加成了,還有好多其他種種。現實主義以塑造人物形象為藝術追求,像這部長達20多萬字的小說,是類似好萊塢明星制電影一樣的建構,是由白凱這個主要人物形象撐起來的,設若白凱不能迅速抓住人,讀者翻過幾頁就會把書丟到一邊;如果不能始終吸引讀者,人們也同樣興味索然半途而廢。白凱形象很紮實,始終處於進行中,不斷顯露出多菱面的鏡像,而作為一個傑出工匠形象,也為文學的人物形象畫廊添加了些許新貢獻,所以足夠自始至終撐起文字流。白凱的吸引力來自哪裡?一是他喚起人們同情弱者這一普遍的人類心理,二是他順應了天助自助者這一同樣普遍的人類價值認同。

原文標題:一部令人心靈淨化的佳作——柳曉春《白棉花》評論

作者簡介:張吉兵(1964—),男,湖北蘄春人,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副主編,編審,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鄂東文學研究所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