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歲月平凡事

文 陳慶禮

【作者簡介】陳慶禮,江蘇沛縣人,1959年出生,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會員,徐州市雜文學會副秘書長,徐州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出版發行《說長道短》、《青春無悔》、《文心同行》、《鄉愁似酒》等文學作品專集五部。

平凡歲月平凡事

平凡歲月平凡事

我常常這樣想,也一直這樣認為,人的命運多是隨著國家、民族的命運而註定,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的制約,一般情況下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無法抗拒和超脫不了的,所以,一個時代有一代人的生活內容和生存方式。

改革開放後以至今天,在農村絕大多數的男人們都在想著如何能發財,有的在老家忙著種植養殖勤勞致富,有的在外岀忙著跑生意做買賣,打工創業掙大錢。我的童年和整個學生階段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間度過的。那時候,人們大都盼著一年到頭夠吃有穿,衣食無憂就已心滿意足了。男人們整日為響應黨的號召“農業學大寨”,大搞積肥造肥,糧食豐產增收。亳不誇張地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經歷過積肥、拾糞的苦和樂,得與失。像我老家村裡的二黑叔,“三保長”大爺等許多人,常年整日與杈子為伍,以拾糞為業,說他們是拾糞專家,或者是拾糞專業戶一點不過分,而是再確切不過。

平凡歲月平凡事

記得那個年代,當地農村大興積肥造肥之風,各級領導幹部好像抓農業生產最得力的手段和招數,就是積肥造肥。積肥造肥運動一個挨著一個,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高溫季節號召漚制土雜肥;農閒的時候動員積造牲畜肥;平時要求男人們全部拾糞。當時人們都為積肥造肥發瘋。積造農家肥,幾乎把所有溝邊河沿的雜草鏟得乾乾淨淨。為撈湖肥,像我們村,雖然離微山湖有三十多里之遠,也必須打造幾隻大船。為挖坑肥,南河北坑每年都要翻個底朝天,使全村老少爺們十幾年沒有過上一個安生春節。當時,人們為什麼連拾糞這個又髒又臭的活都那樣樂意去幹呢?現在分析起來,究其原因大概有二,首先當時的工業技術落後,化肥奇缺,不這樣乾沒有別的辦法。其次,拾糞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十分有趣的事。四十多年過去了,拾糞生活的有些細節片段想起來如在眼前,讓人終身難忘。拾糞的方法和手段可用拾、扒、攝三個字來概括和描述。拾糞差使非常辛苦,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一年四季別想睡一個懶覺,每天天不亮起床,圍著莊前莊後轉一遍,再到遠離村莊的田野裡,有人群勞動的地方尋找。夏天曬個死,冬天凍個透。扒糞的活也十分冒險,扒糞就是到生產隊牛屋,城裡公家廁所裡去偷。那時候城裡單位的廁所不比現在,現在花錢找不著人打掃,那時花少錢找不到下家。扒糞需要有許多技術技巧,扒牛糞一般趁飼養員回家吃飯的時候動手,得手後收穫頗豐,一次比一天拾的還要多,一旦失手被發現,為逃脫顧不上講究姿勢好壞拼命奔跑,上氣不接下氣,有時牛糞流了滿背,樣子十分狼狽,晚上睡覺常常夢中驚醒。在城裡扒糞,多是幾個人一夥,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夜間作戰,過著像現代人一樣的夜生活。攝糞是拾糞拾累了,扒糞扒煩了,而採取的另一種方法。攝糞不需要什麼多高的技術技巧,但只要有很高的耐性就可,攝糞多是在河堤、坑邊等放牧牛羊的地方,一粒粒地撿,一團團地攝,一杈頭需要大半天時間,有時蹲著、有時跪著,樣子十分滑稽可笑。

平凡歲月平凡事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感到很親切,當時,我從沒有認為拾糞那種又髒又臭的活有什麼丟人,反而覺得自己能為農業學大寨作貢獻而自豪,能為家裡排憂解難,掙工分多分糧,感到欣慰。更值得慶幸的是,通過它使自已和村裡父老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農民兄弟結下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