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冰雪初融。

看看地圖,賓圖王府是距瀋陽最近的蒙古王府,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近兩個小時的路程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也許·這座王府曾經是這個樣子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王府尋無處

賓圖郡王王府駐地最先設在三家子北山(今庫倫旗)東南,後遷至伊和窯,再遷敖包哈拉烏蘇,東舊府(今康平縣沙金臺),西舊府(今彰武縣後新秋)。光緒三十年(1904 年),棍楚克蘇隆承襲賓圖郡王王位後,把王府遷至今彰武四合城鎮南五華里的東昇村。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地圖上看也不太遠

當年的賓圖郡王王府,佔地兩萬平方米,大院子四周是一體的青磚圍牆,院裡又分為東、西兩個院。西院是主人院,正門兩側各有一個小朱門,進門為三間鐘鼓樓,樓北為廊簷臺階四合院,是王爺的眷屬宅邸,南正廳是祭祀佛堂。東院是奴僕院,也是南正門,院內建有南北兩排四層廊簷式房,設有大堂(審判人的地方)、客廳、衛隊和奴僕宅。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村邊的公路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進到村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空無一人的村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村裡的房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破敗廢棄的房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古樹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村民遺棄的房子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村口

在村裡轉了幾圈,沒有一個人,村子異常冷清,直到後來終於見到一位老者,經他指點才直到身後就是曾經的王府舊址,如今已成一片耕地,王府建築寸瓦未留,就像一切都不曾存在過一樣。

據說王府後來被拆掉,房屋的材料都給不遠處的新房子村蓋小學了,也算是物盡其用,只是覺得曾經的蒙古王爺的府第就這麼消失了還是有些小小的遺憾。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王府舊址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王府後邊的古樹是其北邊牆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看面積還是不小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側面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在瞥一眼,遺憾離開這個小村莊

回來查資料上說,賓圖郡王王府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還很完整,後來被當地政府改為一所村小學校。1951年拆除,改為耕地。

賓圖王

賓圖王,全稱“科爾沁扎薩克多羅賓圖郡王(亦稱冰圖郡王)”。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哲里木盟傳承略圖

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與後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餘人在盛京召開大會。共推愛新國主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 。

“十年春,大軍平察哈爾,獲元傳國玉璽。奧巴子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偕臺吉烏克善、滿珠習禮、布達齊、洪果爾、喇嘛什希、棟果爾,及紥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漢、柰曼、巴林、紥嚕特、阿嚕科爾沁、翁牛特諸部長來賀捷。以上功德隆,宜正位號,遺朝鮮國王書,示推戴意。四月,合疏上尊號,改元崇德。禮成,敘功,詔科爾沁部設紥薩克五:曰巴達禮,曰滿珠習禮,曰布達齊,曰洪果爾,曰喇嘛什希,分領其眾,賜親王、郡王、鎮國公爵有差。

十月,命大學士希福等赴其部,鞫罪犯,頒法律,禁奸盜,編佐領。

二年,從徵喀木尼堪部及朝鮮。

三年,徵喀爾喀。

四年春,徵索倫。秋,圍明杏山、高橋。

八年,隨饒餘貝勒阿巴泰、護軍統領阿爾津徵明及黑龍江諸部。”

《清史稿·列傳三百五》

順治十三年賜敕曰:“朕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不亦休乎!”

巴達禮封土謝圖親王,詔世襲罔替,授扎薩克,為清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第一代扎薩克土謝圖親王。

滿珠習禮被封科爾沁左翼中旗札薩克多羅巴圖魯郡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封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

布達齊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

洪果爾扎被封科爾沁左翼前旗札薩克多羅冰圖郡王

喇嘛什希被封為科爾沁右翼後旗扎薩克鎮國公

外藩蒙古爵位分為六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此六等以下還設有臺吉、塔布囊,又分為四等。

巴達禮被封為土謝圖親王,他父親奧巴的“汗”號沒有被繼承,滿珠習禮也被封為親王,他倆分別掌管左右翼,吳克善雖也被分為卓裡克圖親王但是隻是閒散王爺不掌權。

布達奇、紅果爾被封為郡王,顯然低了一個等級。

康熙十三年,土謝圖親王掌右翼、附扎賚特部~旗、杜爾伯特部一旗,達爾漢親王掌左翼,附郭爾羅斯部二旗,欲盟於哲里木。右翼中旗駐巴顏和翔,左翼中旗駐伊克唐噶哩克坡,右翼前旗駐席喇布爾哈蘇,右翼後旗駐額木圖坡。左翼前旗駐伊嶽克里泊,左翼後旗駐取和爾山。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哲里木盟的架構

科爾沁左翼前旗:崇德元年(1636年)設,旗治設在伊克嶽裡泊((疑為今科爾沁左翼後旗伊和要魯淖爾)有佐領三名。

“凡蒙旗,扎薩克為一旗之長,制如一品,與都統等。輔日協理臺吉。其屬曰管旗章京,付章京,參領、佐領。蒙語管旗章京曰梅楞,參領曰扎蘭,佐鎮日蘇木。蘇木實分治土地人民。其佐領之額,右翼中旗二十二,左翼中旗四十六,右翼前旗、後旗均十六,左翼前旗、後旗均三。凡哲里木盟重大事件,科爾沁六旗以近奉天,故由盛京將軍專奏。”《清史稿·列傳三百五》

科爾沁左翼前旗。崇德元年( 1636 年)封洪果爾為扎薩克多羅賓圖郡王,詔世襲罔替。

第二代賓圖郡王額參是洪果爾長子。

第三代賓圖郡王額濟音是額參長子。

第四代賓圖郡王達達布是額濟音長子。

第五代賓圖郡王宜什班第是達達布長子。

第六代賓圖郡王喇特納扎術素是宜什班第長子。

第七代賓圖郡王桑對扎布是喇特納扎木素長子。

第八代賓圖郡王羅卜藏佔散是桑對扎布長子。

第九代賓圖郡王林沁扎勒參是羅卜藏佔散孫。

第十代賓圖郡王錫裡巴咱爾是林沁扎勒參之子。

第十一代賓圖郡王敏魯布扎布是錫裡巴咱爾之子。

第十二代賓圖郡王棍楚克蘇隆是敏魯布扎布長子。光緒三十年( 19 04 年)襲爵,中華民國 4 年( 1915年)在外蒙古的庫倫去世。

第十三代賓圖郡王丹巴達爾齋是棍楚克蘇隆之弟。棍楚克蘇隆在庫倫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批准丹巴達爾齋襲郡王爵。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三)荒村野嶺覓王府(賓圖王府)

賓圖旗(科爾沁左翼前旗)扎薩克傳承

第十二代賓圖郡王:棍楚克蘇隆

棍楚克蘇隆(1887-1915),蒙古族,生於科爾沁左翼前旗賓圖王府(今彰武縣四合城鄉東昇村)。曾任科爾沁左翼前旗札薩克賓圖郡王。他是辛亥革命時期蒙古封建王公中的代表人物。

棍楚克蘇隆出生後,被其父敏魯普札布送至鄰居蒙古族陶家撫養,並認陶夫婦為義父母。陶夫婦賢惠善良,對幼年的棍楚克蘇隆有著良好的影響。

棍楚克蘇隆7歲開始讀書。10歲時清朝廷賞戴花翎。13歲時請名師教讀。後去北京貴胄學堂讀書。1904年(光緒三十年)正月,其父敏魯普札布病故,棍楚克蘇隆隨即襲賓圖郡王爵,時年18歲。

棍楚克蘇隆少年時性格活潑,天資聰穎,通曉蒙、漢、滿三種語文。喜讀《孟子》,認為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最有道理。襲爵後,常做些惜老憐貧的事情。棍楚克蘇隆關心文化教育,襲爵不久,即在後新秋開辦一所兩等小學,選蒙旗子弟入學讀書,還派學生到內地學習。

公元1907年,當地人民倡議給賓圖王建生祠,賓圖王不允許,數請不準。結果在柳條邊秀水河邊門外,群眾竟給他建立了3個大石碑,用蒙、漢兩種文字歌頌了他的功德。

1909年(宣統元年),時年23歲的棍楚克蘇隆向朝廷提出旗地自治辦法:“取締崇教,以祛迷信;振興教育,以開民智;訓練蒙兵,以固邊圉;擇地開墾,以籌生計”。請東三省總督錫良代奏朝廷,以求新政,一洗諸王之陋習。

1910年(宣統二年)冬,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欲搞外蒙古獨立,曾派人來王府,勾結賓圖王在內蒙古起事,以響應外蒙古獨立。當時棍楚克蘇隆表示贊同,並於翌年農曆五月到北京居住,慫恿在北京居住的一些蒙古封建王公、活佛搞外蒙獨立,並提議在哲里木盟起事,北聯呼倫貝爾,西結西部各盟。是年11月,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帝俄的慫恿下,宣佈了外蒙“獨立”,自稱“大蒙古皇帝”。1912年(民國元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棍楚克蘇隆即離京回到科爾泌左翼前旗。後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通電請棍楚克蘇隆進京,擬任他為蒙藏院總裁,他對此未加理睬。他野心自負,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不久,即率隨從數人到庫倫(今烏蘭巴托),投奔哲布尊丹巴活佛,被任命為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總理大臣。其間,棍楚克蘇隆多次向哲布尊丹巴條陳治國安邦之策,但被採納的很少。當地的一些封建王公、喇嘛操縱大權,經常排擠他,甚至懷疑他是派來的奸細,弄得棍楚克蘇隆終日抑鬱,悶悶不樂。是年8月,民國政府頒佈《蒙古優待條例》、《加進實贊共和之蒙古札薩克王公封爵》政令,受到蒙古王公和上層喇嘛的歡迎。他們紛紛表態“傾城內向,贊助民國”,一掃過去的疑慮和恐懼。這時,在蒙古庫倫的棍楚克蘇隆見機則以“母病危”的假電報騙過哲布尊丹巴,率隨從離庫倫回其王府,途經哈爾濱時,才知道他的弟弟丹倫·巴達爾齋趁他在庫倫時,已襲了賓圖郡王爵。棍楚克蘇隆遂於中途返回庫倫繼續任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總理大臣。

1915年(民國4年)春,棍楚克蘇隆已28歲,一日赴某大臣宴會,回寓所時至院內,大叫一聲,倒地而死。對其死因,一說被人毒死;一說因羊癇瘋發作而死。死後,其靈樞運回原籍入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