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

盛夏時節,天干氣躁,也是胃腸疾病和中暑等多發的季節,細心的媽媽們一定將家中備用藥箱裝滿了,其中,“中暑神藥”藿香正氣水一定是穩坐備用藥的頭把交椅。受藿香正氣水解暑防暑“常識”長期宣傳的影響,大眾對藿香正氣水解暑觀念根深蒂固。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於是,問題來了,藿香正氣水真的具有解暑功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藿香正氣水的功效

如圖為藿香正氣水說明書的截圖: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溼滯或夏傷暑溼所致的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所以,藿香正氣水主要適用於夏秋季節因貪涼、貪食冷飲所致的風寒感冒伴胃腸症狀者,或急性胃腸炎初起見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症者。而中暑呢?與這些症狀或者病因有關嗎?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其次要了解中暑的概念

①西醫中暑概念

中暑是指人在高溫和熱輻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引起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以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發病機制為溫度過高,體內熱量難散發,體溫調節中樞無法調控,表現為人體體溫迅速升高,無法正常排汗、皮膚髮幹發熱、脈率加快、虛脫甚至意識障礙,主要有熱失神、熱疲勞、熱痙攣和熱射病四種類型。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②中醫中暑概念

中醫角度的中暑是有分別的,分為“陽暑”、“溼暑”和“陰暑”三種。

“陽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炎熱環境中進行體力活動引起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的一組臨床症候群,與西醫中的中暑概念相似。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溼暑”是溼熱天氣中出現的類似中暑的一類疾病,症見頭痛昏重、脘腹脹痛、胸膈痞悶、嘔吐洩瀉等。“桑拿天”空氣溼度高,汗液蒸發慢,體內熱量得不到散發,積存在體內導致發病。“陰暑”是指夏季因氣候炎熱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中氣內虛,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為病,主要表現為無汗、發熱惡寒、身重疼痛、疲倦、苔薄黃、舌質淡、脈弦細等。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藿香正氣水可解表化溼、理氣和中,進而有效緩解不適症狀,其藥性溫熱,辛溫發散,用它治療“陽暑”更容易加劇水和電解質的丟失,從而加重病情。因此,藿香正氣水實際上是“溼暑”“陰暑”的對症之選。所以,西醫角度上看,藿香正氣水對絕大多數中暑是沒有作用的,中醫角度上,僅僅對“溼暑”和“陰暑”有效,而這兩種“中暑”遠不如“陽暑”常見。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藿香正氣水禁用人群

因為藿香正氣水說明書中明確標有:“本品含乙醇(酒精)40%~50%”,而酒精可能加重脫水,讓中暑的損傷更嚴重,所以一定不要給孩子服用,孕婦和過敏人群服用也需謹慎。

禁止和頭孢聯合

藿香正氣水和一部分頭孢類藥物不能同服!這個常識也被越來越多的媒體報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小編在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兩藥聯用,藿香正氣水裡的酒精會和頭孢產生雙硫侖反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千萬不能忽視,輕則頭痛頭暈出汗,重則呼吸抑制、心跳過速,有些人還會起過敏反應。

中暑後的急救

高溫環境是導致中暑的主要原因。因此,中暑後,首先應將病人迅速脫離高熱環境,移至通風好的陰涼地方,解開衣釦,讓病人平臥,用冷水毛巾敷其頭部,並給清涼飲料,往往輕症中暑症狀容易緩解。但有些人中暑後情況嚴重,出現重症中暑,如突然昏倒或大汗後抽風、煩躁不安、肌肉疼痛及四肢無力,這種情況下要立即送往醫院。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夏日“烤”驗,常備備用藥是一種好習慣,“神藥”藿香正氣水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的功效毋庸置疑,但是,對防中暑的意義其實並不大。安全用藥,合理防暑,清涼一夏,享受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


高溫來襲,藿香正氣水不是“防中暑神藥”,這個錯誤不要再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