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真的有那麼難嗎?

Linux世界


【易經】的內容就是64卦的卦象、卦名、卦辭,和384爻的爻辭。再沒有別的了。朋友們回答的囉裡囉嗦,是沒有分清【易經】經文內容和【易經】預測內容了。

【易經】的經文內容就是我以上說的這些。【易經】的預測內容就複雜多了。易經的預測是根據64卦的卦辭和384爻辭來預測的。

起初,易經預測是用50根蓍草的筮法,後來,周文王把它改革成了六枚銅錢的筮法。再後來,一些聰明人把它改革成了三枚銅錢的筮法。延續到現在。

至於,孔子給【易經】加的【易傳】跟易經的經文有關係。跟易經的預測沒有什麼關係。

易經的經書與易經的傳書,很容易讀懂。但,易經的預測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裡麵包含的內容就相當的豐富了。沒有三年五載的經驗值類,是不用想完全弄懂六爻預

測原理滴。

本人研易三十多年,也就知道個一知半解的。

朋友們,用知道更多的易經知識。請關注一下【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吧。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人們看不懂易經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字數太少,易經一共才幾千字,卻包括了許多內容,有時幾個字是一句話,甚至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句話,使人摸不著頭腦;

二是晦澀難懂,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極其精煉,一個字就可以包括許多含義,許多時知道了這個字的多個意義,但是採用哪個意義就很難確定,且現代的解釋與古代的解釋是否一致也很難確認;

三是卦序的問題,應該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卦序是存在錯誤的,其中可以看到許多人為排列的痕跡,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卦序錯誤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卦義,這是易經難懂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是人們沒有揭示出易經中存在的規律與週期,也沒有徹悟易經所闡釋的哲理,使人們在學習與詮釋易經的時候沒有一個依據,沒有必要的邏輯與規律,也就是綱不舉目不張。

人們看不懂是因為除了它的客觀原因外,還有人們本身的問題。

1、方向錯誤 。許多研究易經的人並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方向,是研究易經、還是研究易傳,還是研究周易,還是將周易整體當成了易經。這裡面有嚴格的區別,搞不清楚方向就沒有辦法達到正確的目標。

2、方法錯誤 。許多人沒有基礎,在沒有理論、沒有規律、沒有邏輯的情況下一上來就想解釋易經 ,這是不可能的,但這正是許多人採用的方法,包括一些所謂有成的人士。正確的做法是先要尋找到易經的有關基礎,如理論、規律、邏輯等,之後對易經的解釋就水到渠成了。

3、水平限制。許多研究易經的人缺少必要的基礎,沒有經過哲學、數學、理論與邏輯的鍛鍊,想很快的搞懂易經是非常困難的,此外,易經的流傳本中有一些因為時代、流傳等過程產生的錯誤,沒有一定的水平想分辨並糾正這些錯誤是不可能的。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們很難正確認識易經,反而造成易經神秘的感覺,所以,要想解釋與揭示易經的奧秘,還必須從我們自身著手。

本人撰寫了哲學專著《辯證唯物主義新論》一書,共45萬字,2011年出版,建立了理論與規律的基礎,形成理論的體系,然後將這些理論與規律應用到易經中,得到完美的契合,這是本人與其他人研究易經的極大不同。然後又撰寫了《易經新論》一書,約65萬字,從理論、規律、數學、哲學、週期等角度全新的詮釋了易經,形成數千年來獨一無二的新詮釋,同時得到了許多顛覆性的結論,因為有堅實的基礎,這些結論是難以駁倒的。

本人又從哲學、數學與週期的角度對卦序進行了重新排列,得到全新、科學與合理的新卦序:又將每一爻精煉為一條哲理,形成384個以上人生與社會的哲理,得到易經詮釋前所未有的效果,這些內容是數千年來幾乎沒有人做到的。這些規律與哲理本人在今日頭條的《易經新論》連載中進行了闡釋,連載一共要發佈200集左右,現在發佈到75集,

要想學好易經最好 收看今日頭條的《易經新論》連載。(注意:這裡寫明是易經,不是周易,就是說不包括易傳部分,因為易傳是後人對易經的詮釋。)


如果想從根本上、理論上、規律上學習易經可以連續收看,有不同意見可以商榷,有任何指正可以賜教,本人先在這裡表示感謝。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真的難!

有多難呢?

舉個例子吧。

《周易》上經三十個卦,計2252字,下經共三十四卦計2764字左右。共計5016(其中卦畫一字算)字數統計最短的卦為《兌》卦,只有43個字,字數最長的卦為《困》卦,正好108字。六十四卦平均字數每卦為78字左右。

那麼,迄今為止註釋易經的書,有多少字呢?保守數字近億,這還不算以後會出的書,平均下來易經的每一個字,超過了1萬字的註解

那麼這些註解將易經註解明白了嗎?

當然沒有

這種文化現象上是比較少有的現象。

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也許在於,我們已失去了易經作者的思考方式。

不同的高度,不同思維方式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可以這樣說,如《心經》一樣,你無法全解,因為《心經》作者是在一種"功態"狀態下寫出來的,你只要達不到他的狀態你就無法理解。

《周易》的符號系統,只有懂它的人才會知道有多麼完美。你無法想象這出自蠻荒的人文之始。

整個符號系統是整個《周易》核心。個人認為這個也許是突破的重點,也是我二十年來主攻的方向。

下面我舉一個本人心得《節》卦演《革》卦易理思維,也許可能接近作者的本意。如下圖一

再舉一個《屯》器形的例子如下圖二

《周易》為中華先祖的神來之作,智慧令人匪夷所思,讓後來人如醉如痴,萬千英雄折腰,使得伊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袁天罡奇門遁甲號


學個皮毛不難,簡單理解也不難,難的是深入理解和心易。但無論難易,都必須方向正確,理解正確,才有此分別,如果不深究本源,只聽各家七嘴八舌,那麼總也不會知道其究竟講了什麼。

由於《易經》分為經和傳兩部分,在平常講來,《易經》就是《周易》,其實《周易》才是經,而《十翼》是傳,經傳合在一起叫《易經》。所以,嚴格意義來說《易經》是孔派易學的概念,要想回歸簡單,那就直接問於《周易》為好,但十翼中很多道理還是非常重要的。

《周易》屬於後天卦,也就是取象之卦。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個象,或者叫做當下的客觀狀態。既然是後天取象,那麼就可以直接理解象,理解象的性質與變化(易有象數理,這裡就是理),自然就有吉凶悔吝。如此,再去看卦辭爻辭,那就不失根本而容易理解了,這也是元派的方法。如果直接理解爻辭卦辭,那麼那些比喻就很難理解透徹,

拋開梅花不談,只談《周易》,那麼六十四卦的卦象如何變化,也就是會在哪爻發動就不是那麼容易把握,所以就成了一種主觀選擇和預控。如果面對的狀態在仔細分析後能準確和卦象對應,且能夠在應對上幾乎符合卦意卦理,得到亨通吉祥,就算是學了皮毛,或者簡單理解了。如果無論何時何地,見象即見卦(這裡不是梅花中的八卦,而是直指重卦,就是六十四卦,不需要八卦疊加),見卦即知吉凶、即知未來如何行進和選擇,且盡不離易道本旨,如同條件反射一般自然,就是易道心易。

在梅花易學中,後天取象雖然也是根據當下的客觀環境狀態取得,但不是取的重卦,而是取象八卦。也就是說,梅花後天取象是八卦取象後疊加而成,不是直接取象於六十四卦。所以嚴格意義來說,梅花易學起卦所得的本卦,以及動爻和動爻爻變後所得到的變卦,是一種模擬。模擬的卦既然確定,對照六十四卦本來的吉凶悔吝,那麼就可以結合現實狀況加以判斷。在這個方向上,能夠輕鬆運用,基本上就是簡單理解了。要是能見象即見卦(這裡是指八卦),見卦即見對照(這裡指八卦疊加而成的重卦,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禍福),就是心易。所以,這裡心易才是基礎,結合現實情況和所謂的外應加以分析才是最難的,分析出一個細緻具體的發展狀態和主要因素,並根據這些做出合理恰當的應對,就更是難上加難。

梅花還有先天卦,以數定卦立象,而模擬出重卦。因為先天炁未成形,所以一切變化以五行之炁為主。之中多寡、輕重、緩急、親疏……都無一不需要細緻考慮斟酌,且五行外應更復雜,所以這也是不一樣的。

總的來說,《周易》是後天卦,所以重象,但象就包含了理,同時也會反應在數上。所以,如果只是研究易道哲學,那麼就只需要深入瞭解重卦的六十四卦卦象卦理(這裡也有卦數,但這裡的數都是宏觀上的,實踐來看,並不一定是實指)。

易,有變易、不易、簡易,雖然易有這三層含義,但世間萬象,零零總總,全部概括為八大類(即便重卦也只有六十四大類),確實簡單了,極簡,但是又何嘗不是極難呢?



天衢


易經剛產生時,其實是很簡單的。是很多人都能明白的。它就是對自然的一種總結。以後越傳越遠,三四千年以後當然就複雜了。

人們都知道,易經有三層意思,變易,簡易,不易。變易層面最低,也最複雜。因為易經是對萬物的彙總。是宇宙,自然,社會,思維的總結。這個萬事萬物是不停變化的,是複雜的。這就是變異的意思。它講的是現象。易經表達就是從太極,到陰陽兩爻,到八卦,到64卦,到萬物的過程和現象。

簡易。就是從現象歸結到到本質。易經認為,萬事萬物雖然變化不停,彙總後本質不過是陰陽和五行而已。就是它們變化而導致一切變化。五行也不過是陰陽而已。五行其實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看看河圖的形式這個就很容易明白。五行就是陰陽的組合。陰陽就是一生二,五行就是二再組合,形成不同的三而已。至於陰陽就是現在所說的矛盾。所以陰陽五行才是真正的對立統一規律。自己體會就可以理解。但陰陽五行和日期的陰陽五行相配,應該就是迷信了。因為這個東西不能證明。

不易。到了這個層面,易經就更簡單了。因為這一邊已總結到了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甚至是根本規律了。陰陽五行已很簡易,而它的運行規律就基本不變。這個規律就是不易。實際萬物的紛紛紜紜的運動是跑不出這個規律的。這個規律現在叫對立統一規律。但不如陰陽五行規律更形象。

如果再到了易經的最高規律,就是最根本規律了。這是接近於不變了。此規律接近於不動。但並非徹底不動,是如如不動。以乾卦為主推導開來,產生的孔子的儒家精神。以坤卦為主推導開來,產生了老子的道德經。所以易經核心其實非常簡單。以至於大道至簡。老子說:吾道易知而人莫能知,吾道易行而人莫能行。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道至簡而無人證的,它的原因是,只因世人妄想心太重,執著外物的心太重,此二者一旦破除,立馬就好證的那個最簡單的根本原理。


雲崗山人


大道至簡。感覺《易經》很難,證明讀錯了。把《易經》讀錯的原因一般從形成的方面去讀,沒有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去讀造成的。如《需》卦,走出門尋找需求,有六種境況,需於郊(我的地盤)、沙(公共場所)、泥(別人地盤)、血(巧取豪奪)、酒(感情投資)、敬(有效溝通)。這幾個簡單道理,足夠讓好多人寫好幾本如何賺錢的書。再看看《易經》的變化發展,即所謂的變卦,一個人出門賺錢,會碰到新的困難,如雙手捕魚,不如結網捕撈,一個人捕撈不如團隊協作,那就是《師》卦了,如何結網和團隊建設。然而網要有網綱才拉得起來,團隊要有力量必須有組織,這就是《比》卦的內容了,即骨幹的作用。尊重原著,橫看成嶺側成峰。


海誠264


類似問題回答過,其實老翁對於《周易》一點也沒透,斗膽在這裡拋磚引玉,學習《周易》有下面幾個困難:

一難範圍大、內容多。廣義的易經範圍很廣,含河圖、洛書、《周易》以及由易經與五行結合衍生出的各類預測體系如奇門太乙什麼的,命理堪輿什麼的,就其中任何一項就要用人一生精力。二難無標準。任何經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對其經義沒有註解,因此後人對經典的理解就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易經也不例外,許多自以為能自圓其說的人都開宗立派,所以自古以來單研究《周易》的書就可謂汗牛充棟。三難無師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一個特點,即學習有師承,師生相授,而《周易》之傳承宋代之後就不明顯了,後來人對《周易》應用的方法論就不甚了了,到我們這些人時便一頭霧水了。中國曆代易學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陋習,就是孔子在《繫辭》中所言“書不盡言,言不盡義”,他們掌據了《周易》應用的方法論後就開始注易,但這些人在書從不把方法說透,不說了。下面就如何學有二點建議,一是要了解易經研究的歷史,溯源而上,清代易多讀讀,清儒有一個特點,就是知識淵博,精於考據,所以能還原古義。二是我認為能不能看懂《周易》取決於是否懂的易象,漢代易多讀讀,因為漢代去古不遠,易求得真義,推薦一本漢代焦贛寫的《焦氏易林》,漢代易象全在裡面,當代對易象自以為是的學者估計都是看這本書才能出來賣弄的。清人尚秉和寫了《焦氏易林注》解釋的最透徹,估計能超過尚先生的將來就是老翁我了(嘿嘿,臉有點紅了!)。三是要熟悉古筮法,就是朱熹《周易本義》開頭講的用蓍草佔的筮法,知道占筮的過程可以解決《周易》中不少問題。四是要了解《周易》中語句的固定格式、解易的程式,這樣可事半功倍。見笑了!


四一翁


本來不打算回答這個問題,看了一遍各位達人的回答,感覺太高深,和易經一樣難懂,所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試著回答一下,請老師們指正。

首先說我對易經的態度:不批判,更不迷信!

我學識比較低,文言文《易經》到現在也看不懂。由於家學的緣故接觸易經較早,真正學習還是從邵偉華老師的《周易與預測學》開始的。


《周易與預測學》從最基礎的陰陽講起,淺顯易懂的解釋了四象、八卦、五行生剋、六爻和天干地支。詳盡地講解了梅花易數和六爻的起卦、解卦方法。零基礎的人只要認真學習入門還是比較容易的。

後來的《周易預測例題解》《四柱預測學入門》為登堂入室提供了條件。但是學習的知識再多,不實踐也只是紙上談兵,邊學習邊實踐才能真正進步。

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理論都有他的侷限性,易經預測也不是百分百準確。世界是動態變化的,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希望,相信自己,事在人為,一切皆有可能!

發完問題不久,9:44分岳母著急的打電話說有二千塊錢怎麼也找不到,問我是不是被偷了。我按時間起卦澤地萃變水地比,解卦為:錢沒丟,在不高的鐵製傢俱上,很快能找到,10:53分打電話找到了,在鐵床床頭袋子裡。

我平常準確率不高,不敢誇耀,只是說,學易經並不難,有點易經知識,可以利用易經緩解緊張情緒、甚至做心理疏導。


尋常鐵1


學習周易其實是不難的,主要就是要有興趣,沒興趣就像看天書,我覺得學易經首先學預測學,從天干地支,陰陽五行開始,慢慢搞清天干地支各種變化,邊看邊預測,怕不準則從自已熟悉的人或親朋好友開始,一旦你測準了,你會很有興趣的。周易預測也是如此,你測準了會覺得很神奇的,然後加強學習各類文化,學習做人做事哲理,慢慢身邊多人問你,你會覺得有成就感。那時學易經也覺得簡單的。再加上今日頭條有很多易經愛好者發表各類文章心得,也很有幫助,所以做任何事只要堅持以恆,必有成功的一天。所以學習周易是不難的。這是我的一點心得及建議。



易銘


學習易經真的有那麼難嗎?

一個字“難”。

學習易經簡單的是“陰陽”乃至“五行”。……別的易文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嚼,永遠也嚼不出來易經的本義來!。……咱先把陰陽放在一邊,就“五行”而談,自古:老子,孔子,孟子等等大家都以仁義禮智:信“聖”,之說法而來源於“五行”之處。……荀子也沒有講出“五行”的根源。而古人很多名家的文學大作,智慧與天地之說又都是出自這個無有根源之說的“五行”。……其具體“五行”是怎麼來的? ,說什麼年代誰誰提出來的沒有用!他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很重要!……以失傳!……。研究它“五行”才是易經之最不易之處也!是解開易經之“鑰匙”!……“五行”是現今科學家在研究的“量子”學,是無形而有形之物者,性與天地同!所以人在“五行”之中。……數:以天數定!(八卦運於鬼神之中)鬼數!神數!……數學之中虛數!。此乃為不易之易也……!。天機也!……又簡易,……古人書之習也。

……漢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