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爲什麼很少得癌症?

癌症並不是一個古老的名詞,它是科學發展後,我們才賦予的稱謂。癌症是人體內源性疾病,細胞分裂錯誤的可能性時時都有。在古代,其實就有很多人是身患癌症而死的,只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病因,沒有癌症的概念。

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發達了,體檢也很普遍,現在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檢出率非常高,有些癌症在早期就可以被識別出來。所以今天的人們是非常幸運的。

癌症一直在伴隨著人類發展史,科學家們發現距今180萬年前,在南非的瓦特科蘭斯洞穴挖出的人類近親足骨中,就有一種惡性癌症骨肉瘤的發生。科學家還在2700年前俄羅斯塞西亞國王的遺骸中發現了前列腺癌的遺蹟,他們發現這個老國王的骨盆和腰椎,以及上臂和腿骨中都爬滿了緻密的腫瘤痕跡。

古人為什麼很少得癌症?

在古代人的壽命普遍不長。死亡率很高,平均壽命很短。病毒、細菌感染這些現代人看上去很普通的疾病在古代可能都是不治之症。而癌症的高發期一般都是在人類的中年和晚年時代,很多古人都活不到一定的年齡就去世了,根本沒有機會患上癌症。

在古代中醫中就有一個字是形容癌症的,那就是“腫”,只是有些腫不是惡性腫瘤可以消退,而有些腫會致命的。事實上,我們看一些古代的文獻,有些人活的好好的,過幾個月突然病亡,還原因不明,這些多半是惡性腫瘤引發的死亡,比如明初的名相劉伯溫就可能是因為身患肝癌或者腸癌,覺得腹中有一塊石頭形成,他在短時間內快速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