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近10天的浙傳女大學生在成都被找到,卻已不幸離世,你如何看待?

不是烏賊的墨魚


很痛心,希望在天堂的你,可以解脫,沒有所謂的痛苦的和壓力。

孩子無論多大,哪怕成人,都會抑鬱,都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所以這就是家人、朋友、老師存在的意義,可能大家都不是萬能的,但是希望多給予身邊人一些關愛的化,溫暖的環境一定會讓她心裡有所觸動。

輕生,對於一個大一女生來說,可能型很多,或許辛苦讀書那麼多年,突然間來到大學,發現以前那麼拼命的努力,如今和大家相比不再實考成績了。

也或許,新的壓力接踵而至,有可能是家庭的,愛情的,學業的。

學校和父母事孩子最好的老師,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要加強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淮南見


看到這起的新聞報導,讓我們看著非常驚訝,所有人都覺得非常惋惜和痛心,最最難過的也就是他們的家人,他們肯定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雖然找到了人,不過人已經離世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來說說這件事!
黎旋她是寧波慈溪人,她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在7月16號從學校去成都實際暑假生活,我們都知道出去實踐肯定是很好的事,不過出去實際的時候,不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在了黎旋身上,在實踐活動結束的時候,黎旋居然獨自出了宿舍門,還帶了些行李出門,不過她這一出去就與家人和同學斷了聯繫,隨後她到底是出去幹什麼了,也無人知道。


在家人們的眼裡,黎旋還是個非常不錯的女孩子,平時也不會撒謊,那麼這次為什麼要撒謊呢?這讓我們起了很大的疑問,在22號下午,她的姐姐收到了黎旋寄回家的書包,居然看到這樣一封信,裡面的信息有著明確的表示,黎旋有著輕生的念頭,這讓她家人大吃一驚,不知所措。


校方得到消息以後,全力展開行動,公安機關,社會人事以及師生全力展開搜尋失蹤的黎旋,失蹤這麼久後,在7月29日,黎旋被警方找到,不過找到的是黎旋的屍體,學校的師生和黎旋的家人感到非常的難過,非常的惋惜痛心,好好的一個女孩子就這樣沒了,再怎麼樣,黎旋的家人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這個案件也正在調查當中,到底黎旋出事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居然有輕生的念頭,還是這件事跟人為有關係呢?我覺得黎旋有輕生的念頭是最不應該的,這樣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呢?你走了,父母該怎麼辦,父母才是最心痛的,所以啊,有什麼事情和想法首先一定要跟父母或者是老師說,不然到了最後傷害的是父母,這件事情發生後,你們是如何看待的?


貪吃土豆的小麻雀


我是何夕,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同時也是註冊會計師,致力於自我成長,與大家一起探討自我認識,親密關係,職業生涯發展等話題。歡迎關注與轉發。

就目前已有的信息來看,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從黎某給堂姐郵寄的快遞,裡面包括:手機、手機充電器、錢包、銀行卡等隨身物品,更有一封字裡行間透露著輕生念頭的悲觀手寫信等異常行為來看,更多像是囑託遺物。在最終結果認定前,我們只能推斷,浙傳女生的這一事件可能是一場有計劃的自殺事件。

在為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消逝惋惜不已的同時,又讓我聯想起多年前的一條新聞。2012年3月18日,網友“走飯”發佈了一條“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的微博。該微博的主人—一名身在南京的大四在讀女生,在發送完這條微博後,就在宿舍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大概是抑鬱症引發的青年自殺行為第一次真正走入公眾視野,並引起熱議。“走飯”離去已經6年多,但這些年來,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依然在持續增加,已達131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抑鬱症患者的留言。 其中很多人提到,不要與非抑鬱症患者討論病情,因為那只是對牛彈琴。非抑鬱症患者,無法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

很多人可能對抑鬱症或抑鬱情緒有著誤解,認為一個平時性格開朗的人,是不太可能患上憂鬱症的。據媒體採訪,黎某的同學對她的印象基本是“一個很乖的女生”,平時比較樂觀、開朗,並不是孤僻或不與同學交流的性格。惟其如此,周邊的人才對她突然的離世更為驚愕。

事實上,醫學上或者心理學上對抑鬱症的起因目前尚未有真正明確的判斷。

我聽過一位身患抑鬱症、正在服藥期間的來訪者描述自己感覺發病的起因,是因為跟母親逛街時丟了手機被母親責罵,其後擔心丟手機期間無法正常工作,進而進入整夜失眠,喪失活力,每天活在沉重壓抑中的狀態,無法正常社交。該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患者去醫院就診,才被確診為抑鬱症。可以說,抑鬱症的來臨可能在不經意間已發生。

目前我們尚無法判斷黎某離世的原因,抑鬱症只是一種猜測的可能性。逝者已矣,該事件對於活著的人啟發,卻是多關心一下身邊的朋友,當他們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如情緒持續低落、行為異常,尤其是當對方流露出輕生念頭的時候,請不要忽略,或當做玩笑一笑而過,也不要去情義評價,要求或斥責他們不能低落、頹廢,他們可能正在承受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我們能做的是給予理解,給予陪伴,必要時及時請求專業幫助。

去年,美國有一首名為《1-800-273-8255》的歌曲發佈,由美國說唱歌手Logic創作演唱。這首歌的名字是美國境內提供全天候的自殺危機或情緒困擾幫助的免費熱線電話,組織名為全國預防自殺生命線(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單曲發行後的三個星期內,針對NSPL的電話上升了27%,訪問他們的網站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從30萬上升到了40萬。

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也有相關的熱線救助電話,衛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各地熱線電話(2018年6月)如下圖- 來源於上海市心理援助熱線網站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珍惜。


情感心理諮詢師何夕


喜歡文章的點個關注

每天都會用不同的視野去剖析社會的本質

看到這個標題之後,特意的去搜索了一下事情大概:浙江傳媒學院會展的大一女生“黎旋”,與同學來到成都參加暑期實踐活動,而後失聯。在警方經過十天左右的尋找之後,於27日下午在天回鎮附近山上發現了該女孩的遺體,經當地警方確認,該女孩已離世。

看完事情介紹之後我非常的難受,首先對女孩感到非常的惋惜,正值花季,正是一個女孩子最美的年紀,在父母感到驕傲的時候,卻發生了這種事情。

80後90後甚至世紀後的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在如今互聯網發達的年代,我們幾乎總能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看到一些關於孩子的事情。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何如此脆弱,如此不經挫折,再回頭想想我們的年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有可能是學習壓力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師的原因,或者有可能是失戀了。但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我感覺應該更大一些,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為什麼沒有和我們溝通呢?我們不應該是孩子的保護傘,孩子最好的朋友麼?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作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與孩子沒有良好的溝通,那麼有的時候我們的教導在他們的耳朵中都將形同廢話。經常與孩子溝通能打開孩子封閉的耳朵和心靈。

我們做父母的言談舉止都將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力,養成溝通的好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

我相信各位一定也非常的惋惜吧,多好的年紀,多好的姑娘,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了不是麼?


追風自由人


也許與生活環境有關,父母大多都重視孩子的成績,而關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很少有人關注!現在不能讓孩子先成才而是先成人,孩子從小就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很少挫折,當他們面對挫折的時候顯得非常措手不及!家長也要和孩子多溝通,做很好的朋友!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從偏遠貧困去上海上大學的女生得了抑鬱症,就是因為她在高中非常優異,來到大學老師感覺不如別人,其實任何事情都要看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心理素質要好。不要老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一定要比別人好,人比人氣死人!

也許與現在的心理教育有關,學校要不定期的進行對孩子內心進行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積極向上,對待任何事情要以平和的心去對待!其實主要還在自己,難道你自殺你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實自殺是及其自私的行為!

某大學女生因為英語四級沒過,而選擇在宿舍上吊,你說你才大三,這不是還有好幾次機會,其實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放鬆,想想又恨又可憐!

希望天下孩子們不僅身體健康而且要心理健康,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是父母的希望!希望父母也要給孩子多交流,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從小就要正確引導,不論發生什麼,父母永遠是你的堅強支柱!

如果你們在生活中有什麼不順心的可以給我交流,我比較會勸人,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坎!


candyxu224


有媒體報道,“浙傳失聯女生”已經離世,也就是過去一週來,那個在成都失聯的黎姓女孩已經離開人間。依照各方的信息判斷,目前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意外或輕生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從黎某給堂姐郵寄的快遞,就顯示出很大的不正常,裡面包括:手機、手機充電器、錢包、銀行卡等隨身物品,更有一封悲觀的“手寫信”。

不過,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跟黎某一起參加實踐活動的同學,卻沒有發現黎某生前的異常,而這也是這起失聯事件較為引人關注的地方。畢竟,作為剛步入大學的女生,“輕生”除卻是自己的悲劇,同時也為其家庭和周遭關心她的人帶來很多遺憾。

只是,對於黎某而言,在有“輕生念頭”的同時,卻並沒有直接的表現在具體的生活中,而這也很大程度上在縮小“離世”與“輕生”劃等號的可能性。只是,在最終的調查認定之前,我們還不能完全確認黎某就是“輕身”。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念頭的剖析和揣摩,以此給更多“生活失意者”帶去新生的方向。

這裡面,最重要一點,也就是這起“失聯離世案”的關鍵所在,為何黎某隻是向遠方的親人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而周遭的同學卻並沒有感受到任何不正常的跡象,對於這種“無跡象”的輕生者,我們有必要搞清楚他(她)們的人性底色,以便他(她)們自己更好的調節自己,同時周遭關係鏈上的人們,也能及時關注,阻止悲劇發生。

其一:“無跡象”的輕生者,多是自卑底色的自強者。

關於一些“無跡象”輕生者的描述,多半是比較“要臉”的人,對於他(她)們而言,即便死也要相對有面兒。他(她)們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被旁人看到,更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讓至親者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靈魂的深處,他(她)們孤獨而落寞。

當然,這種秉性的達成,並非是與生俱來。很大程度上,與生活經歷相關。他(她)們在生活中有被忽視,被輕視的地方,同時也因努力而得到某些肯定。於是,從內心的構建上,既能看到些許自強,也能感受到隱約的自卑。

而這種扭曲的內心中,就會形成一道封閉的防禦,多數人走不進來,當事者自己又難以走出去。所以,在遇到挫敗時,就容易顯得疲憊不堪,但卻不得不硬挺的姿勢,而這種狀態,一旦遇到非確定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走向悲劇。

其二:“無跡象”的輕生者,壓垮他(她)們的是認知的羸弱。

對於生活的認知,實際上本無標準,但以“輕生”解決苦惱的方式,著實不值得選擇。人們總強調生活很苦,很累,但大多數人說不出具體的苦和累是什麼。這也使得,一些佛系表達越來越受到追捧。

只可惜,表面上看起來“佛系”的認知,實際上屬於一種模糊的逃避方式。那句“人間不值得”掛在嘴上,看起來很有範兒,可誰又能知道,內心的脆弱早已搖搖欲墜。所謂借金句迴避的方式,都是緣於認知本身的羸弱。而認知能力一旦不夠,很容易就被所謂的“苦累壓垮”。

所以,追根究底,認知羸弱就代表苦行的可能。每一個人活的到底是否幸福,除卻物質層面的考量,更多是來自認知層面的加持。有句話叫,認知上不去,一切都是垃圾。直觀的的聽起來感覺粗鄙,可要是放在人生的尺度上,似乎有太多蘊含和周旋在其中發酵著。

其三:人需要磨礪,更需要愛與被愛的守護。

河北的女生王心儀,高考取得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她的一篇“感謝貧窮”被很多人批判“無常識”。事實上,就事論事,外圍的輿論過於小題大做。如若從文字觀感來看,似乎確實邏輯不通,但是作為一個在貧困中依舊能突圍的女孩,真正感謝的應該是“愛與被愛”,而這也應該是“感謝貧窮”中深層次的內涵。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較為強調磨礪的作用,認為一些人的脆弱是緣於磨礪不足,用鄉間的話術就是“摔打不夠,難以成熟”。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有待商榷。從人的控制力上而言,能支撐一個人飽滿狀態的,往往是“愛與被愛”,雖然聽起來有點雞湯的味道,可作為大多數人而言,卻真的是如此。

作為社會中的原子,每一個人都有特定的身份,並且絕大多數人的存在感都需要外部實證,而作為“愛與被愛”就屬於最根本,最有力的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管是“愛別人”和“被愛”,都屬於實證自我的方式。

這就像母親愛孩子,到底是為實證自己的母性,還是為自己的孩子好,真是難以分清其中的比重。可有一點,每一個人是獨立的存在,從感受的最先抵達來看,自己應該才是感受的主體,即便是為別人提供方便的情況下。

所以,如黎某一類的“輕生者”,很大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去支撐生活的安全感,而出現認知層面上的狹隘。因為,關於堅強與否,年齡並非是主要原因。這從眾多的輕生案例中,有相關結論得出,大多數輕生者的“原生家庭”都存在“愛抵達困難”的情況。

其四:生活再難也會過去,但死亡不會復還。

有一些論調其實很不好,講什麼“天堂沒有XX”。可實際上,生活再難總還是能過去的,可天堂永遠是“單行道”,一旦去往永不復還。所以,無論如何,不要以用結束生命去處理問題。畢竟,誰也不確定“死比生”更好。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有理性的自控力,這種情況下,對於有“輕生跡象”的人,或遇到挫敗的人,作為親人或朋友,就要儘可能的給予關照和愛護。而作為身處挫敗之中的人,也要試著打開自己的“黑屋子”,讓光照進來。

人間值不值得,這是一種成見之判,守好生命的底線,就是要愛護生命,而非以生命的代價解決問題。所以,對於河北的女生王心儀和浙傳失聯女生黎某來講,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認知能力的不同。前者屬於“光明之子”,而後者是“黑暗之子”。


姬鵬


浙江傳媒學院的黎旋同學,經過十天緊張尋找在成都被找到,但找到是屍體,叫人痛心。作為一名大學生,暑假和同學一起到成都實習四天,竟發生這樣的事情,叫人深思,奇怪的是黎旋的同學竟然一個都沒發現異常跡象,從寄回老家的大部分私人物品,和一封厭世的信來看,是有要輕生的意思,要不是刑事案件,是輕生的話,黎旋同學的內心世界,到底有何種想法,這必得必發人沉思。

此次事件要是真的沒有意外,希望知道此事件的家長,必須引起重視,當然指孩子青春期在上學的家長,特別是孩子在外地上學的家長,要多聯繫孩子,多關注,多交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隨時撐握孩子的名種動向,在生活上,學習上,包括在社會大環境下接觸的各種心理動態,一發現孩子有反常現象,那怕是輕微的不正常現象,也要及時開導,及時溝通,作為家長,一定要時刻關注著自已孩子的動向,這對社會和家庭來說,家長是應該挑起的責任,希望學校的老師也能夠引起重視,平時多上心理輔導課,一發現問題,能糾正學生的心理情緒,儘量做到這種事情零發生。


村夫\n


就在近一年來,我們時不時的翻開手機,就會看到某某女孩不幸遇害,如,滴滴司機對女孩犯下的罪行,那為何在今天我們國家法制機制這麼嚴明的情況下還會出現這類情況呢?這不得不讓人毛骨悚然,我覺得作為一個女生首先得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如晚上最好結伴而行,千萬不要再獨自一人打車,還有在穿著打扮方便最好不要過於妖嬈,誠如《道德經》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我們今天都太過於追求極致,反而深受其害。其次,女生要及時的宣洩壓力,我們今天受的壓力可能來源於各個方面都有,但我們如何能夠把這些壓力變為動力,這是才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如,在感情上當正在熱戀中感覺自己每天都是幸福的,做什麼都有勁,巴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給對方,而當失戀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敵人,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當遇到無論是感情 工作 人際關係等這些不愉快時都應該及時的與身邊的好朋友傾述,或者運動,不要憋在心裡,如果憋在心裡久而久之會造成精神抑鬱,精力不集中,可能隨時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這樣不僅害的是自己,同時傷害最大的應該是自己的父母,古話說的話,身體髮膚於父母,我們都應該過好每一天。正如浙大女生遇害這件事,給父母造成的傷痛是一輩子的記憶。


農匯源


浙江傳媒學院大一學生黎旋7月份到成都來和同學署假實習四天。在實習完當晚離開租房住地失聯10天,遺體找到。從19日晚離開居住地,然後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大部份寄回老家,留有一份信。證明自己想輕生。一個花季女孩,還沒走到社會。就花朵凋謝。證明女孩精神出了問題,聯同學。親人都沒人發現,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等到看到女孩寄回家的物品,才感覺要出事,趕緊報警,到成都來。最後結果很悲傷。一個家庭要教育孩子很重要如果缺乏對孩子的教育。不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可能要出事。案例:西部一個二線城市2000年夏一個女孩18歲高考期間,單親家庭。高考結束後女孩耽心考不上重點大學,在家鬱悶1個月好在父親工作忙後每天開導她:考的上,考不上都沒關係。不行就讀大專。父親的鼓勵孩子。最後孩子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一看同學都拿了,就沒她的,結果父親叫她在等幾天不急。最後來了錄取到省重點大學。高興的一晚沒睡。現在成了一家外企高管。


鬱金香137652766


一個風華正茂的剛剛進入大一的20歲的女大學生,選擇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真的是家庭和社會的一大悲劇呀。此時唯有對失去親人的家人說,節哀吧。同時我們活著的做為父母親人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才能避免這種悲劇的再次發生呢?

溺愛寵愛幫助不了孩子的成長

在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下,一個孩子的降生給數位家人帶來了喜悅,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把這個珍貴的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要什麼給什麼,即使是犯了錯,也是百般縱容和庇護,讓小孩享受到優越感,想盡辦法讓她上最好的學校,從小讓她接受各種培養和教育,寧可自己各異苦受累,也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溺愛和寵愛並不能幫助孩子樹立應該有的責任感和挫折感,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並不能體會父母大人的辛苦,也體會不到做孩子時就要承擔的責任。只會一味地反責父母,攀比他人。前幾天聽到某小區一個博士家長的小孩在小區遊樂場玩耍時動口咬了另一家一個小孩,此家長不但不賠禮道歉,而且還為此事大人發生電話口角,反而打上被咬小孩的家裡的大人了,最後需要驚動警方來處理。試想一下,這種高智商的人以這種態度,培養出小孩將來會是怎麼樣?所以,做為父母等大人,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正確的是非觀外,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義務,特別面對犯錯時挫折感改正和糾正的勇氣。


如果正確地幫助和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任何一個人,無論大小,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存在,生活,成長和許多人的付出相關聯的,所以在與小孩的耳孺目染中,要教會和幫助孩子樹立感恩的心理。任何別人的給予和幫助都要學會表示感謝,任何好的東西要學會與人分享,任何困難與挫折要學會尋求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愛他人的感恩的心。據米哥觀察,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所缺失的,而這種缺失大部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從小做到培養好的。記得原來有一個電視臺的節目叫做《變形針》,就是把城裡物質優越性格怪異的孩子和山裡分窮落後的孩子進行互換數月,結果對人生,對生活,對父母,對社會,通過物質環境和生存條件的巨大變化使人在數月裡產生了心理的感觀改變,也就徹底改變了一個人。這種是很好的,雖然沒法每個都去做,但至少父母在帶領孩子多參加些一些挫折教育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提前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是學校和家鄉的共同責任

做為一個大學,組織此類短期的社會實踐活動,肯定有指導和帶隊老師,那麼在活動過程中和完成後,需要仔細觀察和組織分享學生的體會,讓學生的心情得到一個總結和釋放,這樣也便於排擠出學生因為看到和想到的一些事情,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和答案。同時,做為家長的,也要每天進行溝通,特別是那些平時沒有出過遠門到異地的孩子,瞭解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動態,不要一味地以賺錢忙為重,結果得不償失。還有處在異地的活動,學校可以要求所有人外出,一定要兩人以上團體為主,不能單獨外出,也可能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無論怎麼說,悲劇已經發生了,那麼留給我們就不要再去責備死去的人和做為家人的缺失,但至少可以警醒我們做父母在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成長的的問題上,我們能多做些什麼?能避免下一個類似悲劇的發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