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有了「科技味藥方」

做物流生意的張峰剛,急需10萬元週轉資金,貸款審批週期長、手續繁瑣讓著急的他犯了愁,藉助銀行的電子化流程和大數據分析,他的貸款3分鐘就到了賬;為獲得進貨資金,水果零售商肖冕向小貸公司申請了15萬貸款,每天400多元的利息讓他有點吃不消,藉助網絡平臺的智能分析,他的還款利息降到了以往的一半不到……

規模小、數量繁多的小微企業被稱為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在我國,2800萬戶小微企業法人和6500萬戶個體工商戶,構成了我國90%的市場主體。

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毛細血管”的暢通與否,關乎實體經濟整體的健康狀況。

面對小微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5項措施、央行定向降準落地、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而除了政策保障,近年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也為金融機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開出更具有科技含量的“藥方”。

小微企業融資不暢癥結何在?

“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往往不夠規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表示。

較高的風險是金融機構不敢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一大原因。易綱指出,2018年3月末,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單戶授信500萬以下貸款不良率更高,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較難完全覆蓋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借貸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使金融機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以掌握小微企業情況。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周昆平向記者表示,“過去一個小企業,要給它貸款,銀行信貸員要用兩個月考察企業,而兩個月以後去這家企業可能已經人去樓空了。”

較高的風險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了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性,也使小微企業融資的成本一直難以下降。資金流轉困難的小微企業只能通過支付高昂利息才能解決資金週轉難題。易綱提供的數據顯示,金融機構平均貸款利率6%左右,網絡借貸利率13%左右,溫州民間融資成本可達15%以上。

金融科技“藥方”能否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的金融科技在中國快速崛起,正在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的新興力量。

“當前金融機構對於金融服務的供給力度仍然不足,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一直以來未被有效滿足,巨大的服務真空為金融科技帶來機會。”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表示。在他看來,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會極大地降低金融業務的經營成本和提高效率。

周昆平也指出,相較於傳統的人工監測手段,如今金融機構只要通過科技的手段實時監測小微企業,便知其經營情況,並且科技手段可以運用到小微企業的貸前、貸中和貸後各個環節,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規模和效率的提升。

金融服務機構的創新探索已經開始。網商銀行高級專家劉婕向記者表示,通過二維碼收款功能,網商銀行將線下商戶的交易流水發展至線上。在此基礎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確保了商戶每一筆交易都是真實的場景、真實的借款需求。依靠這種方式,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和風控難題找到了解決方案。

在貸前、貸中、貸後嵌入金融科技之後,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成本和人力成本均大幅下降,劉婕舉例,相較於傳統方式發放一筆小微貸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網商銀行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3元。

成本的下降最終反映為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下降。劉婕指出,儘管去年市場資金成本平均上漲1個百分點,但2017年網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利率較上年下降了約1個百分點。

央行等五部門在《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大金融科技等產品服務創新。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運用,改造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和服務便利度。

周昆平表示,在科技賦能之下,金融服務創新有望推動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向“普”和“惠”加速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