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再讀《簡愛》,讀到了愛情以外的精彩

重讀經典|再讀《簡愛》,讀到了愛情以外的精彩

第一次讀《簡愛》正值青春年少,那時對未來充滿了遐想。小說曲折的情節和抒情式的對白一次次的讓我內心悸動。

書中的愛情觀深深地影響了我。那時我個子小,不漂亮,成績不突出,不善與人交際,經常被家裡的經濟狀況困擾,於是常常沉浸在書本的世界,一天又一天,藉以躲避自己內心的自卑。

那時常常幻想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一位英俊的像王子般的有錢人向我表達愛意,我是必須拒絕的,像簡·愛對羅切斯特那樣有尊嚴地拒絕。而如果他落難了,我會再次來到他的身邊,義無反顧地照顧她,陪伴他,直至老死。像簡·愛對羅切斯特那樣。

後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我才知道我想多了,就如同小時候常常為到底上清華還是北大糾結,長大後才認清真相——都考不上,妄自糾結了很多年。幻想被像王子一樣的人喜歡就屬於這種情況,根本就沒遇到過。

現在人到中年突然懷疑《簡·愛》的結局了,一個繼承了遺產經濟獨立又有才華的女孩子嫁給一個大她二十歲瘸了腿瞎了眼脾氣暴躁的丈夫,真的能相守到老嗎?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47年完成這篇小說時31歲,七年後她才結婚,結婚第二年散步時遇雨得病而亡,時年三十九歲。所以這部小說的婚姻部分出自作者的一種羅曼提克式的想象。這種想象能夠打動三十歲之前的我,沒經歷過世事,誰的心裡沒有幾分童話情結。

重讀經典|再讀《簡愛》,讀到了愛情以外的精彩

而小說關於愛情部分的描寫卻是有生活的:她曾經狂熱地戀著她工作和學習時借住家庭的長她七歲的男主人——教師埃熱。後來被埃熱的妻子發現,夏洛蒂只好離開,但她還給埃熱寫過不少表露心跡的信。

夏洛蒂可能正是因為自己愛情的沒有結果,所以她給簡·愛安排了一個自己理解的美滿結局,那個結尾也是三十歲的夏洛蒂頭腦中無數次想過的一個結局吧。


再讀《簡·愛》時突然格外關注文章前半部分簡·愛作為一個孩子時她的心路歷程。

小說剛開始那個被大家冷落、嫌棄的簡·愛在書房躲在窗簾後讀著一本《英國鳥類史》,長她四歲的表哥約翰進來了,

“他二話沒說,猛然間狠命揍我。我一個踉蹌,從他椅子前倒退了一兩步才站穩身子。”

他打她的理由只是因為她躲在窗簾後看書,被發現後眼裡露出害怕的神色。

“誰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簾後面,誰叫你兩分鐘之前眼光裡露出那副鬼樣子,你這耗子!”

緊接著是更加無理的謾罵,簡·愛已經習慣於約翰·裡德的謾罵,從來不願去理睬,一心只想著如何去忍受辱罵以後必然隨之而來的毆打。約翰果然邊罵邊拿起一本書向簡·愛砸去,簡·愛被打倒了,腦袋撞在門上,流出了血,她忍不住罵了約翰,緊接著可怕是一幕出現了。

他向我直衝過來,我只覺得他抓住了我的頭髮和肩膀,他跟一個拼老命的傢伙扭打在一起了。我發現他真是個暴君,是個殺人犯。我覺得一兩滴血從頭上順著脖子淌下來,感到一陣熱辣辣的劇痛。這些感覺一時佔了上風,我不再畏懼,便發瘋似的同他對打起來。

對打的結果簡·愛一定是吃虧的,但平時逆來順受的她還是讓約翰害怕了,讓大家不習慣了,她被關了黑屋子,因為大家認為她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小說中簡·愛家世較好的母親愛上了她的窮牧師父親,並不顧家裡人反對嫁給了他。她的外祖父一氣之下同她母親斷絕了關係,並且沒留給她母親任何遺產。她的父母親結婚才一年,父親因奔走在窮人間染上了斑疹傷寒,她的母親被傳染,前後相距不到一個月雙雙故去。

簡·愛很小由她舅舅和舅媽養大,小說開始時,舅舅也已經去世,已經十歲的簡·愛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個不知感恩的壞孩子。

經歷了打架風波,約翰不敢再肆無忌憚地欺負她了,小說寫到:

有一回竟還想對我動武。像上次一樣,我怒不可遏,忍無可忍,激起了一種犯罪的本能,頓時撲了上去。他一想還是住手的好,便逃離了我,一邊破口大罵,聲言我撕裂了他的鼻子。

幾年前學心理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理論就是:有時候,一個孩子欺負另外一個孩子,只是因為他能欺負他。確實是這樣,像約翰欺負簡一樣,因為簡一直逆來順受,所以他找機會就要打她,直到打架風波過後,約翰之所以收斂是因為他的欺負遇到了阻力。我們的生活中還少這樣的例子嗎?那些校園欺凌事件中哪一次被欺負的主角不是弱者?

一個朋友和我講過一個故事:他九歲父親去世,受盡了班裡幾個大個子同學的欺負,有一次他們又欺負他時,他掄起一塊大磚頭把其中一個的頭打破,從此再沒人欺負他。在這個時代我們不提倡以暴制暴,但一味地退縮絕對不是對抗暴力的有效手段。

經過這次事件,簡無師自通地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她像個小刺蝟一樣,把刺扎向傷害她的人。簡要被忍受不了她的舅媽送到寄宿學校了,在這篇小說中刻畫最成功的配角就是簡第一次見到的那個叫布羅克赫斯特的教師。

這個人不經過任何調查,只憑著簡·愛的舅媽一面之詞,就認定簡·愛是一個壞孩子。

“不聽話的小姑娘。你知道壞人死後到哪裡去嗎?”

“他們下地獄。”我的回答既現成又正統。

“地獄是什麼地方?能告訴我嗎?”

“是個火坑。”

“你願意落到那個火坑裡,永遠被火烤嗎?”

“不,先生。”

“那你必須怎樣才能避免呢?”

我細細思忖了一會,終於做出了令人討厭的回答:“我得保持健康,不要死掉。”

這段對白太精彩了,可憐的簡在大家的歧視中已經認定自己就是壞孩子了,她的回答也是孩子式的回答。後來簡來到了羅沃德學校,經歷的種種也描寫得特別傳神,之所以如此成功也是因為作者有生活經歷。

夏洛蒂五歲時母親去世,留下一大群幼小的孩子。父親因為經濟與精力俱感不足,一八二四年把夏洛蒂和她的兩個姐姐及弟弟送進由慈善機構創辦的寄宿學校。那裡的環境和生活條件很差,加之創辦人深信童心向惡,需要苛刻的管束和嚴厲的懲罰來調教,於是人為的凍餓和體罰便成了孩子們慣常的生活。那時夏洛蒂正好是十歲,所以她才會把一個十歲的孩子遭遇不公時的心理刻畫得如此成功。

再讀《簡·愛》時,覺得寫小說必須要有生活,想象固然是一種方式,但想象也要基於現實的基礎上,閉門造車式,空中樓閣式都是行不通的。這部小說問世170多年,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真實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再讀《簡愛》,讀到了愛情以外的精彩!

重讀經典|再讀《簡愛》,讀到了愛情以外的精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