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后扶产业——软籽石榴

尽管水电作为全球公认的清洁、高效、无污染新能源正逐步替代火电成为能源“主力”,但是,水库淹没带来的大量移民搬迁安置问题,这“天下第一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金沙江,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西电东送”的主力,居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之首。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一库八级”电站建设中,有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4个梯级电站涉及永胜县8个乡镇、36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近3万移民,是云南省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主战场。

2010年,永胜县正式启动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县干部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迎难而上,先后搬迁安置4个水电站移民6347户24392人,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22个,核定逐年补偿人口28514人、后期扶持人口32319人,在金沙江畔树立起新时代移民搬迁安置的一座丰碑。

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移民签订补偿协议

金沙沃土铸丰碑

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挥一挥手,再见故园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祖辈英灵。”曾经,我们用无限感伤的文字,描述移民故土难离的情怀。现在,我们用笔调欢快的叙述,记录新时代移民的新生活。

作为云南省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主战场,永胜县近3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早已在三年前结束。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电站中的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四个梯级电站相继建成,呈现“高峡出平湖”的景致,波澜不惊,水如翠玉。

在移民安置最集中的涛源镇,我们看到了移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象。移民的新家,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乡村别墅,坐落在绿树掩映下。家门口,是奔流不息的滚滚金沙江。屋后面,是规模化种植的沃柑和软籽石榴。还没到成熟季节,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的果子诉说着丰年。

山水田园入画图。这番美景,已很难让人将这里和几年前尘土飞扬的“大工地”划上等号。涛源还是涛源。不同的是,涛源的移民安置点,无可争议地成为金沙江中游库区最抢眼的风景。

然而,为了给移民“画”出这样的风景,为了让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永胜县的移民干部们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忍辱负重,奉献着青春、汗水和泪水。

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移民农机驾驶员培训

众志成城 直面“天下第一难”

2013年4月30日,注定浓墨重彩写入永胜水电移民开发史。

这一天,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永胜库区2万多移民全部搬迁完毕,电站导流洞下闸封堵,水库开始正式蓄水。这一天,见证和参与了整个移民工作的每位移民工作者,心里有说不尽的喜悦与激动,泪水从眼眶悄悄滑落,疲倦的脸庞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永胜县移民开发局局长龙建忠介绍,金沙江流域涉及到永胜县的四级电站中,鲁地拉电站是淹没范围最广、移民数量最多、拆迁房屋面积最大、搬迁安置时间最紧的一个电站。“鲁地拉电站的移民人数共有20191人,是其他3个电站的5倍;需要建设4个集镇安置点和12个农村安置点,这又是其他3个电站的3倍;拆迁房屋面积是其他3个电站的10倍。”

水电站建设关键在移民,难点在移民,成败也在移民。水电移民开发工作牵涉面广,影响大,政策性强,任务艰巨。2万多移民群众如何搬迁?怎么安置?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照,所有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龙建忠坦言,“当时省里下了死命令:2013年4月30日必须全部完成移民搬迁,6月30日鲁地拉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没有时间等了,我们只有尽快研究政策,并争取政策、出台政策、制定移民搬迁安置方案、规划移民安置点,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工作。”

几年前的一张照片印证着龙建忠的话。照片中,立于鲁地拉水电站大坝上的一块倒计时牌上有这样一行字:“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确保2013年4月30日前完成鲁地拉水电站移民搬迁!距离4月30日鲁地拉水电站下闸蓄水仅有X天。”

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工程浩大,但没有讨价还讨的余地,永胜只能“背水一战”。

现在回过头看鲁地拉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永胜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流汗,硬生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万人的“大迁徙”,开创了云南移民史上的里程碑。

来看永胜移民搬迁安置的“鲁地拉速度”:

——及时成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指挥部,同时成立堡子坪、金江坪、紫港坪等10个移民安置点工作指挥部,指挥部驻扎涛源,靠前指挥,所有政令、军令均由指挥部下发,确保搬迁安置有序推进;

——在金沙江畔的涛源镇规划建设5大旱坪,新建堡子坪、金江坪、校场梁子3个可容纳2万人口的移民安置点,形成“重鼎三足”的移民集镇宏伟蓝图并得以实现。建成后的移民集镇沿金沙江呈弧形分布,规划为堡子坪行政商贸中心区、金江坪商贸中心区、校场梁子居住区,其居住环境、市政设施、经济贸易等功能仅次于县城;

——及时调整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到抓项目、抓复工、抓进度、抓质量上来,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稳步推进。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每个移民安置点有技术人员驻场管理;

——建立电站业主、综合监理、综合设代、地方政府“四方签证”制度,使得长期困扰移民安置项目建设的疑、难、杂、重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建立由县移民局、鲁地拉公司、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移民共同组成的现场监管和质量检查体系,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个月时间完成移民人口确定、房屋特殊装潢调查、搬迁安置协议签订;1个月时间完成15个安置点宅基地划分;1个月时间完成库底清理,完成5240户移民房屋拆迁……真诚所至,顽石为开。短短半年,永胜县成功在限期内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

“鲁地拉速度”成为了永胜移民搬迁安置的“扛鼎之作”。同样,金安桥、龙开口、观音岩3个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也是各有特色。

2015年前后,永胜县3万移民先后喜迁新居。这些花园式的安置点,道路宽敞整洁,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场所、学校、集贸市场一应俱全。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新居,从百般抵触到默默配合,其间变化的,不仅仅是居所,更是人心。

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龙开口电站移民安置点

将心比心 春风化雨破坚冰

在涛源镇金江坪移民安置点,已78岁高龄的移民陈本华在院子里懒洋洋晒着太阳。他没想到老了老了,还住上了这么大的房子。

陈本华是鲁地拉水电站的移民。他家的房子上下两层共8间,有两个卫生间、一间厨房。据陈本华介绍,盖房子共花了50多万元,除政府给的赔偿金和补助款外,一家人还自筹了18万元。

“我们老两口加上儿子儿媳和小孙女,一家5口人,住的宽宽敞敞的,可舒服了。”对于现在的居住环境,陈本华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2014年,陈本华和其他1129户移民搬进了这个安置点。如今,这里绿树葱茏,屋檐上的三角梅迎风怒放。通过几年来摸爬滚打在一起,这里的新居民和移民干部成了心贴心的朋友。

“把移民利益放在首位,把移民的事当家事,把移民当亲人,这是移民工作的‘法宝’”。龙建忠如是说。

自从开展移民工作以来,永胜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移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策移民、情感移民、依法移民”有机结合,用政策推动移民,用真情感动移民,用法律说服移民,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移民政策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推动移民工作。

在鲁地拉水电站动迁前期,永胜县移民局及时制作了《移民工作宣传手册》、《移民房屋建设技术要点》,加强移民政策宣传,加大业务技术的培训力度,并开展“聚焦鲁地拉主题宣传活动”,全方位宣传永胜移民政策和移民工作推进情况,在移民搬迁、建房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最辛苦的是永胜县移民干部。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们踏遍村村落落,穿梭于田间地头,走移民点,访移民户,和移民交朋友,与移民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不厌其烦地宣讲移民政策,征询移民诉求,解答移民疑惑,化解矛盾纠纷。他们想移民所想,急移民所急,真正成了移民群众的“贴心人”。移民们也渐渐理解了干部的一片良苦用心,从“要我搬”转变到了“我要搬”,搬迁积极性逐渐高涨,形成了思搬迁、议搬迁、想搬迁,晚搬迁不如早搬迁的可喜局面。

难能可贵的是,永胜县39名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移民搬迁点,驻村包户,与群众同吃住、同劳动,和移民打成一片,倾听移民呼声,解决移民困难。针对移民普遍反映的合理诉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予以解决,切实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移民区社会和谐稳定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对于一些棘手的移民安置问题,他们会反复与电站业主、综合设计、综合监理协调沟通,实事求是地提高经济林果和房屋单价的补偿标准,适当增加按时搬迁奖励资金和房屋特殊装潢补偿费用,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在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等方面对库区移民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在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移民政策下,在移民干部心贴心的真情服务中,移民的生产生活将越来越稳定,日子将越过越幸福。

金沙沃土铸丰碑——云南省永胜县电站库区移民纪事

沃柑产业

以人为本 后扶产业定民心

张恒亮总算看到了曙光。

他一天天看着石榴树开花、结果,已有拳头般大小的石榴让他感到越来越踏实。他心里盘算着,等把石榴卖了,一部分钱还贷款,一部分钱给大家分红。

张恒亮是大路地村的移民。为支持鲁地拉电站建设,2013年,他和乡亲们举家迁到了涛源镇东安村的橄榄坝安置点。现在张恒亮担任着东安村党支部书记、安红合作社理事长。2016年6月,他和277名社员一道开垦了238亩的荒山坡种植软籽石榴。2017年零星挂果,产量7吨,收入6万元。

“以前只知道种苞谷、花生,够吃就行了。现在的日子,是在大路村再发展30年都难以实现的。”张恒亮表示,党的移民政策好,政府服务很到位,帮助解决好住房问题,现在又来帮扶产业发展。“今年80%的果树可以挂果,估计产量会达到140吨。如果市场行情好,收入应该有150万元。”

这是好消息。迄今为止投下去370多万元,张恒亮和社员们心急火燎地等着见效益。尽管这里头有政府的130万元贴息贷款和170万的移民项目扶持资金,但他们“还是急”。

急归急,但张恒亮心里明镜似的:等到石榴全部挂果,他们的春天就到了。

软籽石榴,是永胜县结合电站库区土壤、光热、水利、气候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的移民后扶产业之一。2014年底,永胜县被确定为云南省金沙江中游移民产业发展示范区,确立了以软籽石榴为主,沃柑、芒果、芒果等为辅的移民产业。在这些后扶产业的发展上,政府在扶持政策、资金项目、产业技术上均给予大力倾斜,大面积实施移民后扶产业“以奖代补”、生产开发贷款贴息项目,多措并举推进移民产业发展。

通过积极协调和争取移民政策,永胜县想方设法开展和完成逐年补偿人口、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移民房屋基础超深补助、建房困难户补助等政策落实兑现工作。据统计,共核定逐年补偿人口22655人,完成移民屋基础超深补助1155户,签订910户移民户建房困难补助协议,完成22483人的生产用地配置工作,配置生产用地7194亩。仅移民“以奖代补”一项,共兑付鲁地拉镇、涛源镇、松坪乡第一批补助资金1074万元;通过农商行共计发放移民生产发展贷款2917万元,贷款贴息资金180万元。

在永胜,移民后扶产业开始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移民”等方式发力。2015年以来,通过在各个移民安置点进行示范带动、以奖代补、生产开发贴息贷款等方式,广大移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掀起了特色产业种植的“高潮”。不到3年,库区软籽石榴、沃柑、芒果产业就达到3万亩,成为金沙江畔的“绿色银行”。

在甘庄村的一座山上,从半山腰直到金沙江边,集中连片的沃柑挂满了青涩的果子。据工人刘军讲,老板也是本地移民,政府宣传移民后扶产业的相关政策后,2016年8月,他就承包了这座山,种植了450亩的沃柑。

45岁的刘军是太极村人,如今太极村已被金沙江水淹没。刘军夫妻俩都在沃柑基地里打工。刘军属于固定的“管理人员”,工资按天算,每天150元,每月4500元。妻子在这里做“厨娘”,每天负责给20多名工人做饭,每月工资3000元。

问及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刘军连连点头,憨厚地笑。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年秋季沃柑就可以上市。老板说了,到时候,他还会给我们分红。”

“‘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移民工作的坚实一步。更艰难的工作还在后头。发展后扶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这才是‘稳得住’和‘能致富’的关键。”龙建忠说,“我们在完成后期扶持人口动态管理、资金直补、移民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完善项目等工作的同时,及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移民后扶产业的发展上。”

为加快移民后扶产业的发展,永胜县实行组织领导体系不变、挂钩联系任务不变、部门包户范围不变。目前,永胜县的移民干部依然日复一日奔波在安置点,走千家万户,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大家只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和3万移民心手相牵,共建和谐谋幸福。

“两岸青山只低头,送一程,留一程。故乡原本在高原,只把故乡当江南,涛源深处有人家”,永胜县委书记杨晓敏到涛源调研时,写下了这首《江流涛源》。他的诗,道不尽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说不完移民工作的重重困难和满腹辛酸。

金沙江畔,又绿青山岸。等到秋天,瓜果飘香时。如今,永胜县正通过招商引资、试点先行等方式,开展鲁地拉电站库区民宿租赁、旅居养老、乡村旅游等产业的探索,同时还将打造万亩花海,建设大型果蔬物流市场,竭力提高移民生活质量,提升移民幸福指数。

移民,这个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影响深远的群体,终究会幸福的走进聚光灯下。金沙江“一库八级”水电站建设史上,永胜县四级电站搬迁安置及移民后扶产业的成功实践,或可成为一本生动的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