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專家座談會舉辦

倡議設立“中華母親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


“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專家座談會舉辦

在此背景下,4月15日,由國聲智庫、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由陝西華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暨華胥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專家座談會在西安市藍田縣舉辦。來自國聲智庫、中國人民大學、陝西省社科院、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長安大學的專家學者及文化界知名人士3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

與會專家圍繞發起設立“中華母親節”和華胥陵的保護髮展展開了熱烈討論。會議認為,以紀念華胥氏來發起設立“中華母親節”,對於本土文化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會代表在肯定前期華胥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華胥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共同簽名發出倡議:由西安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發起設立“中華母親節”,力爭將華胥文化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將華胥信俗和華胥九獻禮申報列入非遺名錄、加大華胥陵保護和修復力度,將華胥陵打造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核心區,推動華胥文化傳承發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格局。
“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專家座談會舉辦

“我們要以華胥文化為依託,做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排頭兵。”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陝西省城市經濟研究會會長張寶通指出,陝西省有條件、有理由、有責任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從華胥陵到黃帝陵、炎帝陵,再到周秦漢唐,再到延安紅色文化,中華歷史文脈在陝西得到集中呈現,其以西安市為中心,以華胥氏為起點。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親,建議以華胥氏的民間紀念日農曆三月初三設立為“中華母親節”。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認為,華胥氏是母系社會的珍貴遺存。中華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共祖文化,而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共祖文化不可或缺的符號。任何文化符號、理念,必須轉化為形態和物態才可能進一步普及,節日、祭祀、陵、廟等都是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形態的方式。
“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專家座談會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利明指出,從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到的“西安年·最中國”,到華胥文化倡議的“中華母親節”,都反映出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戰略資源。“節”是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風向標和符號,“中華母親節”是推動華胥文化傳承發展的很好抓手。

西北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李剛認為,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倡議非常有意義,是對西安市乃至陝西省歷史自尊、文化自信的捍衛。從藍田公王嶺的藍田猿人遺址,到華胥陵、半坡遺址,再到臨潼姜寨遺址,史前文化的脈絡已經非常清晰,在民族的形成和崛起上,華胥氏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中國著名戰略策劃家寧懷遠就華胥陵保護和發展提出,我們要重塑民族文化信仰,建立全民族文化標識地,華胥陵和華胥文化正具有這樣的權威性和普世性。
“華胥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專家座談會舉辦

民俗專家傅功振、陝西省社科院王長壽、西安市參事室參事鄭育林、華胥文化研究會會長曾宏根、長安大學教授劉吉發、陝西省社科院趙東、西安高新管委會創新發展局副局長吳峰,以及其他與會專家和代表也都就華胥陵的保護、修復和華胥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出了各自建設性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