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袁大頭」不是國民黨政府鑄造,而是1951年瀋陽造幣廠鑄造


1915年8月1日,“袁頭幣”成為法定國幣,是我國發行量最大、流通最廣、存世量最多的機制銀幣。

有一種“袁大頭”不是國民黨政府鑄造,而是1951年由瀋陽造幣廠鑄造。原來,建國初,雲南、西藏等地只認“袁大頭”,為穩定邊疆地區政治與經濟特別發行,以“O”版和“三角圓”為暗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之。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將原江南造幣廠改為財政部管理,開始鑄行 有孫中山先生側面肖像,面值分為壹圓、貳角、壹角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民國初年, 中國市場銀元流通狀況更趨混亂,海外各國銀幣和清朝龍洋並行,種類繁多,成色不一,市價時高時低,民眾經濟活動滌受其害。

1914年2月,民國政府著手改革幣制,公佈“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側”。以求整頓並統一銀幣鑄行。規定以壹元銀圓為本位幣,分壹圓、半圓、貳角、壹角四等幣值,幾在中國境內以國幣授受者,無論何種款項,概不得拒絕。

國民政府還在大量收兌龍洋政鑄新幣。是年十二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為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嘉禾紋飾與幣值,俗稱“袁大頭”。

“袁大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