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們一起背過的古詩文:《新安吏》

新安吏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30多年前我們一起背過的古詩文:《新安吏》

杜甫被貶到華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麼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經過這裡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和"三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30多年前我們一起背過的古詩文:《新安吏》

《新安吏》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古,為“三吏三別”之一。全詩可分兩個層次:前十二句記述了軍隊抓丁和骨肉分離的場面,揭示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後十六句筆鋒一轉,對百姓進行開導和勸慰。此詩反映了作者對統治者儘快平息叛亂、實現王朝中興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