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千古絕句

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千古絕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流傳千古、影響海內外的詩句,讓沒去過桂林的人心馳神往。民國愛國志士吳邁、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著名詩人賀敬之等近現代文人作品中,屢屢出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

可這一詩句到底出自哪裡,原作者是誰?有人說源於南宋寶佑六年(1258年)李曾伯《重修湘南樓記》一文"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也有人說它來自清光緒八年(1882年)廣西巡撫金武祥的《遍遊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為"山水"。

1983年,兩位年輕的桂林考古工作者在整理獨秀峰崖壁上的石刻時,發現讀書巖上方的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與石壁並不為一體。他們輕輕地掀開那層腐殖層,竟然有了意外的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石刻作品。當他們將石壁清潔乾淨,拓印那幀石刻作品時,發現那腐殖層下掩蓋的,竟是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名句之所在!

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千古絕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從酒桌邊傳唱開來的:

宋朝有一位官員叫王正功(1133~1203年),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因避宋孝宗趙眘(讀"慎"音)諱,改名。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不懼得罪權貴,故雖從20餘歲便步入官場,為官幾十年,也頗有政績,始終未能青雲直上。慶元六年(1200),以68歲高齡,到桂林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嘉泰元年(1201),廣西學子鄉試者共得舉人11名,王正功以地方官身份,依鹿鳴宴慣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請中舉的學子。王正功在微醺中揮筆而就,作七律《勸駕詩》二首相勉:

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勍敵,萬里鵾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 諸君端是鬥之南。

通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並不是在讚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學子們在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自己在學業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這句名言,也許是王正功的獨創,也話是信手拈來,引用他人句子,總之是天衣無縫的運用,體現出作者寫詩的才情絕非一般。

王正功席上賦詩,老當益壯,意氣風發,為舉子們所折服。一位叫張次良的人,將王正功的這兩首詩刻在了獨秀峰南麓的讀書巖上方。

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千古絕句

再說後來:賦此詩後不久,發生了興安縣令放縱兒子打死縣衙小吏案。王正功秉公執法,將案犯送鄰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興安縣令竟被誣告罷官。後來王正功雖得以恢復名譽,但已無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當了一個廟祝(寺廟裡管香火的人),在那裡終老,享年71歲。

也許是王正功被罷官的緣故,當事人為了脫離干係,用泥淖蓋住了讀書巖上方的那塊石刻。天長日久,從崖壁間滲出的雨水夾雜著巖縫間的泥沙,遮住了那塊石刻。但王正功在鹿鳴宴上作的詩,被席間的學子們帶到京城臨安,從臨安又流傳到四方。隨著歲月的推移,全詩被傳頌者們省略或者遺忘了,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間流傳千年而不絕於世。

王正功在桂林為官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可是,一句千古絕唱,已經足以使這位耿直的老者躋身文化名人之列。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絕句,《勸駕詩》和他的作者王正功,就足以傳之不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