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還記得那碗黯然銷魂的豬油拌飯嗎?一點點晶瑩的豬油可以帶出整飯米飯的蔥香氣,熱氣中融化的油脂滲入飯粒中,實屬畫龍點睛之筆。豬油這種美食,在歷史上曾經橫霸東西方,不過說豬油之前,得先從動物油說起。

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動物油是肉類生產的副產品,從動物的脂肪組織提煉而來,提取手法大多靠加熱就能獲得,因而最先出現在烹調史上。可以猜測,在人類發現火併以此烤炙肉類時,高溫下逼出的油脂就是動物油的雛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吃油這件事上,早期時候地理因素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北方遊牧民族在牛、羊的脂肪、內臟上提煉出牛油和羊油,前者是蘭州拉麵和重慶火鍋的靈魂,後者給酥油茶和各種羊肉美食增添了不少風味。生活在格陵蘭北部的因紐特人以魚油、海豹油、鯨油為食用油;其中鯨油除了用作照明、工業用途,其油脂在氫化後也可以食用,所以一度火爆——殖民時代,美洲大陸海岸捕鯨船上的煮鯨油大鍋從不熄火,造船和捕撈技術的發展讓周邊鯨魚幾近滅絕。

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不過能以海豹油、鯨油烹飪的實屬少數, 拋去宗教因素,豬油才是東西方食用油家族中的主流。

七零、八零後國人的童年記憶中,媽媽們在廚房“煉油渣”是一件活色生香的事:買來的豬肥膘洗淨切小塊汆水,放入熱鍋中煎出淡黃色的熱油,倒進一個光滑的陶瓷罐裡,冷卻以後就是白滑如玉的豬油了。

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在古代,這樣的豬油又被稱為“膏”或“膏腥”,按照《周禮·天官冢宰》的記載,最適合秋季食用(“秋行犢麛,膳膏腥”)。可以說,從漁獵時期開始,華夏民族熱氣騰騰的烹飪史裡,豬油的香味就一直如影隨形——歐洲也莫不如是。

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德國的《格林童話》裡收錄了一個有關豬油的故事:貓和老鼠合夥買豬油,藏在教堂裡準備過冬,卻被貓獨自偷吃掉。在十九世紀的北美與大部分歐洲國家,豬油的使用烹飪與黃油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黃油的短缺,豬油還曾被廣泛用作黃油的替代品。

你媽媽廚房裡煉的豬油,曾經在美食史上橫霸東西方?

動物油的主導地位持續了幾千年,在二十世紀的時候開始被顛覆——由於植物油提煉技術的成熟發展、油類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與工廠生產,價格低廉又更為健康的植物油開始普及全球,進入千家萬戶。

吃油的健康理念在不斷更迭,20世紀後期,由於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豬油開始被認為不如植物油(如橄欖油和葵花籽油)健康。然而隨著植物油背後營養成分被發現,人們發現單一的植物油也不能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怎麼吃油才健康?專家建議“少油的同時多吃油”——“少”即是控制烹飪時的用油總量,清淡飲食;“多”是指常常更換家庭食用油的種類,避免單一攝入。在吃油這件事上,毫無疑問選擇會越來越多,科學吃油也會讓飲食越來越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