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暴雷 存管銀行需要賠錢嗎?

自6月份以來,P2P平臺集中暴雷,很多平臺都被立案偵查。踩雷的投資者不計其數,得知平臺出問題之後,投資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報警和抱團維權。由於大部分投資者都缺乏專業知識,所以在維權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

比如目前暴雷的平臺中,不乏一些接入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以前這些平臺都將銀行存管作為大力宣傳的一個賣點,投資人也認為平臺有銀行存管就很安全。於是平臺雷了之後,投資人就認為銀行沒有做好存管職責,所以應該賠錢。

那麼,存管銀行在其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平臺暴雷需要負有什麼樣的責任呢?

平臺接入銀行存管的主要目的是,儘量防止平臺自融、建立資金池。如果沒有銀行存管,那麼投資人的錢直接進入到平臺的賬戶中,然後由平臺再撥款給借款人,這裡面平臺可以操作的空間就大了,投資人是無法得知錢是否真的流向了借款人的賬戶,如果平臺自融,錢用到其它的地方,誰也不會知道。

所以,過去沒有資金存管的情況下,平臺自融、建立資金池太容易了。前幾年有的平臺接入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存管,也有的接入了第三方支付+銀行的雙存管模式。

不過後來監管規定,平臺必須接入資金存管,並且存管方只能是銀行。

接入銀行資金存管之後,投資人的錢進入存管銀行的賬戶,然後由平臺發號指令,將投資人的錢撥入借款人的賬戶。借款人還錢的時候也是把錢打入到存管銀行,由銀行將錢撥入到投資人的賬戶中。

銀行在這裡面履行的職責就是,保證投資人的錢進入銀行的存管賬戶,不讓平臺直接碰到投資人的錢。

如果是真正合規的平臺,是無法碰到投資人的錢的。所以,從理論上來看,接入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安全度要高很多。

融360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24日,全國共有858家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系統,佔正常運營平臺的55.35%。

超過一半的平臺已經接入了銀行資金存管,從數量上看還是挺多的,當然也仍然有近一半的平臺仍未接入,一般來說,融360理財分析師是不建議大家投資未接入銀行存管的平臺的。接入銀行存管的平臺不一定安全,但是未接入銀行存管的平臺是大概率不安全。

但是接入銀行存管,就意味著一定安全嗎?顯然不是,因為銀行管不了平臺發假標。

如果銀行發的是假標,沒有真實的借款人,錢就會流到平臺的腰包中。

那有的投資者就要問了:我的合同中,能看到借款人的真實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借款用途、還款來源等,你怎麼能說這是假標呢?

那你就太單純了。沒錯,姓名、身份證號都是真的,而且背後還有一張真實的銀行卡,但想要買到這些信息太容易了。有一些不法分子,常年兜售身份信息。此外,對於一些大額的借款(企業最多可以在一個平臺借100萬元),背後的企業有可能是關聯企業,而且註冊一個空殼公司去借款也非常容易。

總之,平臺作假很容易,而這一點銀行是無法得知的。

有的投資者還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存管賬戶中顯示,錢流向了某地區某銀行賬戶,不是流到借款人的賬戶中呢?

實際情況中,所有接入銀行存管的P2P平臺,投資人在存管賬戶中是無法看到借款人的賬戶信息的。但如果平臺立案了,警方是很容易查到具體資金流向的賬號的。

平臺暴雷,存管銀行要不要賠錢?

上面也說了,銀行只負責在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撥款,保證平臺不直接碰到錢,但是無法識別並制止銀行發假標。所以,平臺暴雷了,不代表銀行失職,更別說賠錢了。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除非證明平臺和銀行之間互相勾結,部分贓款或集資款進入了銀行的腰包。但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當然,平臺暴雷,存管銀行並非一點損失沒有,畢竟名譽受到了很大損害。

有銀行已經開始逃離P2P,貴州銀行、上海銀行及上海華瑞銀行都宣佈退出網貸資金存管業務。

雖然銀行能從P2P平臺那裡收取較高的存管費用,但是存管系統開發成本同樣很高,且不一定能通過測評,一旦平臺暴雷,銀行收取的管理費無法覆蓋由此帶來的名譽損失。所以,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銀行會退出網貸存管業務,而開展這一業務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銀行應加強對網貸平臺的實時監控和預警。

比如平臺上有同一個借款人多次反覆借款,造假的幾率就很高,這種情況投資人很難得知,畢竟不會一個個去扒各個標的的借款人信息,但是銀行是可以獲取這一信息的,一旦有這種情況就需要發出預警。

最後,融360理財分析師還想提醒踩雷的投資者要理性維權,分清各個角色的職責,多瞭解一些法律知識才能少走彎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