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李世民

01

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除了文治武功卓然超群以外,御人術也都運用的爐火純青,否則怎麼能有效調動手下更好的為我所用呢?

所以說既要顯出君威,還要不時地給予必要的恩典才行。所謂的恩威並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李世民就是此中的高手。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班師回朝

02

我們先看看李世民如何對躊躇滿志的武將,讓他們經歷冰火兩重天的。

公元630年春天,李靖帶領的大唐軍隊,一鼓作氣平滅了東突厥部落,為大唐的開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打了勝仗,大軍班師回朝。李靖的心裡這個樂呀,這個甜呀。

在班師的路上,他心裡合計著,我這次可謂是居功至偉,不知道皇上要給自己什麼嘉獎,反正這次是露臉露大發了。

都進了德勝門了,沒見皇上迎接,沒有鮮花,沒有鼓掌。

“這是怎麼了?我打了勝仗,今日班師回朝,奏報幾天前就發出去了,怎麼好像都不知道似的?”李靖看到這冷冷清清的場面,滿心狐疑的尋思道。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這麼冷清?

03

正在愣神的功夫,皇差到了,傳達了聖上的旨意:大軍回營,李靖次日到太極宮面聖述職。

接完聖旨,李靖交了兵符,悻悻的回到府中。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他被御史大夫溫彥博狠狠的參了一本。溫彥博彈劾的理由是說李靖管理部隊不力,軍紀鬆弛,致使胡虜宮中的珍奇異寶,讓士兵貪為己有。

軍紀這種事情,是可大可小的。往小了說,就是個別士兵違反軍紀而已,大不了抓幾個出來治罪就是了;但往大了說,卻是主帥縱容部屬趁機擄掠、中飽私囊,這個罪名可就大了,有可能不但勞而無功,主帥弄不好為此鋃鐺入獄。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怒斥

04

次日在朝堂拜見李世民時,李靖一看到皇上那冷冰冰的臉,此時內心的恐懼幾乎達到了頂點。

果然不出所料,李世民矢口不提戰功,一頓訓斥像狂風暴雨一樣傾瀉而來,當時就把李靖給整的暈頭轉向。

不敢辯解、不敢邀功,所能做的只能是頻頻叩首謝罪。

等退出朝堂以後,李靖還沒有尋思過味來。

被勒令回家反省的李靖,這些日子真是有些寢食難安,食不知味。時刻擔心會被皇帝找個理由滅了。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過往不究

05

忽然有一天,太宗忽然又傳召他進宮。

李靖此刻很是惶恐,這次進宮是禍呢還是福呢?心裡一點都不託底。

見到皇帝,看到太宗的臉色平和了許多,李靖終於放下心來。

“至少不會有大禍臨頭了。”李靖心來暗自揣摩。

果然,太宗說話的語氣和上次不一樣了:“從前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擊敗西突厥的達頭可汗,回朝後卻有功不賞,被隨便安了一個罪名就殺了。這些事情相信你也很清楚,不過你放心,朕是不會幹這種殺戮功臣的事情的。朕想好了,決定赦免你的罪行,獎勵你的功勳!”

聽完這一席話,李靖頓時覺得撥雲見日,連日來的憂愁和恐懼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喜獲重生的慶幸和感恩。

李世民看到效果達到了,微微一笑:“前些日子有人進讒言,說了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朕現在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你可千萬不要為此介懷啊!”

這種關心,這種信任!任誰聽了不覺得心裡頭暖呼呼的。

“皇上萬歲。”聽到這話,李靖頓時老淚縱橫,差一點就喊出這句口號來。

論功行賞,李靖被拜為尚書右僕射,賜絹2000匹。那一刻,李靖真的有一種冰火兩重天之感。

幾天前還在擔心被兔死狗烹,現在居然頻頻獲賞,並且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如此跌宕起伏、乍起乍落的境遇真是讓他不勝唏噓、無限感慨。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閉門謝客

06

有了上次的教訓,李靖很長記性。公元635年李靖再度帶兵大破吐谷渾,這次班師回朝,他低調多了。

後來又遭人誣告謀反,他就汲取了上次的教訓,趕緊閉門謝客、低調做人。

雖然史書稱太宗很快就把誣告的人逮捕治罪,證實了李靖的清白,可李靖卻從此“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房玄齡

07

對帶兵之人施展的是這種戰術, 對文臣的“胡蘿蔔加大棒”又是另外一種做法。

在李世民的團隊中,房玄齡應該最能領會聖意的心腹大臣之一。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一心為公的宰輔重臣,也依然會時刻感受到李世民手中那“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森森寒光。

貞觀初年時房玄齡剛剛履職丞相之職,時常會因某些過錯而遭到太宗的譴責,以至於一連數日都要到朝堂上叩頭請罪,內心恐懼不安,一副彷徨失措、無地自容的樣子。但史書中並未記載房玄齡到底犯了什麼錯。

其實他犯了什麼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要對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時不時的念念“緊箍咒”,甚至必要的時候,給予勒令停職的處罰。

房玄齡在當丞相時期,至少被職過三次職。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李世民和皇后

08

第一次是公元636年,也就是長孫皇后病重的時候房玄齡被勒回家停職反省。

長孫皇后臨終前,特意為此事勸諫李世民:“房玄齡侍奉陛下時日已久,一貫謙恭謹慎,所有的朝廷機密從未洩露半句。如果沒有什麼重大過失,希望陛下不要捨棄他。”

此次房玄齡被“譴歸私第”,李世民絕不是要捨棄他,充其量只是想冷卻他。

所以,不管有沒有人勸諫,李世民在適當的時候肯定會召他回來。但有長孫皇后的勸諫,李世民藉此臺階下,同時也給了皇后一個面子,於是君臣在握手言和,一切都歸於自然。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上書

09

房玄齡再次被停職是被黃門侍郎禇遂良所救,他看到皇帝因一件小事就這麼處理有功之臣,心裡很著急,就連忙上疏,列舉了房玄齡對國家的諸多貢獻,最後向皇帝諫言:“假如丞相不是犯了什麼不赦之罪,就不應該把他摒棄;如果是因為他年邁體衰,陛下可以暗示他主動致仕。若非如此,只是因為一些小過失,希望陛下不要拋棄跟隨數十年的元勳老臣。”

禇遂良的諫言句句在理,當然給足了雙方面子,李世民又適時把房玄齡召回了朝廷。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沒人進諫?

10

不是每次都那麼順其自然,不是每次都有人站出來給皇帝找臺階。房玄齡最後一次被停職,使君臣雙方都陷入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步。

這一次把房玄齡“譴歸”後,一連過了好幾天,始終沒人來勸諫,李世民不免有些著急。

朝中政務繁冗,絕不允許他把房玄齡晾太久。想到這裡,心裡煩躁起來,開始在心裡大罵起手下這幫官員,罵他們可惡,怎麼就不能揣度聖意,替房玄齡說說話,自己也好有個臺階下,好讓房玄齡早日官復原職呀。現在這事有點坐蠟了。

我是皇上,自然不能主動認錯,房玄齡這個老東西,不奉召也不主動覲見。該怎麼辦呢?

這時的李世民顯然是著急了,開始犯起糊塗來。他也不想想,房玄齡在家“停職反省”呢,不奉詔哪能隨便覲見。

唐太宗對文臣和武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君臣關係

股肱之臣

11

李世民思謀半天,腦子突然靈光一閃,很快就有了辦法。

這一天,李世民忽然告訴侍臣,說他要去芙蓉園遊玩。

芙蓉園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要去那裡必然要經過房玄齡的宅邸。房玄齡得知消息後,立刻命子弟灑掃門庭。子弟問其故,房玄齡笑著說:“皇上隨時會駕到!”

房玄齡猜測的果然不錯,李世民遊玩了一會就吩咐回宮。

在回宮的路上,“順道”到丞相府坐坐,最後又“順便”把房玄齡接回了皇宮。

對深解聖意的睿智大臣,不用多說,一切盡在不言中就可以了。說破了聖上難堪,大臣尷尬。

“沒有你們給臺階,朕一樣能找到臺階下。”等房玄齡開始正常辦理公務時,李世民想起這一次差點陷入難堪的境地,但自己巧妙的化解了,不由得洋洋得意的自言自語道。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