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去年吃掉100億盤咖喱,這個黏糊糊的舶來品是如何成爲日本國民食物的?

shcho


這家在日本擁有1300多家分店,在中國韓國美國等海外也有150多家連鎖的日本咖喱店coco house,有人聽說過嗎?它的一號店建立在1978年(昭和53年),至今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

2014年的時候因為建築物老化,一號店進行過一次大翻修,所以現在看到的店鋪才能依舊很新。這個地方,這塊牌子,也是很多老粉絲來打卡的勝地之一。

coco house的紀念館是對外免費開放的,雖然說是免費開放的,但是想要進去參觀的話還是得先進行預約的。預約受理時間是每週一至週五的9點到17點,預約成功後的入館時間是14點至16點30分。

這是經營企劃室的平尾康能先生,他說:“在新店鋪更換的時候,也想要又能回顧公司歷史的設施,就像在倉庫裡放著的東西、菜單等的紀念館。”因此,有了這家紀念館。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成為日本第一的咖喱連鎖店的秘密吧。進入館內,左側的陳列櫥中,擺放著商店裡使用的碟子、杯子等餐具,還有菜單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很多變化。最開始創業的階段的菜單還是木質的,也有無法形容的味道。

一號店最初開業的時候,也遭遇過沒有顧客前來的尷尬境地。但是,一號店並沒有因此而結束關閉,反而更加鄭重地接待每一位客人。只要有心的話,上天也會眷顧你的。

時間再稍微往後走一些,店裡的菜單和使用的餐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陳列櫥上還展示了年表和照片,以及當時的咖喱照片和制服,真的很有歷史感啊。

咖喱專營店剛開業的時候,創始人也想讓店鋪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咖喱好吃,但是每天都吃同一個味道的話,吃多了也會變得不好吃了。所以店裡研發了很多不同口感的咖喱。

這是正處中央的一個展示陳列櫃,裡面展示的紀念用品——咖喱湯匙,每一款都是各不相同,有著各自的特色,而且每一款都好好看想買回家啊。

在右側的陳列櫥裡展示了在收銀臺旁邊出售的原創商品,除了鑰匙圈、圓珠筆、掛件這些平常易見的小物,還有手錶、小型汽車等,真的種類豐富到讓人吃驚。

更加有趣的是,coco house還開發了一款遊戲,玩家成為店員,接受烹飪和接待客人等前輩的建議,並進行仿真,如果做得好的話,可以升為店長。

在這裡還給大家介紹一種咖喱店的挑戰項目,如果能在20分鐘內吃完1300g以上的超大盛裝咖喱,就可以免單,這可是曾經風靡一時的人氣活動。

現在提供超過2kg的咖喱、意大利麵、蛋包飯的店鋪很多,所以很多人認為1300g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看看這個樣本,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嗎?

另外,挑戰成功的人還會被記錄下來,根據記錄,有人竟然只用了1分39秒就吃光了,而還有人竟然吃了4100g,真的是太可怕了,簡直就是神的胃啊。但是畢竟成功的人在少數,很多挑戰失敗的咖喱都被浪費了,所以這項挑戰最終在2003年被取消了。

這裡展示了在海外的店鋪照片和實際使用的菜單,每個國家的用量、辛辣和配料的選擇都和日本一樣。但是也會根據國家的不同,入鄉隨俗,準備一下日本沒有的下酒菜和甜點之類。

這個是印度尼西亞的菜單,右上角的煎蛋咖喱在海外頗受好評,但是遺憾的是,日本的店鋪裡並沒有這個。

這是泰國曼谷central world裡的一家coco house分店,店鋪的名字也成了coco ichibanya,泰國真的也是很有趣啊。

作為日本咖喱的第一名是什麼感受?coco house一號店的每日銷售額竟然有6萬日元,更不要提其他1300多家分店了。

這個是店鋪內裝修的一角,整個格調都是暖黃暖黃的,可能這樣子的燈光打在咖喱上,會讓咖喱看起來更加好吃吧。

這個是辣度表,不同層次的辣度感受的描述真是又有趣又可怕。加辣的價格也平易近人,反正越拉越貴唄。

參觀完紀念館以後,放佛味道也受到了刺激,很想吃一碗咖喱,因此也要去一號店嘗一嘗這美味的日本第一咖喱了。

店名:【咖喱壱番屋西琵琶島店】

地址:愛知縣清須市西琵琶島町広31

營業時間:11:00~24:00

日本最全人氣商品介紹,添加Wechat:monster_kong


看日本


日式咖喱與蛋包飯、可樂餅、日式炸豬排一樣,都是十分經典的和風洋食(ようしょく),也就是受西餐影響的日式料理。辛而不辣、濃郁微甜的咖喱湯汁,鬆軟誘人的土豆及胡蘿蔔,酥嫩入味的牛肉塊,配上香糯可口的白米飯,點綴清新脆爽的神福漬,這便是一份正宗的日式咖喱飯(カレーライス)。

咖喱經英國傳入日本

日式咖喱並非源自印度,而是英國。

1853年,佩裡准將的“黑船”扣開了日本國門,西方資本主義帶來的強烈震撼,促使日本政府廢除了鎖國體制,敞開國門學習西方。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全面西化,西洋的飲食文化自然包含其中。隨著橫濱港的開埠,西方食材大量湧入,英國食品公司C&B生產的咖喱粉也在此時登陸了日本。

咖喱於1772年前後由英屬印度傳入英國時隔百年又經英國傳到了日本。曾經,商家們鼓勵英國民眾選購咖喱粉,藉此縮短烹飪咖喱的時間,還融入法餐元素,在咖喱中加入麵粉和油脂以增加濃稠度,這種英式咖喱也奠定了日式咖喱的基礎。最早的日文咖喱食譜是1872年編撰的《西洋料理通》,其中羅列了牛肉、雞肉、小麥粉、蘋果和咖喱粉等配料,日本人在咖喱中加入了蘋果泥使得口感更佳柔和更符合本國人的口味

1860年,福澤諭吉最早在詞典中將咖喱翻譯為“コルリ”;而如今,日式咖喱飯的名稱“カレーライス”,則是由1877年創立的法式餐廳“米津凮月堂”首先採用的。雖然味道濃郁的咖喱與日本傳統的清淡飲食大相徑庭,但當時人們都沉浸在學習歐美的文化氛圍中,咖喱菜餚也很快被時尚人士接納。咖喱傳入初期,咖喱粉十分昂貴,咖喱基本只屬於上層人士的專享。日式咖喱真正的全民普及則是和日本海軍有關

海軍普及了日式咖喱

最早遠赴印度殖民地的英國皇家海軍,常常苦於用作蔬菜燉肉的牛奶無法長時間保存,於是船員們嘗試著用印度的“咖喱”代替牛奶燉煮蔬菜和肉類,再用麵包蘸食。這種做法不僅便於食物保存,而且口感竟然十分驚豔,簡直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於是,咖喱燉肉很快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固定餐食,這一做法也隨之傳回英國本土。

初創的日本帝國海軍幾乎全盤效仿英國皇家海軍,英軍中流行的咖喱燉肉自然也上了日本海軍的食譜。日本人歷史上受“肉食禁令”及佛教神道教的影響,畜肉在飲食中的比例極低,這也是日本人體格矮小的原因。明治時代起,日本海軍注重通過改善伙食增強官兵體質,主要做法就是增加肉類的攝入,能用於燉肉的咖喱自然備受重視;再者,海軍以往伙食中精製白米的比例很高,因此士兵們常因維生素B1缺乏而罹患腳氣病,咖喱燉菜中肉類和蔬菜的搭配營養又均衡,於是深受海軍軍醫的推崇,並很快在全軍中普及開來。

英國海軍搭配咖喱的主食是麵包日本海軍更習慣用米飯佐食。因此他們對咖喱進行改良,加入小麥粉使之更濃稠,也更方便拌食,咖喱和飯的組合也由此固定。咖喱飯作為軍糧簡直無比合適:糊狀的咖喱與米飯相拌後不易灑出,非常適合在顛簸的艦船上食用;口感濃郁的咖喱能給單調的生活增添色彩,有助於提升軍隊士氣;長期的海上生活,會讓人對時間麻木,定時供應的咖喱飯,可以帶給人時間感;

直到今天日本的海上自衛隊還保留著週五吃咖喱的傳統

咖喱飯很快成為了海軍官兵最喜愛的餐食:牛肉燉煮熟爛,土豆、洋蔥、胡蘿蔔放入鍋中翻炒,加入牛肉和湯汁慢燉;咖喱粉、小麥粉和牛油炒成糊狀後倒入鍋中燉煮、調味並收汁,澆在米飯上就是經典的海軍咖喱(海軍カレー)。二戰結束,帝國海軍帶著侵吞世界的妄念灰飛煙滅,海軍咖喱並沒有完全淡出人們視線。返鄉的軍人將咖喱飯的做法帶回了家鄉,漸漸形成了各地的做法。日本海軍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推動了咖喱飯在日本的普及

橫須賀,歷史上帝國海軍的鎮守府之一,這座位於東京灣的小港,始終都是一座海軍城市。上世紀九十年代,橫須賀發起了重現“明治時代海軍咖喱”的活動,當地人按照當年《海軍烹飪參考書》記載的做法,重現了海軍咖喱最初的風味。現今,在這座軍港小城,總是不乏供應海軍咖喱的餐館。


薩爾茨堡的魚


物美價廉的咖喱飯

成本低,製作簡便,營養相對均衡這些都是咖喱飯的特點。日本東京圈的生活成本是很高的,大家生活節奏也很快,因此,當我們既需要價格實惠的速食,對於營養成分又有一些要求的時候,咖喱飯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痛點。

東京的一般超市,買上50日元的雞胸肉,就能做一人份的咖喱飯差不多六次,北海道的土豆也不貴,兩個土豆不到50日元,買一點洋蔥和胡蘿蔔不超過100日元。再買小紅罐S&B咖喱也就100日元,加起來不到差不多300日元,合算人民幣20塊左右就可以做6人份的咖喱飯。對比起東京圈的比較一般的便當400日元的價格。咖喱可以說是居家必備了。

咖喱在日本源遠流長的歷史

日本海軍食用咖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明治時期,日本大力想歐美學習各種先進技術。海軍更是從軍隊紀律到艦隊都直接引進英國海軍。但是日本人的亞洲體質對比英國海軍還是顯得單薄。

因此,為了改善海軍飲食,海軍餐廳決定學習英式咖喱的做法,咖喱燉肉不僅能夠克服常年在海上吃不到新鮮食品而造成的營養失衡,更能提升士兵體內蛋白質含量。

直到現在的海上自衛隊還保留著海軍咖喱的傳統。之後更是把咖喱引入了日本的千家萬戶。

重口味的代表食品

日本傳統的日料往往是壽司手卷、蕎麥麵等等,相對比較寡淡和小清新,但是很多年輕人也會喜歡咖喱、豬油拉麵這樣比較重口味的食物。因此咖喱在日本餐飲界就像火鍋在中國的純在。


旅日


在此就此問題簡單談談日本近代咖喱舶來的歷史。

咖喱進入日本是在明治初期“文明開化”的大背景下實現的。創建於明治元年的東京神田的“三河屋”被譽為日本“西洋割烹”的元祖。該店在1877年,菜單上就有了“湯”、“牛奶”、“咖啡”、“沙拉”以及“咖喱飯”,可見咖喱在當時日本的洋食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出版了一種名叫《女鑑》的食譜書物,裡面介紹了“咖喱湯汁”,此物現在在日本也很受歡迎。

不過日本早期的咖喱料理用材比較有意思。更早,在1872年刊行的《西洋料理指南》中的咖喱菜單中介紹了咖喱的做法。首先是放蔥,生薑,大蒜,黃油……更狠的是,接下來往裡面放赤蛙,然後才放小麥粉和咖喱粉。這就是當時z2hi you上流階層才能吃到的咖喱……不過第二年,陸軍幼年學校就開始給學員提供咖喱飯了。後來咖喱因為保存時間長,成了軍隊中尤其是海軍中的不可或缺的食物,日本的“海軍咖喱”現在算是傳統食物了。

日本的很多近代化的東西,服飾、手錶、食物等多是從軍隊逐漸普及開來的,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東瀛遊俠


不少人去日本,享受美食往往是其中一大動力,而實時湧現腦際的自然而然為刺身魚生、壽司、天婦羅、稻庭烏冬及各地不同風味的拉麵等等,追求更高質素的可能便向河豚挑戰,但相信很少人會專程到日本去吃咖哩。

吃咖哩不是應該吃印度咖哩的嗎?然而或許大家有所不知,其實日本自大正時代開始,已出現「國民飲食兩大橫綱就是拉麵和咖哩」(橫綱是日本相撲力士的最高資格榮譽,在國民心目中地位與神祇相若, 諺語正好反映出拉麵和咖哩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般人想起咖哩,當然視印度的才屬正宗。 日本的咖哩文化專家森枝卓士也不諱言日本咖哩與印度咖哩有莫大分別,有一陣子日本咖哩的廣告文案愛用「連印度人也大吃一驚的咖哩」作招徠,那其實也有一定理據,因為據一些調查顯示,一些印度人吃過日本咖哩後也認不出原來是咖哩料理來!

當然正式而言,於印度咖哩中其實牛及豬都不會出現,前者是印度教的聖物,後者在伊斯蘭教徒眼中是汙穢不潔的畜牲,所以都被排除出去。 日本咖哩料理則牛、豬、羊及雞等皆全不避忌,甚至可謂勇於嘗試任何新奇的mix and match,也可從側面看出它的生命力來。 當然,咖哩的傳入於日本也經過好一段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前,日本佛教昌盛,因而禁肉風氣盛行,一般人在肉食方面的選擇也僅接受飛禽而排斥走獸(當然也存在不少彈性處理的方案,如把兔故意用「一羽、兩羽」的數詞計算,從而把它「飛禽化」,同時豬肉也作例外處理。 直至明治出現維新的風潮,由上而下推動文明開化意識,於是才令到牛肉逐漸成為國民日常的主食之一,而牛肉咖哩正好以「西洋料理入門」的名目成為庶民大快朵頤的新對象。

日本咖哩之飛入尋常百姓家,很大程度與它的便捷及質量穩定性有極大關係。 試想想印度咖哩僅僅香草與其他各式配料的組合已足之令人頭痛欲裂,再加上烹調時瀰漫一屋的濃烈氣味,的而且確不是一般人均可接受。 反過來日本咖哩基本上早已製成咖哩磚供人入饌,而且食材又可以自由配搭(當然馬鈴薯及紅蘿蔔是必備元素),非常符合現代都市人的飲食模式──既要方便容易上手,又要有一定的自主發揮空間。 說到底,其實它恰好是千千萬萬都市上班族的恩物。 由食材的拓展乃至烹調的方法,都充分可看到實用主義的角度,以及效益至上的考慮。


湯禎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