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多產學者的9點自我修養

SCI論文多產學者的9點自我修養

現如今,SCI是考核一位學者學術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職稱評定、申請項目、項目驗收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受人力物力、平臺環境、精力學科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發表SCI論文異常的困難。

如何成為一位高產的SCI學者呢?尤其是多年能年發表5+、甚至10+數量的SCI論文。根據我個人觀察,感覺還是有一些捷徑可走的。今天梳理出來,供大家批評和參考。

這些期刊大多是新刊物、或者常年低端徘徊的刊物,競爭力差,投稿命中率高。尤其是大量中國人在此灌水的刊物,命中率會莫名其妙的高。這是千百萬中國人,靠長時間的摸索而證明的一個事實,值得信賴。

但也有個風險,時間久了,個人簡歷上都是小影響因子論文,灌水愛好者的臭名,貼上就此揭不掉。

開源刊物是近年來新事物,容易投稿成功,這也是這幾年大家形成的共識。同樣是IF=4.0上下的刊物,開源刊物與非開源傳統刊物,投稿難度相差甚大。但這幾年,開源刊物有從混亂轉向正規的趨勢,投稿難度有所上升,但畢竟還是容易投稿。

開源刊物並非是每個人都能玩的事兒,需要高額的出版費用,因此,成為中國有實力、有財力的科研玩家的最愛。這有個風險,開源刊物通常在嚴肅、權威場合,飽受非議,可能因此而招惹事端,葬送寶貴的學術機遇。

多參加國內組織的組稿

很多刊物,中國人不是很容易發。但是,聰明的中國人有的是辦法。例如,很多刊物很希望有強力學者出頭,組織專刊或者特刊,編輯從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解脫。對於嗅覺靈敏的學者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專刊或者特刊,也是有同行評審的,但把握的尺度肯定能不同程度的人為操作,也比平時鬆了很多,只要差不多就能矇混過關了。

當然,這個也有風險,時間久了,履歷上發表的論文都帶個S,總讓人感覺是個投機取巧之人,感覺不是名門正派、缺大家之風。

多撰寫綜述與評論論文

綜述論文是一個不需要材料、差旅、測試等實際費用的一個類型的論文,投入就是個人時間,因此,這成為很多缺少科研項目的SCI愛好者的首選。但能寫好一篇綜述論文,並非易事,時常功歸一簣,無疾而終。

評論性論文,短則1/3、1/2,長則1~2個版面,發表的刊物通常IF特高,可謂投入小、收益高,是愛好冒險、劍走偏鋒的SCI愛好者的最愛。哪怕失敗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就能名利雙收,投機特質彰顯無遺。

這也有個缺點,評論性論文容易招惹是非,深陷爭議,通常論文是發表了,但譭譽參半。這需要有個強大的大心臟,如果是玻璃心碎一地,那就只能苟延殘喘地苟活於世,似乎也不是很有尊嚴的事兒。發多了評論性論文,還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缺乏在某個領域深入系統、紮實深厚的不好印象,當然,這都是次要的。

永不停歇的論文流水線

要想成為SCI多產的學者,論文流水線永遠都不要停歇,最好能保持外審論文永遠5+、甚至10+,形成一個永不停歇的論文生產流水線。要不斷地尋找好材料,好點子,讓這條流水線充滿了生命力,保持活力。

論文流水線另一個方面是,需要發揮個人長處,要與別人進行流水線式的合作。比如,大老闆拍腦袋定題目和提供科研環境,小老闆佈置具體的實驗方案和安排組織人員,青椒和研究生開展做試驗和寫論文工作,老外合作者做最後論文修整和語言潤色,形成一套規範的、成熟的、國際合作的SCI生產流水線。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純熟而又專業,生產效率勢必堅挺。

這種方法也有個缺陷,往往會受到沒有這種流水線生產SCI論文條件的學者非議,心生看不起,卻也無可奈何,這需要強大的實力做依靠。

同一主題論文複製拷貝

如果在某個方向發表了幾篇論文之後,這彷彿粗暴地推開了一扇發表多篇SCI論文的窗戶。可以通過不同區域、不同材料等各種方式,進行瘋狂地複製與拷貝,這是論文高產的不二法門。

比如說,發表了黃河泥沙方面的SCI論文後,以此類推,可以繼續發表長江、珠江、海河、松花江、孔雀河等N多流域的同一題材的SCI論文。如果發表了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的SCI論文後,可以繼續撰寫東北黑土、華北平原、西北風沙區、西南山區等N多區域SCI論文。

論文在拷貝與自我克隆過程中,像癌細胞一樣瘋狂飆升,隨之而來的是名利雙收。這種做法的缺點不明顯,可能個人會感到無聊和厭倦。這就如自己吃的東西吐出來之後再吃了,然後吐出來之後再吃了。想一想真是噁心人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收益,為了生存與生活,也就無所謂了。

形成鐵三角式團隊互掛

一個人發表SCI論文,是算數增長,加法增長的過程。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合作者,最好是2位合作者,尤其是能力相互匹配的合作者。如果每人每年發表5篇SCI,2個人相互掛名就成了10篇,如果3個人相互掛就成了15篇。長此累積下來,在單打獨鬥傻帽學者發表20篇SCI論文的時候,你已經50+的論文在身,功成名就,笑傲江湖了。

這種方式似乎很有道理,至少大家是相互平衡的,誰也沒佔誰的便宜。同時,這種方式還能形成相互的積極影響,相互促進,防止拖拉等消極情況出現。有論文債在身,偷懶實在是良心不安,不用揚鞭自奮蹄便成了必然。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找個合作者不容易,還容易內訌,總有人覺得吃虧了,最終不歡而散,還容易受其他團體的攻訐、問難。

向高產的研究方向轉移

有的學科天生苦逼,從數量上看,發表SCI論文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在論文為王的時代,看著一位一位學者,依靠SCI論文登堂入室,成為冉冉升起的學術明星,依靠SCI論文功成名就,這時難免心生妒意。你未來十年大約能發多少SCI論文,基本上有個大概的估算。如果沒有什麼競爭力,就要考慮“窮則思變”。

如果堅守自己的專業,從SCI論文數量上沒前途,那麼就要研究重心戰略性轉移。可以完全性的轉移,開闢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也可以採用學科交叉的方式轉移,給自己留有餘地,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也可以美其名曰“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科發展。

這種思路的風險是,拋棄自己的祖業,捨身犯險,險中求富貴,可能因為自己生疏這個領域,犯一些低級錯誤,讓同行恥笑。尤其是,多次嘗試跨界失敗,成了丟魂落魄的三姓家奴,更讓人心生悲憫之情。

長期不懈深入系統研究

選定一個方向,依靠長期的理論與方法積累,依靠學術自生性的延伸、拓展,從每個小方向、小細節做學問。時間久了,所做的每個方面都可以瓜熟蒂落的產出SCI論文,尤其是加大對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培養,提高他們獨立科研能力。

依靠師生共同的、長期的努力,發揮團隊的力量,依靠汗水與堅持,從若干方面做出創新性成果,發表數量眾多的SCI論文,成為某個方向、某個領域的真專家、大專家。

這個思路的缺陷是,可能因為經費、平臺等客觀限制因素,個人懶惰、積極性不高等主觀因素,成了一個學者一生的夢想,也僅僅是夢想而已。

我們國家正處在科學的春天,國家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各行各業都在追求創新。每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審慎的思考自己的學術生涯,給自己一個客觀、可行的定位。

SCI論文數量追求,可能是我們國家一個階段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在弱化SCI數量,更加註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創新性與新成果。我們在追逐名利的時候,一定要從國家和個人所在平臺的大背景著眼,從個人生活與學術生涯規劃現實著手,不要迷失了自己,不忘初心,走好自己科研之路。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SCI論文多產學者的9點自我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