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SCI才是期刊想要的規範來稿

怎樣的SCI才是期刊想要的規範來稿

SCI論文在結構上大多由“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致謝”和“參考文獻”等章節所組成。這種相對固定的結構不是對文采的輕視,而是高效率學術交流的需要。採用這樣的文章結構,科研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從有關章節中找到自己所要的內容。因此研究論文的寫作是科學工作者應掌握的基本功。

大多數SCI所收錄的刊物對“摘要”的要求是簡練明快、信息量大,讓讀者稍加瀏覽即可大致瞭解本文的問題、方法和結果。常見的錯誤有如下幾點:第一,把摘要弄成一段擴展了的標題,看上去除標題所言之外幾乎不增加任何信息;第二,研究背景談論過多;第三,問題、方法和結果三者有所疏漏,尤其是方法方面。設想我們把本文開頭的摘要寫成這樣:

“本文給SCI論文下了定義,描述了其重要性,給出了寫作SCI論文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討論了論文結構的技術問題,並總結了一些寫作經驗。”這樣的摘要是不合格的,因為它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SCI論文,有何重要性,在哪些方面要考慮,存在著哪些技術問題,都有些什麼經驗。一篇好的摘要,應在簡短的篇幅裡概括本文的內容。此外,行文應連貫流暢,儘量避免提及圖表或參考文獻。

“引言”部分代表一篇論文的正文開頭,是不能馬虎的。在這一節裡,作者應提出問題,回顧前人工作對此問題已提供了什麼樣的答案,說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在引出問題時,要對產生問題的背景有所交代,以便讓讀者瞭解該問題在整個學科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對於將要探討的問題或者與之相關的問題,如果前人已經有過研究,則應作必要的介紹和評價,並提及文獻的出處。在行文上,應讓讀者清楚地知道哪些觀點和結論是別人的,哪些是作者自己的。這一點如果不能嚴格區分,將會被退稿或要求修改。論文的研究目的要寫得具體,與“結果”和“討論”等部分中所表述的內容相一致。

“方法”這一節的寫作要求是:自成一體,即要使讀者無需藉助於其它參考文獻即可瞭解本文所用方法的原理、技術和分析步驟,看出本文的學術思想和技術路線。如果所用的方法為作者本人所首創,則應從原理和假設到公式推導(包括每個變量的物理意義和量綱)多花些筆墨,敘述清楚。即使所用方法是舊有的標準方法,也要簡練、完整地加以敘述,不能僅以列出參考文獻為滿足。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顯示作者治學上的嚴謹態度,因為只有在方法問題上做過仔細考慮,並在實驗和觀測工作中保持必要記錄的人才能把這一節的內容寫得有條有理。另一方面,有關方法和技術的充足信息也為他人做重複實驗時提供了方便。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是評價一項科研工作的重要標誌之一,作者理應在這個方面採取積極合作的態度。

“結果”部分所涉及的任務有二。第一項任務是展示有關的(原始的和分析產生的)數據和資料,通常以圖表形式給出。此外,就圖表內容的性質、特徵、可靠性等方面,可配以必要的文字描述。第二項任務是對所獲結果進行分析和邏輯論證,提供在“引言”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如果需要,可引用他人數據,與本項研究的結果結合起來,以獲得對問題的最佳解答。常見的失誤是把此處第二項任務的內容移至“討論”部分,這樣一來結果就不成其為結果了,也不符合SCI慣例。

“討論”部分的內容是較為模糊的。一般來說,討論是針對以下兩種情況的:第一,所得數據只能部分回答“引言”中所提問題,或答案不夠確定;第二,本項研究對相關問題的意義需要闡明。如果在這兩個方面都無需說明,則“討論”一節應略去,直接進入“結論”部分。就上述第一種情況而言,研究者有時被資料質量或技術水平所限,對問題只能提供不夠完整的解答。此時,研究者可以利用“討論”的篇幅,說明為何不能完全回答問題的原因,點明資料解釋的其它可能性,以及闡述下一步應繼續進行的工作。至於上述的第二種情形,在科研中也是常常遇到的。如果本項研究具有進一步拓寬的前景,可望對相關領域的探索有所幫助,則可以就哪些方面有發展潛力,有什麼預期成果,技術路線如何選取等問題進行必要的闡述。

論文正文的最後一節是“結論”。有些科研人員認為,“結論”(Conclusion)這個詞是指對某個問題的定論,而科學是不斷髮展的,並無定論可言,故應代之以“結語”(Summary)。在正式發表的中文論文中,也常有正文只到“討論”為止的現象。其實,在英語裡,此處“結論”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對全文內容的總結,所以“結論”是符合英語習慣的正常用法。一般而言,這一節的作用是提綱挈領地逐條列出文中的要點(此時不宜再提任何參考文獻),每一條單獨成一個段落,這樣可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所要強調的重要之處。

在一篇論文中,“致謝”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科學研究項目往往需要數人的參與和合作,在成文過程中,可能有許多單位和個人給予過支持。對他們的貢獻表示感謝,這一方面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對他人成績的一種評價,使被感謝的單位和個人在以後遇到獎勵和晉級等問題時有所依據。總的來說,項目的資助者,與作者共同討論過學術思想的同事,審閱過原文的同行,參加過野外工作和室內分析的人員,在圖件清繪和文字打印上提供過幫助者,以及刊物的審稿人都在致謝的範圍之內。致謝要寫得具體,應說明為什麼而謝,泛泛而談的致謝,諸如“對某某的幫助,作者謹致謝忱”,是空洞的,應予以避免。

最後,順便提一下參考文獻問題。我國有些學術刊物要求作者只列“最必要”的文獻,這一提法不太確切。因為文獻只能有必要的和不必要的,而不可區分最必要的和次必要的。一切必要的參考文獻都應提及,這是對前人工作的承認,也是科學道德的要求(在引用時不指明文獻出處,會造成所引內容是作者本人成果的假象,這屬於一種剽竊行為)。尤其在“引言”、“方法”和“討論”等節中不要忽視了參考文獻的引用。當然,列上一長串與本文並無關係的文獻,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它會給編輯審稿工作帶來麻煩,也會有損於作者本人的聲譽。

寄稿時,最好再給編輯部寫一封短信,說明本文的目的、意義和創新之處。我們應記住:寫作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學術交流,在寫作時做到以事實為根據,讓數據說話,分清事實和觀點,分清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這樣,發表SCI論文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怎樣的SCI才是期刊想要的規範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