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花生白絹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近日來花生主產區河南、山東等地雨水不斷,田間病害發生呈加重趨勢,尤其是目前被喻為花生癌症的“花生白絹病”,更是呈嚴重發生趨勢。

什麼是花生白絹病?

花生白絹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依靠土壤帶菌侵染傳播,也可以通過種子帶菌傳播。從2011年開始,在花生主產區的河南、山東,花生白絹病的發生逐年加重,尤其是到2016年、2017年,更是達到及其嚴重的發生程度,致使花生嚴重減產。由於其發病後防治難度大、對花生危害嚴重,被廣大農戶和農資經銷商喻為“花生癌症”。

花生白絹病的症狀:

• 該病主要為害莖部、果柄及莢果。

• 發病初期葉片枯黃,晴天葉片閉合,陰天尚能展開,莖基部組織呈軟腐狀,表皮脫落,嚴重的整株枯死。

• 土壤溼度大時可見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和四周地面,後產生油菜籽狀白色小菌核,最後變黃土色至黑褐色。

• 根莖部組織染病,呈纖維狀,終致植株乾枯而死

• 一般病田率達到3%-5%,病田病株率一般10%-20%,嚴重地塊特別是重茬地塊達50%以上。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花生白絹病的病原菌:

花生白絹病的病原菌是Sclerotiumrolfsii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花生白絹病的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大部分分佈在1-2cm的表土層中。以菌核在2.5cm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cm處幾乎不發芽。

• 種子也可帶菌。

• 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莢果。

• 病菌萌發生長要求的最適溫度為25~35℃、空氣溼度為90%~100%、土壤含水量為40%~50%。

• 病菌在田間靠流水或昆蟲傳播蔓延。高溫、高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窪地及多雨年份易發病。

• 雨後馬上轉睛,病株迅速枯萎死亡。

• 連作地、播種早發病重

• 一般情況下,7月上旬便可見病株;後隨溫度的升高和溼度的增加,發病速度逐漸加快,至8月份的高溫高溼季節達到高峰。

• 在7~8月份的陰雨季節溫度高、雨量大、雨日多、降雨早的年份,發病一般重於常年;反之則輕,造成年度間明顯差異。

• 發病越早,對花生的危害越重,產量影響越大,發生越晚,危害越輕。

花生白絹病的防治方法:

我們根據花生白絹病的發生規律:

1、土傳病害;

2、病菌大部分分佈在土表1-2釐米;

3、種子帶菌。

從2012年,開始連續進行了六年的試驗示範,摸索防治花生白絹病的最佳防治方案。現給大家分享如下:

2012-2014年,莖基部噴施紋弗®(60%氟酰胺·嘧菌酯WDG)

2015-2017年,紋弗®種子包衣+紋弗®混用封閉除草劑+紋弗®莖基部噴霧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1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1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1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1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

「专稿」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通過多年的試驗示範,我總結出一套防治花生白絹病的防治方案:

1、農業防治:

• 深翻土壤

• 選用無菌種子

• 科學種植:病殘體處理、平整土地、合理輪作......

2、化學防治:

• 播種前:禾姆®(12%甲硫·甲霜靈·嘧菌酯FS)40毫升+紋弗®(60%氟酰胺·嘧菌酯WDG)30克/畝包衣(殺滅種子所帶的病菌)

• 播後苗前:紋弗®30克+100毫升愛諾森®+封閉除草劑噴霧(殺滅土表病菌)

• 發病初期:紋弗®30克+50毫升施芳®莖基部噴霧

如果錯過了包衣,那就要在播後苗前噴施封閉除草劑時一定加入紋弗®和愛諾森;如果前兩步都錯過了,等發病初期時一定要加大用藥量、加大用水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