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哪去了?

長安地區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多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東亞最早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米的環壕。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聯繫。


長安城哪去了?

豐鎬兩京

長安地區很早就已經成為中國周朝的國都,最早紀錄為西周的國都酆京、鎬京(前1111年─前770年)。

鎬京又被稱之為酆鎬,酆、鎬本是沿著酆河而修建的兩座頗具規模的城市。灃水西稱酆京,灃水東稱鎬京,史稱“酆鎬二京”,分別由周文王與周武王營建。不過,習慣上將這兩座城市看成一個城市,因為分別承擔了不同的作用。酆京在西周後期更多的承擔了祭祀的帶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鎬京則作為行政中心而存在。西周的首都就是豐鎬兩京。

長安城哪去了?

經近現代多年考古發掘與研究,在灃水兩岸約15平方公里的遺址範圍內,只發現了多座宮殿、宗廟、貴族與平民居址、車馬坑、青銅器窖藏、大型墓葬、手工業作坊。此外,據《詩經》等文獻記載,還當有辟雍、靈臺、靈沼等禮儀和遊樂性設施。特別是記載都城豐鎬規制、併成為後世都城設計圭臬的《周禮·考工記》中,明確記有“前朝後市”這一規劃與建築內容,結合《周禮·司市》篇中所記,當時“市”已有多種類型:“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同時,還設有專門管理市場的機構,從擔負“平市”、“均市”、“止訟”、“去盜”、“除詐”等職能情況看,豐鎬城中的“市”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再結合西周經成王、康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至中期工商業日益興盛,平民庶人中不少因從事工商業致富,商人地位提高甚至可做官受爵這一歷史發展狀況看,豐鎬城中不僅集中居住著一大批王族宗室與公侯貴族,還有人數不斷增加的百工、商賈。他們與各類“市”相結合,使豐鎬除具有政治、文化功能外,經濟功能也愈益突顯出來,因而使其成為中國最早的城市。

第一帝都

秦建都咸陽,古代咸陽的地理位置在渭河兩岸,地理位置涵蓋今天的西安和咸陽部分區域。

長安城哪去了?

咸陽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後秦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都仍在咸陽。當時的秦都咸陽規模宏大,包括渭河兩岸的廣闊地域。以咸陽為中心,東迄黃河,西達千、渭河之濱;北起九山和林光宮,南至秦嶺北麓,東西400公里,南北200公里的範圍內,都建有離宮別館。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闕、咸陽宮、蘭池宮及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渭河以南有舉世聞名的“阿房宮”,供皇帝遊玩的甘泉宮和上林苑。渭河穿流於咸陽城的宮殿間。一座寬6丈、長380步的木橋把渭北、渭南聯在一起。咸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漢都長安

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長安,開啟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

長安城哪去了?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雒邑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於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裡,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樑、“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建國,長安改稱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兩漢時期,長安一直作為都城存在。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構建體系統。

長安城哪去了?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東漢建立後,歷代皇帝常常前往長安祭祀宗廟。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勢微,初平元年(190),西涼軍閥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呂布刺殺,192年6月,董卓部將李傕等人又攻入長安,後又相互連兵攻殺。

隋都長安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當時的漢長安歷經長期戰亂,年久失修,破敗狹小,汙染嚴重,於是隋文帝決定另建一座新城。

公元582年(開皇二年),文帝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大興城的總體格局至此形成。

唐都長安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7.27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南面正門明德門和丹鳳門為5個門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級。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時期修建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臺閣式門樓建築。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臺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長安城哪去了?

唐代長安平面圖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闢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佈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從城市的平面佈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長安城哪去了?

大明宮鳥瞰圖

唐長安城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

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高度效仿了長安城的規劃結構。

明清時期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牆,留存至今,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一直心懷遷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標最鐘意的遷都之選正是長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朱元璋頓時心動,但不形言表。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並告諭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餘年,汝可一遊,以省觀風俗,慰勞秦民。”其實已經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

長安城哪去了?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太子朱標個人也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長安作為最為國人仰慕的漢唐國都,王者氣派天下獨步、無可匹敵。

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返回南京後於第二年病逝,諡號“懿文太子”。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很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

長安城哪去了?

鐘鼓樓

此後不久,朱元璋也鬱鬱而終,皇位傳於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數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發動“靖難之變”,篡奪了皇位,並不顧南京城內多數臣民反對,強行將國都遷往自己的勢力據點--北平。

長安,也就失去了寶貴的重新成為中國國都的機會。明末,李自成率軍攻破陝西,進入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從西安出師攻滅明朝。然而,吳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關,攻滅大順政權。明錢謙益《袁伯應南征吟小引》:“今長安關河四塞,自古帝王之州,一旦為蟻賊殘破,伯應(袁可立子)之憂憤視子美又何如?”

1900年,清廷利用義和團排外,並向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離開北京,西狩長安,留駐長安約一年之久。在此前後,光緒帝與國內維新派人士都強烈主張放棄北京,遷都長安,變法強國,以與西方列強抗戰到底。

當代西安

(1919—)

民國之後,蔣介石在抗戰爆發前的三十年代大力進行“剿共”,1936年(民國25年)蔣介石至西安督戰時,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軟禁蔣介石並逼迫蔣與共產黨合作抗日,最後促成國共暫時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長安城哪去了?

如今的西安

長安是今之西安市,是西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區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西安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1992年7月國務院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現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9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