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土拍真的涼了嗎?不見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上一場土拍之後,輿論一夜之間忽然轉向了。

一時間“涼涼”、“樓市轉折點”、“房價要降”,“土地市場轉冷”的標題層出不窮。

土拍轉冷這種話題,我還真不能說這是假話。但要算真話,我又真心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兒。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一唱空,就全體都開始唱空。幹這事兒不就是要收割流量嗎?

我偏要講實話,讓大家整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咱們不能靠標題活著對吧,畢竟公眾號不是UC。

寫這篇我做好了被人噴的準備,呵呵。

PART 1

5月初臨安土拍冷下來的時候,我提出了“小火慢燉”的概念,現在看來整個杭州的土地拍賣都進入這個階段了。

什麼叫小火慢燉?就是維持著一定得熱度,不大幅度升溫,也不大幅度降溫。

倒是蠻符合政府一貫的維穩思路。

因為不是學術論文,因此不會採集全部具體數據,我們只根據部分數據建立模型,來闡明觀點,如果有興趣找全數據的朋友也可以去一一比對。

我們先來把土拍的行情劃分成幾個階段。如果說現在是“小火慢燉”階段,那麼過去這一年應該算是“大火煮沸”階段,再之前就是“添柴升溫”階段。

我們貼兩張杭州的地王圖,供大家參考。

先是2018年截至3月底最新的。

杭州土拍真的涼了嗎?不見得!

再是2016年的。

杭州土拍真的涼了嗎?不見得!

PART 2

上面的數據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土拍的樓面價被政府大大的抬高了,因此,溢價就變得少了。

我們隨便看一個區塊的數據——崇賢

2016年4月26日的地王價格為4226元/㎡。

到了2018年1月的數據,這裡的地王價格就是12999元/㎡,還要自持17%。

光是價格漲幅就達到207%,還沒有折算自持部分。

再看幾個:

1、良渚:2016年6月和昌拿地7559元/㎡,到了2018年,聯發19號地塊拿地價到了20542元/㎡。漲幅達到172%。

2、蕭山市北:2016年6月融信拿地16006元/㎡,到了2018年,還是融信拿地的地,記錄變成了30816元/㎡。漲幅達到93%。

3、奧體:2016年5月信達拿地21576元/㎡,到了2018年,記錄變成保利的32277元/㎡。漲幅達到50%。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基本所有的地塊價值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而且

起價越低的地塊增長幅度越大。這個房價的增長趨勢基本是吻合的

同時,以離市中心的距離為參考,我們會發覺,數據再扁平化,也就是說市區範圍內的地價差距在縮減。正因為低價地漲幅大,所以縮小了與高價地之間的差價。

換句容易理解的話說就是:窪地在被填平

當然這些我們會用在今後的文章中來分析房價。今天這裡只是順帶分析一下數據,給大家建立一點概念。

下面一節,我們將對應“添柴升溫”、“大火煮沸”和“小火慢燉”三個階段來建立三個數據模型,來供大家理解低價的實際走向。

讓我們來思考杭州的地價是真的涼了嗎?

PART 2

模型一、

前年,地塊周邊房價10000元/㎡,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把起始樓面價定位5000元/㎡。

開發商想,G20後,亞運會前,那麼多人看好杭州啊,邊上老房子破破爛爛的都從1萬漲到2萬出頭了,新房賣個2.5萬沒問題。

於是大家一輪輪競價,把地拍到15000元/㎡,溢價率就是200%。

媒體的報道這麼寫:某某地塊新地王誕生,保本房價2.2萬/㎡。

可中央提了概念,“房住不炒”。天天這麼創新高,動不動就是100%以上的溢價率,高歌猛進的也不行啊。完全不符合中央要求的調控嘛,於是模型二出來了。

模型二、

去年,起始樓面價10000元/㎡,還規定溢價上限是50%,再要競價,就轉為自持,也就是不能賣的部分。

前一年開發商就看好地價到1.5萬/㎡。一年多過去了,儘管限價,但二手房價比之前還是又漲了。更重要的是去年的行情,都是全款的呀,那回款的速度,半年就把一年的指標都超額完成了。開發商有的是錢,拿地自然財大氣粗啊。

於是溢價自然就輕易封頂50%,然後再拼個自持15%。數據多好看啊,封頂才50%的漲幅。也算給上面有個交代了。

這媒體的人也會算啊。自持15%,也就是說有15%的房子不能賣,那麼就把這部分計入成本。

媒體的報道就這麼寫:某某地塊再次封頂,自持15%,實際保本房價創新高2.58萬元/㎡。

政府一看,哇,又創新高了啊,你自持我土地財政收入又不能增加,我要是起價再高一點,你不要自持,多的錢說不定能多造一公里地鐵呢。於是模型三出來了。

模型三、

今年起始樓面價1.4萬,溢價上限依然是50%,同樣是超過部分轉為自持。

可今年去槓桿去的厲害啊,融資渠道不通暢,融資成本上升。房子是好賣的,可回款不好啊。

去年茶水費收收,個人腰包鼓鼓;買房子的都是全款,公司現金流充足,因此拿地也有底氣。今年都搖號了,一個個都三成首付,有的還用公積金,網籤麼又要排隊,資金壓力特別大。

開發商心裡開始嘀咕:預期還是在的,房子2.5萬總還是賣的到的,所以地還是得拿。可一看起價那麼高了呀,還是小心一點吧,搞不好把自己給坑進去。何況,今年資金那麼緊張,競爭對手少了不少,話說去年那塊地是不是拍貴了點啊?今年能低就低點吧,拉低成本總是好的。

於是,地價拍了個底價成交1.4萬/㎡,無溢價,自然也沒有自持。

媒體的人一看一想,前段時間麼有同行被點名批評過,不要鼓吹樓市,現在杭州又在這30個整頓的市場裡,國家的政策是一波又一波,寫市場轉冷一定是符合政策精神的。

更重要的是,看文章的都是誰啊?搖號搖不到,憋了一肚子火的人啊。轉冷這種標題太勁爆了,一定可以收割一大撥流量。

於是媒體的報道這麼寫:轉折點來了,某某地塊爆冷,底價成交,保本房價2.1萬/㎡,比之前地王實際下跌18%。

真的是涼了啊,真的是跌了啊,我還不能說你說的是假話!

PART 3

不要這樣好嘛?大家都學過數學。

如果按模型一中5000元/㎡的起始地價計算,1.4萬/㎡的競得價相當於溢價180%。就算按模型二中的10000元/㎡的起始地價算,溢價率也是40%。

這個叫轉冷?

就像燉湯一樣,總是先開大火,冷水開始,一點點升溫。到煮沸之後就要把火關小,然後慢慢的燉,這樣做出來的湯才能入味。

大火煮沸的時候湯汁四濺一定是個短暫的過程,改成小火慢慢燉,溫度仍在沸點附近,但聲勢看上去小多了。還加個蓋子,留個口子排氣。

一直到湯煮好。

所以我對杭州最近這兩次土拍的結論是:杭州的土地價格經過兩年大漲,已經達到瓶頸上限,短期不再具備上行的條件。接下來是以那些地王為上限夯實大漲之後土地價格的過程。

也就是我形容的“小火慢燉”階段。

房價亦是如此,我們下一篇會深入分析。

PART 4

那怎樣才叫真正的轉冷呢?

要是接下來政府定的這些起拍價格都沒有人參與競拍了,統統流拍,然後逼得政府把地收回去,把起拍價往下調。

如果發生那樣的事情,那就是真正的轉冷了。

如果不要這麼密集的推地,把推地量縮減到現在的1/4,甚至1/10,好久出來一塊地,都沒人來參與,那才是真的冷了。

杭州的房價相當於兩年前的2-3倍,地價也一樣。已經這麼高的價格了,推地的數量還如此之多,沒有冷場無人參與已經算維持的很好了。

現在說轉冷,真的是為時尚早。

PART 5

當然,關小火慢燉也是有講究的,火大了自然底下可能會粘鍋,火小了,也可能湯冷了燉不出滋味。

這就看火候的把握了。

推地的量基本是定死了,就看下半年拍地的行情了,如果可以一直以之前狀態跑量把這些土地都賣完的,那說明熱度會保持,傳導到房價上也是穩定的局面。

如果地賣不動了,那就是真的要轉涼,那麼很可能會有新的政策頒佈。

因為既然要燉湯,柴火真不足了,添油加柴也不是不可能。

什麼落戶政策鬆一鬆啊,限價往上走一走啊,一切都有可能。

畢竟亞運會前近十條地鐵等著成型,那麼多基建項目等著落地,今年的地才推了一半,錢哪裡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