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劃分爲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菸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又稱蓮城,位於河南省中部,轄1個區、3個縣、2個縣級市。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2014年底總人口487.1萬,常住人口為431.5萬人。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

許昌地處“中原之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許昌候機樓建成投用,“四站一港”零距離換乘中心基本建成,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為一體的快捷交通體系初步形成。

許昌經濟強市現代工業體系齊全,非公有制經濟發達,擁有許昌新區和東城區、許昌經濟開發區3個現代化新城區,以電力和電子裝備製造業為主,是國家現代化機電研發基地。

菸草種植歷史悠久,有“菸草王國”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菸草生產加工基地和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2015年命名為全國文明城市。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歷史沿革

帝堯時期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夏朝曾建都陽翟(今許昌禹州)。

商朝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建安區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1]

西周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城邑有:歷(今禹州市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許(今建安區張潘鄉古城村一帶)、鄢(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等。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建安區)、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新朝,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改為潁川縣,鄢陵縣改為左亭併入許縣。許縣、潁陰、長社、潁川等縣屬左隊。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

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建安區”。

西晉沿襲魏制。東晉時期,北方十六國混戰,許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所佔。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所在今建安區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統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縣)、長葛、許昌、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許州。

五代後梁改許州為許州匡國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稱許州忠武軍。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北宋初,改許州忠武軍為許州,隸京西北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路。

金,許州改稱昌武軍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長社、長葛屬之,隸南京路(今開封)。陽翟縣升為潁川軍,後改稱潁川州,旋又改潁川州為鈞州,亦屬南京路。鄢陵屬南京路開封府。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建安區,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闢了禹密新、禹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闢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併,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建安區

、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扶溝、西華、商水、平頂山市等縣市。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1954年10月,臨汝縣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60年,撤銷許昌縣,併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2市2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烤煙之鄉、蓮城”之稱

198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升為地級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縣、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縣、臨潁縣、郾城縣劃歸漯河市。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2011年4月24日,許昌新區正式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