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爲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花冷妍


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後,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襟江帶河、掌控南北的荊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但是,荊州對於盤踞江東的孫權來說更為重要,孫權將荊州視為吳國立國之命脈。孫權認為,荊州和江東山水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假若不控制荊州,孫吳在長江下游便立足不穩。但是劉備又不肯輕易放棄荊州,還派遣武藝絕倫、驍勇善戰的心腹大將關羽鎮守之。如此一來,孫、劉兩家簽訂的盟約宣告作廢,彼此關係逐漸惡化,乃至徹底破裂。

公元215年,孫權派兵攻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關羽率軍反擊,劉備則率師出川聲援關羽,之後又重新奪回了三郡。恰在此時,曹操率魏軍大舉南征,已經兵至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安危,被迫主動與孫權講和,孫、劉約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

儘管吳蜀雙方暫時罷兵息戰,平分了荊州,但孫權無時無刻不在籌劃謀奪整個荊州。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乘曹軍主力調往合肥抵禦孫吳之機,率大軍圍攻樊城,因他傾巢而出,造成其防地兵力空虛,孫權接受了曹操建議,命大將呂蒙率奇兵偷襲荊州,打了關羽一個措手不及。關羽被吳軍抄了後路,被迫撤圍回逃,呂蒙設伏兵擒獲了關羽父子,並將他倆處死,荊州全部歸了東吳。

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廢黜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魏。220年,在諸葛亮等人的倡議下,劉備在成都即帝位,國號漢,史稱蜀漢,他任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稱帝后,決心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一為關羽報仇,二為重新奪回荊州。諸葛亮、趙雲等諸臣苦苦相勸,希望劉備以大局為重,暫時放下個人恩怨,停止伐吳,全力對付咄咄逼人的曹魏,但劉備主意已定,始終不聽。史載,221年陰曆7月,劉備率10萬大軍(小說《三國演義》中誇大為70萬)空國而出,順流東下,出川伐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虢亭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潰,死傷了7、8萬人,大將張南、馮習陣亡,蕃王沙摩柯、將軍杜路、劉寧等人投降了陸遜。彝陵之戰使劉備元氣大傷。

逃回白帝城的劉備情緒低落,懊悔加自責讓他一病不起。223年陰曆2月,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李嚴,遺命二重臣輔佐後主劉禪 。4月24日,劉備去世,年63歲。

同年5月,諸葛亮輔佐劉禪登基,劉禪封其為武鄉侯,並以丞相的身份兼益州牧,諸葛亮殫精竭慮加持劉禪。劉禪也謹遵父命,蜀國的軍政大事,均由諸葛亮決斷。於是諸葛亮“約官職,修法制 ”,篳路藍縷,勵精圖治,與民生息,發展生產,恢復彝陵慘敗後千瘡百孔的蜀國國力,以培養國本。

聯吳抗魏是諸葛亮早就制定的重要國策,劉禪繼位後,他就一直在考慮如何打破僵局,修補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係,重新結好東吳,這樣才能解除後顧之憂,心無旁騖地平定南中,再北伐曹魏,恢復漢室。為此,諸葛亮於223年派遣鄧芝代表自己出使東吳。鄧芝不負重託,經過一系列談判,終於說服孫權,東吳斷絕了同曹魏的臣屬關係,重新和蜀漢結成盟友。此後,吳蜀雙方聯繫緊密,使臣往來不斷,蜀國減輕了來自東方的防禦壓力。正是因諸葛亮審時度勢,目光如炬,採取了正確的外交政策,才使弱小的蜀國能在強大的魏、吳夾縫裡求得生存,並在劉備死後還能延續40年國祚。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先來看一下當時蜀國到底有沒有近百萬大軍。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有94萬,軍隊十萬,軍民比例為1:10,這應該是蜀漢時期的一個平均水平。如果軍隊人數超出這個比例,老百姓是負擔不起的,以蜀漢的國力是很難支撐的。所以,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維持15萬軍隊應該是極限。

或許有人說如果全民皆兵的話,蜀國是有百萬大軍的。話是沒錯,但打仗不能把種地的農民都算進去,一來這不切實際,二來蜀國遠沒有那個組織動員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諸葛亮北伐時需要運送糧食到漢中,有許多老百姓被強徵徭役。很多人無法忍受沉重的負擔,中途逃亡的人有很多。一個叫呂乂的人因為善於管理,他負責的無人逃亡,因此受到諸葛亮的嘉獎。

要是蜀漢全民皆兵,三國早結束了。

再來說諸葛亮為何不奪回荊州。

諸葛亮的外交方針是聯吳抗曹,這是蜀漢立國的根本,所以諸葛亮不可能伐吳。如果奪回荊州,必然破壞兩國關係,使蜀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而且荊州是東吳的戰略要地,一定會死守,絕不退讓,蜀漢很難拿下。


劉備不信這個邪,他帶著將近5萬身經百戰的士兵和將領去征討東吳,沒想到在夷陵幾乎全軍覆沒,這批人是當時蜀漢的中堅力量,這一仗讓蜀漢元氣大傷,造成了蜀漢人才斷檔。諸葛亮也沒有實力去伐吳。

所以即便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策中的關鍵一環,諸葛亮也不能不顧大局。丟荊州蜀漢雖然難以完成霸業,但尚可偏安一隅。但如果破壞吳蜀聯盟,即便諸葛亮奪回荊州也無濟於事。


石頭說歷史


蜀國有近百萬大軍,這個確實是有可能的。根據記載,劉禪即位初年,蜀國有28萬戶,總人口大概90到100萬之間。如果蜀國是全民皆兵,說蜀國有近百萬大軍,確實不假。


問題是益州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在歷史上還沒有哪個農耕文明政權能做到全民皆兵,即便是號稱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全民皆兵!

實際上,在三國初年,蜀國人口接近100萬,軍隊數量應該在10萬左右;吳國人口應該在200多萬,軍隊數量在20萬左右;魏國人口約在400萬,軍隊數量在50萬左右。

整個三國加起來,總兵力在80萬左右。在三國之中,蜀國在人口,地盤上面明顯處於三足鼎立最弱一足。特別是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荊州被掌握在吳國和魏國的手裡,蜀國更是遭受打擊。



諸葛亮縱使是天縱奇才,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是難以反攻荊州。益州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還有很多事情等待諸葛亮去做。


小鎮月明


如果諸葛亮真有百萬大軍,那就別提有多輕鬆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是分分鐘的事嗎?

實際上是沒有的,我們大致來盤點下蜀漢的軍力,蜀漢鼎盛時期,就是劉備剛拿下漢中郡的時候,那時候,益州全境都屬於劉備,還有荊州三郡加上上庸郡等地。

劉備帶了數萬人入蜀,諸葛亮張飛趙雲援軍也有數萬,和劉璋打鬥必然傷了人馬,再加上劉璋的降兵,漢中之戰也損失不少,那麼,大約估計劉備撐死十萬人,再加上關羽軍團的幾萬人,劉備軍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人。

要是真有百萬人,夷陵之戰還會失敗?劉備直接強攻陸遜的營寨,反正兵馬多,幾萬人來回作戰,東吳如何抵擋?而實際上,劉備夷陵之戰參戰兵力小於八萬。

劉備兵敗後,諸葛亮趕緊和東吳再結盟好,為什麼不報仇呢?為什麼諸葛亮始終不太同意和東吳為敵呢?

諸葛亮想不想奪回荊州,當然想!絕對想!跨有荊州益州是隆中對的戰略目標,沒有了荊州,意味著只能一路出兵,參見北伐戰爭。

但是奪荊州就意味著和東吳為敵,這和東和孫權的戰略目標是衝突的!

而更為重要的是荊州奪不奪得回還不一定呢!因為此時的東吳實力絕對不弱,所以劉備決定伐吳,諸葛亮沒有說啥,他也是有心裡話想說的呀。

夷陵之戰後,蜀軍傷亡慘重,少說三四萬人沒了,關鍵劉備還沒了,需要數年來恢復元氣,而東吳也損失不少。

兩家都是聰明人,知道曹丕心裡再偷著樂,所以罷手言和了。

是的,憑著諸葛亮的本事,大可以不北伐,而是率著數萬軍隊東征,那麼孫權也會以死相抗,結果是曹丕曹睿笑呵呵,萬一天下被曹睿統一,司馬懿就哭死了哈哈。


小刀文史


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第一反應就是:蜀國哪來的百萬大軍?魏、蜀、吳三家的軍隊加起來都沒有一百萬!幸虧我當年在讀陳壽的《三國志》的時候,特意弄清楚了當時人口多寡的問題,不然很容易被這個題目給誤導了。

三國時期,一百萬軍隊肯定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當時的情況下,一般是兩到三戶人家養一個兵的比例:蜀國共有28萬戶,養10萬兵;吳國共有53萬戶,養20萬兵;魏國共有103萬戶,養50萬兵。不好意思,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那水平,養這麼多兵力已經是極限,再多肯定養不起。反倒是魏國養兵的比例高了一些,因為曹操實行了屯田制,軍隊既是戰鬥隊,也是生產隊,不全靠國家養著。

現代的人瞭解三國這段歷史,大多來源於《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影響深遠。而記載這段歷史的文獻《三國志》卻少有人涉獵,因為要看進去確實不容易,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必須有耐心。但我們既然要講解歷史,就不能依據小說,唯一的依據只能是歷史文獻。

三國的形勢是很奇特的,一國的任何一個舉動,必然牽動到另外的兩國,所以史稱三國鼎立。蜀國這一方,國力最小。當年劉邦以天府為依託,順利還定三秦,是因為得到秦地百姓熱切期盼的擁護。而劉備愛舉一益州之力進而復興漢室、北定中原,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聯吳抗魏”,第二個條件就必須等待“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關羽失荊州,是失敗在於“攻魏拒吳”的策略上,是一弱的蜀國被兩強魏、吳打敗的。最後,荊州丟失,關羽身亡,蜀國只據有益州一隅,明顯的剩下了守勢。這個時候,稍為頭腦清醒的人一般不會提出攻打吳國、奪回荊州的建議,諸葛亮當然不會。

但在公元221年,劉備卻舉全蜀國之力,向東攻擊吳國,發動夷陵之戰。我讀《三國志》的時候讀到這裡,也在問為什麼會這樣。一臉茫然。直到有一天,看到“髀肉復生”這個成語,才似乎明白了過來。劉備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因髀肉復生就嘆息有段時間沒有騎馬了,嗟嘆歲月蹉跎,時不待我。而確實也是時不待我,劉備稱帝的那個時候也是60歲了。在三國那個年代,人活到60歲,肯定算是高壽了。奮鬥不息的劉備自覺地與時間賽跑起來!

我們來看看劉備人生最後的歲月曆程:劉備61歲時舉全國之力攻吳。劉備62歲時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打敗。劉備63歲時在白帝城託孤。這個時候我大概明白了,給劉備留下的時間不多了,劉備必須趕緊把活幹完,已經等不了那個“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的到來了。(這是我一已之見,歡迎拍磚。)


莫四(穗)


首先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三國演義》裡描述劉備伐吳帶去了七十多萬人這個是不可信的,後來蜀國全盛時期也不過僅能動員十萬左右的兵力。

其次諸葛亮不是想奪回荊州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關羽兵敗身死使得荊州落入了吳國人之手這導致了劉備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所以從理智上來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養生息發展實力徐圖荊州。從後來劉備貿然伐吳遭遇慘敗可以知道當時迫切想要奪回荊州的想法是錯誤且冒險的。

另一方面當時諸葛亮並不是能左右時局的人,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當時諸葛亮的身份更類似於劉邦身邊的蕭何,軍國大事幾乎都是由劉備一人負責。所以後來劉備伐吳諸葛亮也只得自己勸阻不了於是才發出感慨說道:“要是法正還活著就好了,他一定會阻止主公去伐吳的”。


歷史戰爭


不是不想奪回荊州,是實在做不到!

首先,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

經過多年動亂,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銳減。蜀漢總人口不過90萬,你就是老弱病殘全帶上,也湊不齊百萬大軍啊。

其次,蜀國去奪荊州了,只不過失敗了。

關羽公元219失荊州,劉備為了報仇,準備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討打東吳,這一仗劉備親自出馬,蜀漢總兵力也不過五萬人。哪來的百萬大軍。

劉備過世之後,蜀漢實力大損。國內叛亂不斷。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硬是養精蓄銳三年的時間,整軍講武,湊齊了十萬軍隊,才出兵平叛。


這點軍隊,只能集中用於一個主要的戰略方向。蜀漢北有曹魏,東有東吳。如果進攻東吳,兵少了,打不過。兵多了,魏國肯定趁火打劫,從背後偷襲蜀國。

所以,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曹魏。


上將噯福斯


蜀國從來就沒百萬大軍!蜀國在巔峰期最多兵力也就十四萬三千人左右軍隊。這是包括關羽的三萬荊州水軍在內!而關羽失荊州之後,關羽的荊州兵團全軍覆沒,直接被減去三萬人。也就是說,這時候,蜀漢的最高兵力也就堪堪十一萬人左右!

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北方的強大敵人,魏國,蜀漢在漢中駐軍兩萬,這是萬萬不能動的軍事力量!蜀漢留守成都軍隊一萬,這也是不能動的。扣除這三萬部隊之後,蜀漢只有兵力八萬出頭。這是劉備當時準備發動伐吳大戰前期時的兵力!

但是,蜀漢伐吳的前夕,張飛遇刺身亡!這使得張飛的軍隊群龍無首,劉備不得不調趙雲去兼併這支部隊,對這支部隊重新整訓。這支部隊人數在一萬人一千人左右。因此,扣除完之後,蜀漢軍隊七萬兩千人,這就是夷陵之戰的蜀漢總兵力!

蜀漢不是不想奪回荊州,只是此戰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倒損失兵馬六萬七千多人!要不是趙雲的那一萬多兵馬及時馳援,說不定還會被東吳趁機滅國!


優己


首先一點,蜀國從來沒有近百萬大軍,這個應該是《三國演義》藝術形象吧?劉備攻取益州的時候,僅僅是帶了幾萬的兵力而已,這個是有歷史記載的,即使是吞併了劉璋的兵力,加上荊州關羽的部隊,充其量也僅僅是十五六萬而已,並沒有百萬大軍的可能性。希望不要被小說等藝術形象所誤導。

然後諸葛亮在劉備逝世之前,主要都是負責後勤保障工作,相當於軍需總管之類的,關羽失荊州之時,還是劉備負責軍事這一塊。至於為何不趁勢奪回荊州?主要是當時劉備等人認為時機尚未成熟。

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展開爭奪,雖然最後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但雙方損失慘重。關羽在劉備取得勝利後不久,孤軍北伐。雖然前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度令曹操有遷都以避其鋒芒之意。

司馬懿等人向曹操出計謀,認為孫權並不願意看到關羽得志,可以將江南封給孫權以聯吳抗關羽,最後關羽敗走麥城。

此時,劉備集團剛剛經過漢中之戰,士兵急需休整,敗亡荊州的士兵也需要時間來收編,可以說蜀漢的實力下降非常之嚴重。這個是自身的因素,從外部因素來說,曹魏政權虎視眈眈,一旦伐吳難免曹軍會從背後偷襲。

僅僅過了不到兩年,三國的形式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①蜀漢方面,經過長達兩年的休整,兵力和士氣正盛。②魏國方面,曹操去世曹丕繼任,處於新老政權的交替之際,無暇攻打漢中之地。③東吳方面,呂蒙、魯肅等大將相繼去世,給外人一種東吳無能人的感覺。

此時打著為義弟關羽報仇的名義征討東吳是最好的時機,奪取荊州也是蜀漢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最好出兵路線,後來的諸葛亮北伐六次之成果也可以相佐證。


小凌說史


扯淡。劉禪投降時,說蜀國有28萬餘戶,九十多萬人,十二萬的軍隊等等,就算劉備還沒有發動夷陵之戰,那人口也是多不到哪兒去的。就算有這麼多軍隊,諸葛亮帶兵打荊州,魏國坐觀虎鬥,坐收漁利,而且荊州四面受敵,拿下了荊州,誰去鎮守?是李嚴嗎?是魏延嗎?還是那個可能不受信任的趙雲?那種情況,一旦和吳國交戰,就算拿下了,自己損失慘重、難以鎮守,魏國會出兵等等,請問下你們會出兵嗎,明知道吳蜀兩國弱,還要相互拼命,以後怎麼去對付魏國?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意義,是個聰明人都不會去選擇打荊州,更何況諸葛亮這個被後世士人崇拜敬仰,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無雙國士的偶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