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在特定時間,對於特定人群,總會有那麼一些事情、一些詞語,一觸就痛。

對留學的人而言,那是故鄉;對失戀的人而言,那是前任;對離異的人而言,那是家庭;對有孩子的人而言,那是留守。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在看到文章《留守之痛|我為什麼不贊成你把孩子推給父母、留在家鄉》後,從早晨8點到夜裡22點,紛紛評論留言,甚至還有部分人麥芒對針尖地“掐”起架來。

這些觀點大多有些生活所迫的味道:

“說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如果有條件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哪個父母願意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不都是生活所迫,試問哪個父母願意承受每一次的離別[流淚],那可都是撕心裂肺呀[流淚][流淚][流淚]。”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你以為我想嗎?”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這篇文章如果你能寫出解決的辦法你就可以嗶嗶,如果不能請放棄這種傷害。哪個父母願意離開孩子,可是不離開,怎麼讓他讀書,吃飯。”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有家的地方沒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家,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容不下肉身。能養活一家老小誰願意背井離鄉,有些人永遠站著是不嫌腰疼。”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也有人態度鮮明,表示嚴重不贊成“生活所迫”論:

“一般有這種文章出來,就會有人說: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要。。。。。。。。(各種理由)!我知道要大家都是為了生活,拼命找藉口只是為了給自己不能對孩子負責任找點心靈安慰罷了,我是自己帶孩子的,老公月薪五千養一家三口,每月都沒多少錢能存,當然我能這麼放心的帶孩子是因為公婆還年輕,他們才五十來歲還能幹幾年,公公還能賺錢(在農村幫人建房子)有收入,所以不擔心他們生病了沒錢醫治,他們還在老家種有些田和菜,他們有點收入,有吃有喝,沒有了這些顧慮我才敢自己帶孩子,敢過著窮日子,我覺得許多人說為了孩子出去打工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怕比別人過的差,真正為孩子為家人著想的也有但比較少吧。”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不覺得!我這裡農村倒是一大把的!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老家帶,自己夫妻兩個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還開著車,兩個人打扮的體體面面!別提多瀟灑了!呵呵,有錢打扮養車瀟灑!沒錢管孩子!藉口!別說什麼在外地幼兒園貴,幼兒園再貴,能趕上你養車買車地費用????就是不想被小孩拖著罷了!找藉口!”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還有人對過往留守的經歷,欲言又止,做出總結:

“看大人臉色,從小就,,討好性(型)人格。”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更有人理性直言,分析造成留守原因的客觀原因:

“城市裡都設置了各種障礙,不給上學,是送回家上學的,留守兒童和大人,是個無奈的階層。”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吧,說多了也沒意思。。對於一般的打工人怎麼邊工作邊帶孩子?怎麼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金錢來養孩子陪伴孩子,誰不知道孩子放在父母身邊長大最好?誰願意和自己的骨肉兩地分離?專家只會動口,本質問題不解決說再多也是廢話。。。”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不管觀點差異如何,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留守兒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紮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紮在每個柔軟的心尖上,刺不進去拔不出來。”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父母無言,孩子沉默,每顆飽受煎熬的心都在隱隱作痛。

這些,我們都明白。

只是我們不同意所謂的“這篇文章如果你能寫出解決的辦法你就可以嗶嗶,如果不能請放棄這種傷害”,放棄發聲,頂多是裝作沒看見。可裝作沒看見,就真的看不見了嗎?未必。

沒有人想要離別,所有原因到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為了孩子。可到頭來,孩子卻還是成為了被“捨棄”的那一個,有父有母,卻活得像個“孤兒”。

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而是希望那些有能力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在看到留守兒童的世界後,謹慎地做出抉擇,進而減少一些留守兒童的出現和增多,哪怕只有一個。畢竟,誇張點講,這種改變,或給予孩子一個沒有缺憾的回憶,或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留守之痛|我們正視傷痛,絕非想要傷害誰

同學的表妹,今年12歲,在6歲之前都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住在老家農村,父母則是在江浙一帶開店做小本生意。

同學作為資深留守兒童,幫著表妹擦過太多眼淚。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是某年正月的夜裡,表妹在父母收拾行李時,和同學睡一張床。樓下的車子還沒發動呢,只聽得幾句招呼出發的寒暄後,傳來一陣細微的啜泣聲,是年幼的表妹在哭。是那種即便哭,也不敢發出大動靜的哭,同學太熟悉了,一下子想到幼時和父母送別時面無表情、夜裡躲在被窩偷偷抹眼淚的自己。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提到:把剛生下來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邊做一些防護,防止孩子從炕上掉下來,然後父母去地裡幹活。對嬰兒來講,這是極其可怕的經歷。通過心理諮詢發現,如果嬰兒的身邊沒有人陪著,那意味著,他時刻都處於地獄中,甚至,他時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

再後來,同學開始動員身邊所有人,去勸說表妹的父母。於是,從那年的暑假起,表妹便留在了父母身邊讀書,一直到現在。

不能說全是朋友的功勞,主要還是表妹的父母其實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放不下孩子。但有些時候,人做出選擇需要的那股子氣力,可不很有可能就是他人的一句話麼?

還有另外一個朋友,比較靦腆的男孩,現在已經上班兩年。

他的留守經歷時斷時續,最重要的節點,在於小學六年級那會兒的暑假結束。他剛離開父母、從北京回來,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看著挺乖的一個孩子,就是脾氣比較倔,稍微有點不開心,動不動就蹲在自己家門口,一聲不吭。“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好一段時間。好在他媽媽知道這件事後,就心疼地拉著他爸一起回了老家。

同時期留在北京的其他叔叔阿姨,據說都賺了不少。可朋友的父母卻不曾後悔。

也是,和所有孩子一樣,有著溫暖性格的朋友,比起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還是更喜歡父母的陪伴吧。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縱有千般“無奈”、萬般“被迫”,還是那句話,不到萬不得已,請不要將孩子推給父母、留在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