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南陵別兒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採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裡,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將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可以想見其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顯示了無比自負的心理。這兩句把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已四十二歲,此時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他異常興奮,滿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詩中毫不掩飾其喜悅之情。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悽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菩提偈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很著名的一首禪詩,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那幽人,必定擅琴;那幽者,也必定是嗜飲的性情中人。

那幽人,與你投緣,身在青山,心在閒雲。

而此時,琴聲也許還在哪一枝松梢繚繞,餘音也許正與遠處遊走在蒼煙裡的暮鍾和鳴。

對酌,幾近尾聲。

此詩表達了一個脫俗之士與“幽人”間的感情,相知之深,已達隨心所欲,揮手即去,招之則來的境地。詩中之“我”,不拘禮節,隨便率直,具有高度的個性化。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與豁達樂觀的心態。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人設想別後: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首詩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溼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遊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

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裡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