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希:那個把興趣作爲職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作者 | 孫瑞希

孫瑞希:那個把興趣作為職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01

以興趣選工作,你理解得太膚淺了

認識一個姑娘小北,從開始工作時就一直追求一個目標:找一份感興趣的工作。

十多年前,小北從一所211大學畢業後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報社做記者。那時候,她還拿到了人人都羨慕的編制。

工作兩年後,小北覺得事業單位人際關係複雜、論資排輩,實在是無趣,於是不顧家人的勸阻,決然地辭職了。

辭職沒多久,小北順利地找到了一份文案工作。新東家是一家民營企業,待遇雖然不高,但是工作充滿挑戰性,一開始,小北為自己的選擇興奮不已。

沒多久,問題來了。民營企業,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家的工作都是飽和的狀態,小北算算到手的薪水與福利,離自己的預期還差一大截,慢慢地,她開始感到無比失落。這份工作堅持不到一年,小北又辭職了。

之後,小北陸續嘗試了很多份工作,從英語學校的課程顧問、補習班的語文老師、諮詢公司的助理,到海外代購…

最近半年小北聯繫了我兩次,第一次是她說她對烘焙特別感興趣,業餘時間開始做蔓越莓餅乾和榴蓮千層蛋糕賣,問我要不要訂購;最近一次是她說她對微營銷特別感興趣,現在代理了一款女性內褲,問我要不要買。

算起來,從畢業到現在的十餘年時間裡,小北換了十多份工作。工作時間最長的是剛畢業時那份記者工作,兩年。其餘工作長則一年,短則三五個月。由於工作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三十幾歲的她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對象。

大齡、未婚、待業,這是她給自己貼的標籤。

但小北認為,冥冥中一定有那麼一份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工作,只是還沒有遇上,只要自己用心尋找,一定能找到它。只要找到感興趣的工作,自己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並且能取得驕人的成績。於是,她不停地轉換職業領域,希望能夠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在不斷地嘗試和放棄中,小北關掉了一扇扇可能帶來希望的“門”。

02

別被“興趣”矇蔽了雙眼,先看清興趣的真相

一個很殘忍的真相:興趣不是那件能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

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這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真相一:興趣+職業 ≠ 理想工作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情緒,而情緒是人類進化出來的一種生存工具。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可見,興趣作為一種情緒更感性,而職業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手段更理性。

興趣作為一種心理傾向關注的是個體,而職業作為一種社會分工還要滿足他人的需求。

沒有人會為你的“自嗨”付錢。

你感興趣的事也許是“詩和遠方”,但你未必有能力將“詩和遠方”作為一種職業,並兌現價值。

你熱愛寫作,從新媒體小編做起,拿著微薄的薪水,如果你不能撐過頭兩年苦打苦熬的新手期,把這件事堅持下去,那這就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真相二:你可能遭遇了“假“興趣

我遇到一位HRD,企業好,收入高,在這家企業服務的第八個年頭開始覺得工作無趣。參加了一次心理學的工作坊,便覺得心理學有趣,利他助人,執意成為心理諮詢師中的一員。等到工作之餘接個案的時候才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由於道行尚淺,她總是在諮詢中被來訪者的複雜問題弄得灰頭土臉,而且要想在這個領域獲得更大的發展,還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參加更系統的學習和培訓,而這些投入什麼時候能有回報尚不可知。當看到這條道路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時候,她開始打退堂鼓了。

很多人對職業的認知停留在表面,只看到被PS過的“藝術照”就認為那是自己喜歡的職業。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後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你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03

興趣有三個階段,你停留在哪個階段?

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實際上,“興趣”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將興趣分為三個階段: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志趣。

孫瑞希:那個把興趣作為職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1、感官興趣

感官興趣很好理解,就是通過直觀的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冰激凌甜、火鍋辣、衣服好看、名車拉風、志玲火辣、劉燁很帥,基本都屬於這個類型的興趣,這是我們最原始的興趣。

當你在吃完烤魚的路上,會突然對冰激凌感興趣,你被一件衣服吸引進商店,又馬上對旁邊的披肩起了興趣。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和追逐毛球的小貓沒有什麼不同,一旦那個球不在了,我們就轉過頭去,追逐路邊的一隻老鼠。外界的刺激決定著感官興趣的長度和強度,這是我們最動物的一面。

感官興趣讓我們當時很爽,卻又無法讓我們集中在任何一個事物上,形成能力。正如你刷完一天微博,或者大吃一頓自助餐後感覺到的那樣——沒有什麼留下印象。

2、自覺興趣:樂趣

幸好作為高級動物,我們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興趣——在情緒參與下,把興趣從感官推向了思維,也由此產生了更加持久的興趣——自覺興趣。

自覺興趣是認知行為參與的興趣。我們驚歎星空的美麗(感官)後開始描繪星座,這叫天文學;我們在吃飽飯後繼續思考人為什麼吃飯,這叫哲學;我們在罵完狗官和社會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叫社會學。大部分的科學和藝術,都是自覺興趣的成果。

憑著學習的興趣,我們從猴子往後又進化了50萬年。

自覺興趣比感官興趣更高級,第一個理由是思維的加入,這讓我們的興趣可以更加持久並定向在一個領域,從而在腦子裡面形成迴路,產生能力。而能力又反過來讓我們能體會和學習更多。

“能力——興趣”的循環,讓我們慢慢精通某項能力,打開世界。

有趣的人往往懂得主動發展更高層的自覺興趣——興趣推動學習,學習帶來了行動,在行動中發展出能力,能力又發展出更大的興趣。

自覺興趣更高級的第二個理由是,它能使我們不再依賴外界刺激,可以自己把控。

當我們把興趣的源頭從外求轉為內尋,我們就有了一個讓自己變得有趣的內在泉源,自得其樂的人最無敵。

3、潛在興趣:志趣

感官興趣和自覺興趣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興趣廣泛,玩什麼像什麼,而有些人卻什麼都不感興趣也做不好。你如何解釋那些持續一生的興趣?那些推動丁俊暉出上百萬次杆、巴菲特讀近50萬份年報、豐子愷長達46年畫出《護生畫集》的強力而持續一生的興趣,僅僅來自主動的學習嗎?

不,這群世界級的高手在自覺興趣之上,發展出一種更加強大而持久的興趣,去對抗高手之路上世界級的重複和倦怠。這就是人類最高興趣等級:潛在興趣,也稱為志趣。志趣的秘密不僅在於有感官和認知能力,還加入了更深一層的內在發動機——志向與價值觀。

前面提到過,持續投入的樂趣帶來知識和能力,而這些能力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知識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一個人越是強大,誘惑也就越多,那麼到底哪一個樂趣能夠真正成為永不能滿足的樂趣,帶領我們穿越無常的一生?

答案就是:符合你志向與價值觀結合的那個。上天給了我們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天賦,卻留給我們無數的機會與誘惑。志趣讓我們堅定地專心。

嚴格來說,志趣已經不僅僅是興趣,那是我們把感官興趣通過學習變成了能力,通過能力尋找平臺獲得了價值,而在眾多價值中找到自己最有力量的一種的生涯管理技術。

志趣是一個人能在不確定的命運中能跳出的最堅定的舞步。如果一個人能夠有這樣一個興趣,無論成敗、認同、生死都無法動搖他的樂趣,這是我們養一個興趣的終極目標。

04

怎樣把一個興趣發展成為能力,甚至職業?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無數的生活實踐,我們會對其中的某些比較感興趣。如果我們在這其中發展出相應的能力並尋找到合適的平臺,興趣就能給我們帶來價值,那這個興趣可以成為我們的副業,反之只能稱之為愛好。

如果這個副業能夠滿足我們的職業價值觀,比如說社會地位、挑戰性、經濟回報、家庭平衡、健康等,那它就是我們的理想職業。

有人熱愛美食,如果因為熱愛美食,就開始研究美食,進而通過寫餐廳美食軟文賺些外快,或者發展成為了美食評論家,那麼這就是職業。所以,什麼樣的興趣可以發展為理想的職業呢?就是能夠讓我們發現自身能力和價值、獲得經濟上的回報的興趣。

我曾經問過小北:你是否擁有把烘焙這個興趣打造成職業的能力?

小北思考良久後搖頭,對於我而言,還處於燒錢階段。

我又問她:那你是否真正地瞭解過烘焙行家?

沒有,我沒有了解過。

所以,你看,我們大多數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但很多人不能養大一個興趣。有的人喜歡跑步,但不能堅持;有的人喜歡演講,但沒有機會上臺。

那麼,到底如何養大一個興趣呢?

結合興趣的三個層級,“養大”一個興趣,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自己先沉浸在足夠多的感官體驗中,獲得興趣的第一步動力。

第二步:在感官興趣還沒有消退時,儘快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其進化到自覺興趣。

第三步:給自己找一個兌換價值的方式,把這個興趣和你最感興趣的價值綁定。

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興趣就會慢慢固化下來。

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和舒適區域,不斷地依據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當我們集齊感官、知識和價值兌換機制這三種要素,並不斷地“刻意練習”,每個人都能養好自己的一個興趣。

關於本文:

作者孫瑞希,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中科院心理所在職研究生,NBCC美國諮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認證全球職業規劃師/全球生涯教練,註冊人力資源管理師,國際職業培訓師,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大學助成項目導師/教練,瑞希企業管理(長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14年職場歷練,3年職業生涯諮詢實戰經驗,約1200例一對一生涯諮詢案例,用真實的案例告訴你不可不知的職場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